中華民族舉步維艱(以炎黃子孫自居)
2023-10-22 18:44:34 4
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現場盛大的祭祀儀式
黃土高坡溝壑縱橫,晨霧籠罩中,梯田從山下層層疊起,蔓延至無垠之境。有人家的地方還多少留存著一些窯洞,這是過去雕刻的痕跡。一輪鴨蛋黃從東方升起,為溝壑鋪了層暖色。
陝西是一片歷史感與現代感交織的土地。地面上,諸多地名數千年未變,許多宗族已在此繁衍上百代,即便只看地圖,耳邊也會有歷史的迴響。
地下,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鏟會挖出什麼,只知到處埋藏著民族密碼。開車穿過村莊與山谷,農人們按著時令開始耕耘,如同三五千年前的祖先們一樣。
這一天是4月5日,清明節。俠客島受邀,一路奔赴陝北。
這是個祭祖的日子。這一天紀念誰,是件很重要的事。
一
黃土高原腹地,橋山上早已旌旗翻動,正是山花乍開時。橋山是名山,《史記》裡都有記載:「黃帝崩,葬橋山。」
人們聚集於此,紀念黃帝。黃帝陵、軒轅廟,都在橋山之上。
黃帝是誰?中華兒女不消多說。1938年清明節,程潛專門題了塊匾,「人文初祖」,就掛在橋山這。這個說法精準、精妙,沿用至今。
中國人講理亦講禮,選在這祭祀五千年前文明的先祖,總得有個說法。
不妨沿著歷史往上走會兒。
1937年清明節,抗戰爆發前夕,為喚起四萬萬同胞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分別派代表,共赴橋山黃帝陵,共同公祭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陵。
中國共產黨代表是林祖涵(林伯渠),中國國民黨代表是張繼,兩人分別宣讀了《祭黃帝陵文》。中共的《祭黃帝陵文》是毛澤東親筆撰寫的,他這一生,詩詞文章無數,卻只寫過兩篇祭文。一定要記得搜來看。
這篇文章的歷史地位,用任弼時的話說,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奔赴前線誓死抗日的「出師表」。向著中華文明的先祖表達共同抗戰決心,說是「出師表」當之無愧。
1912年,孫中山先生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派人祭祀黃帝陵,並親筆寫了祭陵詩。清朝,有記錄可查的黃帝陵廟祭祀三十次,儀式之隆重、規模之浩大、次數之多為歷代之最。明代,太祖朱元璋親自定下祭祀黃帝之禮,並為黃帝陵廟設五品護陵官兩人。宋、元明確記載了對黃帝的祭祀。歷朝歷代,不一而足,光是皇帝留下的「御製祝文」,就留下了53塊之多。
第一位在此祭祀的皇帝,留下了讓人印象最深的故事。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親率十八萬大軍匯聚於此,命士兵一人用衣服包一擔土,一夜之間築起一座高臺。直到如今,到黃帝陵前,還能看到這座13米的高臺。
就此,開啟了橋山2100多年的黃帝祭祀史,歷朝歷代皆在此舉行國家大祭。
二
別被歷史嚇跑,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清明節那天,島叔在現場看到,萬餘名中華兒女齊聚陝西黃陵縣黃帝陵軒轅殿祭祀廣場。典禮十分莊重、複雜,恢復了不少舊禮,也增了許多新意。
讓人最感興趣的是現場方陣。來自港澳的代表團、來自臺灣的代表團、來自海外的代表團,他們在豔陽之下,與來自全國各省區市的同胞們一同肅立。其中既有耄耋之年的老華僑,也有來自臺灣的小學生,他們站在一起,都是龍的傳人。
島叔想起2017年11月,與川普在故宮裡一段對話。
川普:「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或者更早,所以你們有5000年的歷史?」
:「有文字的(歷史)是3000年。」
川普:「我想最古老的文化是埃及文化,有8000年歷史。」
:「對,埃及更古老一些。但是文化沒有斷過流的,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
川普:「所以這就是你們原來的文化?」
:「對,我們這些人也是原來的人。黑頭髮、黃皮膚,傳承下來,我們叫龍的傳人。」
川普:「這太棒了!」
龍的傳人,從何而來?正是始自文明初現的年代。黃帝為這個民族立下一面精神旗幟,自此薪火不斷,綿延五千年。
三
