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由來(春節的由來)
2023-10-22 19:24:05 3
春節又稱年節,萌芽於先秦時期,形成於漢武帝時代。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
春節又稱年節,萌芽於先秦時期,形成於漢武帝時代。年節習俗隨歲月的變遷,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發展、變化、日臻豐滿的歷史過程。
上古時期,人們的原始信仰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時,人們相信神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認為日月天地之神、動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靈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和命運。於是,在自然節氣變化、農事活動等一些重要日子裡,人們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別是在年終歲末,還要舉行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俗稱臘祭。臘祭之日,要給祖先和各路神靈陳獻祭品,以吹打奏樂、吟誦祝辭等方式感謝神靈保佑取得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然後,全家族的人飲酒歡聚,盡情狂歡。
「年」在最初並不是時間概念,而是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如「五穀大熟為有年」。我國在夏朝已開始用「年」來表達時間的含義。從夏朝開始,各朝各代使用的曆法不同,歲首的日期也因此變化,比如,夏朝歲首為正月,秦朝則以十月為歲首。歲首不固定,年節習俗就很難固定。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行《太初曆》,這是一部陰陽合曆的曆法。《太初曆》把正月規定為歲首,使一年的開始與二十四節氣的開端相對應。這樣的規定,非常有利於安排農事活動,所以,儘管後世各代對曆法多次進行修改,但始終沿用「正月為歲首」的規定。《太初曆》的頒行,使得年節習俗最終定型,代代相傳,並延續至今。
但是,漢代時的春節並不是指正月的年節,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節日,稱為立春節或春節。在立春節,皇帝親率眾臣參加迎接春天來臨的儀式。民間也有許多活動,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現在民間仍廣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餅,就是延續「咬春」的習俗。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由於年節與立春節在同一時段,民間也愈來愈重視年節,「立春節」迎春納福的主題自然而然地融入年節,致使「立春節」漸漸消失,立春也就僅指節氣了。
歷史上,春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先秦時期稱「元日」、「上日」,漢朝稱「正日」,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節的名稱是「元辰」、「元正」,唐宋時期主要把「元日」稱為年節。另外,歷史上把「元旦」稱作春節的情況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把「元旦」稱作公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國使用的曆法被俗稱為農曆。農曆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改用公曆紀元,從此,公曆1月1日稱「元旦」,農曆「元旦」則改稱「春節」。但是,傳統年節觀念根深蒂固,民間仍然過農曆新年,並以「過年」相稱。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27日作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會議又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其中分別規定了春節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節作為農曆新年的名稱更廣泛地在全國使用,於是一年之中出現了兩個新年:公曆新年元旦和農曆新年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澱,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