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民俗(摶粉範泥奪化工)
2023-10-23 10:13:56 1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綜合報導
泥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千百年來,與泥土的親近早已成為根植於人心的一種本能。因此,泥塑藝術也成為了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從房屋住所到生活用具,再到裝飾擺件,無不體現出人們利用泥土的才能和智慧。
3月22日,「摶泥化真—潘聲煦泥塑展」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開幕,展出「非遺」傳承人潘聲煦老先生之手的蘇州泥塑小品88件。這些作品中,既有戲文故事,也有民俗生活和民間人物,展現了濃鬱的姑蘇風韻和多彩的市井風情。
作為「中國四大泥塑」之一的蘇州泥塑,歷經兩千年之久,既有氣勢恢宏、色彩絢麗的寺廟神佛大型泥塑,如東山紫金庵羅漢像,甪直保聖寺壁塑羅漢像等,也有精緻靈巧、惟妙惟肖的小型泥塑,俗稱「蘇捏」,又稱「虎丘泥人」。
蘇州泥塑
蘇州泥塑小品興盛於宋元之際,明清時期發展成熟,選取民俗生活、戲文故事和民間人物作為主要表現題材,包含耍貨、捏像、手捏戲文及絹衣泥人等,具有造型率真、色彩明快、紋樣富麗的藝術特徵和鮮明的地域風格,以泥塑形式展現了蘇州市井百態,生氣畢現。2008年,「蘇州泥塑」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潘聲煦
潘聲煦,吳江震澤人,生於1923年。他從小喜歡雕塑、繪畫,小學時期曾和本地泥塑藝人學習泥塑,後考入上海美專學習。畢業後,潘聲煦回到蘇州,工作期間常參與各種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和展覽會的設計工作,製作了大量泥塑作品。2008年,潘聲煦被選為蘇州市「蘇州泥塑」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此後集中力量從事傳承工作,除收集大量資料並整合平生積攢的經驗編寫書籍外,還先後培養學生數人。他先後複製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泥塑作品,同時創作了一百多件作品和幾十套模子,為蘇州泥塑的傳承留下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吳文化博物館特展「摶泥化真——潘聲煦泥塑展」共展出蘇州泥塑小品88件。這些作品中,既有戲文故事,也有民俗生活和民間人物,展現了濃鬱的姑蘇風韻和多彩的市井風情。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妙著泥丸覓蹤跡
受宋代發達的商業及市井文化影響,供人把玩和觀賞的蘇州小型泥塑開始廣泛流行,出現了「磨喝樂」「黃胖」等與歲時節令、吉祥寓意相聯繫的經典泥玩形象。1976年,江蘇鎮江市五條街駱駝嶺宋代遺址出土一組紅陶泥塑童戲像。泥孩兒充滿稚氣,神態各異,它們真實地反映了宋代的世俗審美情趣,身後有「吳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孫榮」等楷書陰文戳記。吳郡、平江均為宋代蘇州的別稱,包成祖、孫榮應為蘇州捏塑名匠,可知宋代的蘇州泥塑行業已經非常成熟並形成了行業名家。