到陝西視察時指出: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翠柏掩映之下的黃帝陵,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分類號第1號,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陵」。說是翠柏掩映可能稍微客氣了點,這裡光是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超過3萬株。
其中最老的一棵,用老陝的話說,「七摟八拃半,疙裡疙瘩不上算。」七個成年人合圍,都抱不來。此樹名為「黃帝手植柏」,距今五千多年,下圍足有11米。它歷經中華文明史上所有的年份,依然虯枝盤根,蒼翠挺拔。
過去這些年裡,清明節前來拜謁黃帝陵的要客,大都效仿先人,手植柏樹。在這片中國最大的古柏群,新種下的柏樹日漸粗壯。讓人最忍俊不禁的,是2008年,時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種下的那棵,11年過去,在一米多高處分成了兩枝……
信哉,「一國兩制」。
黃陵縣人、軒轅黃帝文化研究會秘書處秘書長蘇峰自西北大學畢業後,就以黃帝為研究對象,數十年熱情不減,如今已是黃帝陵文化園區管委會黃帝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看到這句話後,他想起了耶路撒冷的哭牆。每天每夜,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趕來面對哭牆,將頭靠在上面,熱吻磚石,因為這是祖先留下的唯一痕跡,唯一記憶。
蘇峰覺得,黃帝陵對中華兒女來說,就是這樣的地方。
四
4月7日,臺北中山堂廣場,臺灣各界上千名觀禮民眾參與了「己亥年恭拜軒轅黃帝大典」。同樣是遵循古禮,同樣是隆重祭拜。
這絕非偶然。2012年至2016年,馬英九每年都會在臺北遙祭黃帝陵。2012年至2019年,每年清明節,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都帶領臺灣青年人來黃帝陵祭祀。
精神故土的價值就是,無論你人在哪裡,黃帝陵都在你心裡。
軒轅廟裡有塊碑,記錄了一個跨越60多年的故事。
1946年,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回到祖國。臺灣仕紳林獻堂、丘念臺等12人組成的「臺灣光復致敬團」,先到南京,再飛西安,擬前往黃帝陵,告祭軒轅始祖,喜慶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在由西安赴黃陵縣祭陵途中,因雨受阻,「臺灣光復致敬團」遂於當年的9月12日在耀縣中山中學的體育館設祭壇遙祭黃帝陵。禮成後,代表團成員淚灑衣襟,踏上返臺歸程。
2009年9月12日,原「光復致敬團」的後代組成謁黃帝陵團,聚首黃帝陵前,祭拜後,將刻有原「光復致敬團」祭文的石碑,敬立於軒轅廟院內,完成了祖輩遺願。
軒轅廟裡的石碑何止如此。
孫中山先生題詩立於此,「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惟有我先。」蔣介石在1942年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至今立於此。
每年,臺灣前來橋山祭拜的同胞絡繹不絕。同袍與祭,共申民族精神。
香港回歸那年,澳門回歸那年,皆立碑於此。人們一定期待著,兩岸統一之時,在此立碑告慰中華民族人文初祖。
五
以炎黃子孫自居,是全民族共識。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先生這首自題小像,情真意切,故園風雨如晦之際,以血自薦軒轅。
漫步黃帝陵間,黃帝手植柏、漢武掛甲柏、明洪武年御製祝文、清朝滿漢雙文御製祝文,孫中山、毛澤東、蔣中正的祭文碑刻,香港回歸紀念碑、澳門回歸紀念碑……五千年文明撲面而來。
那些風雨如晦的日子、盪氣迴腸的日子、坎坷的日子、澎湃的日子、異族入侵的日子、自強自立的日子……指向同一個日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日子。
到那時人們回望,會發現根在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