泥塑童戲像 宋代 鎮江博物館藏
及至明清,蘇州泥塑進入鼎盛時期,虎丘、山塘一帶形成「耍貨」製作與交易市場,高手雲集,泥塑品種也得到較大發展。清末民初蘇州泥玩業逐漸衰落,解放初期其歷史遺存已難覓蹤跡,蘇州泥塑工藝斷代失傳,瀕臨衰亡。
上世紀80年代經有關部門及業內人士,特別是潘聲煦、朱文茜等老一輩泥塑傳人的不懈努力,蘇州泥塑的部分優秀傳統技藝才得以恢復。
牧羊卷,長12釐米,寬11釐米,高12.5釐米
作品根據蘇州博物館藏近代沈萬豐手捏戲文《牧羊卷》複製,表現的是朱春登立下戰功、封侯歸省,尋得遭人陷害、在外乞討的趙錦堂婆媳二人,辨明冤屈,最終骨肉團圓的故事,極為精緻生動。生角朱春登頭戴黑三髯,服著玄色褶子,腳穿厚底靴,坐在椅子上雙腿交叉搭在一起,手中似乎在比劃著什麼,眼神注視著對方似乎在詢問和傾聽。而旦角朱妻趙錦堂眼睛直視朱春登呈四目相對狀態,她身著玄色衣裳,腰系白色絲帶,一手撐地一手捏著裙角蹲坐在地上,表現出哀婉羞澀、惶恐不安的神態,人物造型高低對比,動靜結合地再現了戲文情景。
天水關,長12釐米,寬12釐米,高15釐米
作品根據蘇州博物館藏近代沈萬豐手捏戲文《天水關》複製,老生諸葛亮頭冠「八卦巾」,戴三髯,穿厚底靴,淨角姜維立於一旁,二人作交談狀。原劇取材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講述諸葛亮出兵中原,用計軟硬兼施,於天水關收降大將姜維的故事。
八戒背媳婦(正反面),長11釐米,寬10釐米,高23釐米
作品取材自《西遊記》第十八回《觀音院唐僧脫難,高老莊行者降魔》。從正面看,豬八戒正喜不自勝地背著「高老莊三小姐」,全然不知背著的竟是孫悟空,從背後看去,悟空面露狡黠,一手抓著豬耳朵,似要捉弄豬八戒。作品戲劇感十足,表現手法新穎,將故事情節凝鍊在一座塑像之中,著實生動有趣。
洞庭紅,長12.5釐米,寬9釐米,高17.5釐米
作品塑造的是吳地傳統水鄉婦女形象,她身著靛藍花布衣,頭圍藍色頭巾,席地跪坐,身旁放著一隻竹簍,簍上花布半掩,露出簍中新鮮的洞庭紅橘,整體透露出樸實無華的水鄉生活氣息。
嫦娥,長19釐米,寬12釐米,高28釐米
《嫦娥》是潘聲煦的代表作品,高約30公分,塑造的嫦娥身著粉色水仙綠葉裙,披金絲薄煙翠綠紗,頭上低垂鬢髮斜插鑲嵌珍珠白玉簪,雙手託抱一玉兔,整體色澤淡雅明快,細節豐富,面容、衣褶、髮髻均刻畫得栩栩如生,是典型的蘇作風格的泥塑作品。
摶粉範泥奪化工
傳統蘇州泥塑從選土開始便極為考究,往往取用虎丘周邊的粘土,在粘土裡加入少許棉絮,一點點捏出各色人物的泥坯,經陰乾、塗底粉、施彩繪,塑成高十幾釐米的「虎丘泥人」,極為精細。蘇州泥塑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實性強,依據題材品類不同而各有側重。同時強調色彩、紋飾和造型的有機結合,裝飾繁而不亂,泥柔帶脂,俗雅併兼。康熙時汪士煌在《妙手塑真詩》中寫到:「摶粉範泥奪化工,寫真不用鵝溪絹。」
「耍貨」即泥玩具,又可稱為「土儀」。蘇州「耍貨」品種繁多,形態多樣,帶有濃厚的市井氣息。頭等泥貨在虎丘山門內出售,以泥美人、泥嬰孩及人物故事為題,高只三五寸,色澤鮮豔,做工精良,多用於室內陳設或饋贈禮品。次等泥玩具在山塘街出售,有泥佛、泥花、泥獸,不倒翁等精粗不等的泥塑玩具。
知音,長11.5釐米,寬9釐米,高17釐米
作品塑兩仕女像,其一盤腿席地而坐,著粉色上衣,作撫琴狀,旁者身著青綠色束領襖裙而立,服飾設色淡雅,搭配和諧。兩人面容舒緩,似凝神於琴聲,畫面靜謐而美好,是以謂之「知音」。
小把戲
小把戲
該作品塑嬰孩形象一組二十個,身著彩衣,神態各異,或立、或坐、或躺,或面帶微笑,或故作沉思。其中三娃各抱元寶、寶瓶、如意一隻,象徵著福祿壽。明清時期,泥娃娃常作為玩具,頗受時人喜愛,為蘇州泥塑「耍貨」中的經典形象。
「捏相」又稱為「塑真」,承繼自蘇州漢唐以來傳神寫實一脈的捏塑技藝。清吳縣人顧祿在其所著《桐橋倚棹錄》中對此有詳細記述。「捏相」只取虎丘「滋泥」製作頭部,泥頭需塗色彩、加鬚髮,再裝配用香樟木製作的身軀四肢,肢體手足皆活動,可坐可立,服飾可隨季節變化而更換,謂之「落膝骱」。此外,也有全部泥捏,不置身軀,或佩於身,或供於書案的「純泥捏相」。
落膝骱人像,長17釐米,寬16釐米,高28釐米
明清時,落膝骱多以紅木紫檀鑲嵌玻璃裝奩,是極為昂貴的收藏品。該像身著寶藍素花緞長袍、黑緞馬褂,頭戴瓜皮帽,手執摺扇,並附椅桌,宛如縮小版的真人生活場景再現。
翁同龢,長19釐米,寬18釐米,高31釐米
翁同龢是晚清政治家、書法藝術家,該像身穿一品文官仙鶴補服,頭戴冠帽,白眉白須,全身皆用泥塑成,屬於「純泥捏相」。作品用料並不複雜,但表現力強,細節描摹逼真,體現出蘇州泥塑「三分塑、七分彩」的特點。
戲文泥人是蘇州泥塑與崑曲及其他戲曲品類結合而形成的。一般兩到三人為一臺,選取戲曲中最為精彩的瞬間將其定格,分為「手捏戲文」和「絹衣泥人」兩種表現形式。「手捏戲文」通體用泥塑造,並施以彩繪。
探親家,長11釐米,寬11釐米,高14.5釐米
作品塑造了兩位旦角,彩旦為胡媽媽,小旦為李奶奶。講述了在鄉下生活的胡媽媽,到城中女婿家探望女兒野花,卻發現女兒在婆家備受煎熬,於是和城裡的婆婆李奶奶爭執起來,故該戲也叫《探親相罵》。兩位旦角一村一俏,衣著身段截然不同,體現出明顯的戲劇衝擊感。
「絹衣泥人」除頭和手足是泥捏外,衣帽、服飾、刀槍等道具都採用綢、絲、布、竹等材料製作。泥質坯料製作時要摻入股膠,捶細搗韌,因而做時不易斷,幹後不致裂。手部是依據人物的動作捏塑,手臂用細鋼絲打圈連接,頻增動感。人物面相則用顏料敷彩著色,根據人物特徵開相後外髹明膠,色澤明麗、眉目傳神,鬚髮、冠服精緻,因而馳名江南。
金雁橋,長12釐米,寬10釐米,高17.5釐米
《金雁橋》絹衣戲文,近代 蘇州博物館藏
作品根據蘇州博物館藏近代絹衣戲文《金雁橋》複製。作品中武生身穿紅色「大靠」服飾,穿厚底靴,右手持槍,左手側伸。老生著深色「八卦服」,頭戴「八卦巾」,三髯,穿厚底靴,右手執鵝毛扇於胸前,左手後擺。故事情節發生在龐統被張任射死在落鳳坡之後,諸葛亮與張飛欲分兵兩路入川,會於雒城。諸葛亮知張任智勇雙全,為川中名將,因此定計於金雁橋設下埋伏,先捉張任,然後取雒城。
崑調婉轉塑民情
伴隨時代的發展,蘇州泥塑不斷地吸收並呈現出吳地民間的風土人情。明清之際,崑曲作為一種地方性的舞臺藝術,在唱腔發音,衣著頭飾,走步手勢等諸多方面吸取融合了獨特的吳地文化,舞臺效果豐富生動、引人入勝,逐漸培養出了大批戲迷粉絲。隨著崑曲的發展,為滿足票友更直觀感受戲曲人物的需求,蘇州泥塑的新門類—戲文泥人誕生了。
蘇州戲文泥人以古裝摺子戲中最典型的情節和人物造型,概括地凸現戲文的精華,對角色的神態、衣著、色彩、配飾等有著細緻入微的表達。服飾中的圖案紋飾需充分考慮角色身份,依據舞臺原型進行藝術加工與提煉,集紡織、刺繡、貼花、彩繪等多種工藝之於一體,「小中見大、宛然若真」,精妙地展現出非凡的想像力,在眾多泥塑藝術門類中獨樹一幟。
牡丹亭·遊園,長12釐米,寬5釐米,高17釐米,貼旦:春香 小旦:杜麗娘
該作品屬「手捏戲文」,通體用泥塑造而成,表現的是杜麗娘和春香清晨起梳妝,步入後花園欣賞園中春景,但卻感嘆於斷井頹垣,最終掃興而歸的情節。
牡丹亭·驚夢-手捏戲文,長12釐米,寬7釐米,高19釐米,小生:柳夢梅 小旦:杜麗娘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崑劇,全劇共五十五出,是古典戲劇中最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通過描寫杜麗娘與柳夢梅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封建社會對婦女本性的壓制。《驚夢》一折描繪了遊園之後,杜麗娘遊倦歸房,朦朧睡去,在夢中與手持柳枝的少年書生柳夢梅相會的場景。
李慧娘,長20釐米,寬10釐米,高18.5釐米,旦角:李慧娘 淨角:賈似道
作品取材於明代周朝俊所作《紅梅記》,此劇描繪歌姬李慧娘在明鏡判官的幫助下還魂人間,回到賈府鬥倒奸相賈似道,拯救書生裴舜卿的故事。全劇著力於表現「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悲壯主題。作品塑造的李慧娘與賈似道,動作造型誇張,開相精細生動,戲劇表現力極強。
浣紗記·寄子,長14釐米,寬10釐米,高17釐米,娃娃生:伍封 老外:伍子胥
《寄子》取材於明代梁辰魚所著崑曲傳奇《浣紗記》,並結合民間故事進行改編。該劇講述吳王夫差欲伐齊,伍子胥諫阻不成,只得趁出使齊國之際,將愛子託付於齊國好友鮑牧,旋即返吳死諫的故事。此劇悲愴悽婉,一路上父子觸景傷情,最後慘然離別。伍子胥蒼勁隱忍,其子天真稚氣,於綿絡加疊的演繹中形成鮮明對比與互襯。
玉簪記·秋江,長14.5釐米,寬7.5釐米,高16釐米,小旦:陳妙常 白面:艄公
小旦:陳妙常 白面:艄公
《玉簪記》是傳統崑曲劇目,明朝高濂所作,主要講述書生潘必正寄讀觀中,與女尼陳妙常暗生情愫,被老尼發覺,便逼潘必正赴臨安趕考。《秋江》正是描寫妙常趕到秋江畔,登船追趕潘必正的故事。這場戲只有妙常和一個艄公出場,兩人身姿動作似在眺望已駕船遠去的潘必正,鮮明地表現出了真摯的愛情主題。
草廬記·蘆花蕩,長14釐米,寬8釐米,高17釐米,淨角:張飛 小生:周瑜
《蘆花蕩》為崑曲劇目《草廬記》第四十六出,描寫劉備回荊州之際,張飛奉軍師諸葛亮之命喬扮漁夫,埋伏於蘆花蕩生擒周瑜的故事。張飛作淨扮,周瑜作小生扮相。該劇以張飛為主,出場時身穿黑快衣、黑彩褲,生動地刻畫了張飛勇猛、頑強的英雄形象,為崑劇淨角必學之重頭戲。
三笑,長12釐米,寬7.5釐米,高17釐米,左:唐伯虎 右:秋香
《三笑》演繹版本極多,主要講述唐伯虎對秋香一見鍾情,乘船從蘇州一路追到無錫,化妝變身跑到華府裡當僕人,想方設法接近秋香,經過初見的誤會、相識後的豁然開朗、日久生情後的互訴衷腸,最終秋香同意嫁給唐伯虎,兩人便在新婚之夜從無錫逃回蘇州桃花塢。有資料顯示,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有300多位彈詞藝人,專靠說《三笑》為生,可見這部作品受到了大眾的熱烈歡迎,被稱為「小書之王」。
杜十娘,長15釐米,寬9釐米,高16.5釐米,花旦:杜十娘 小生:李甲
作品取材自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講述了杜十娘身為青樓女子,深受壓迫卻不屈抗爭,為擺脫逆境而頑強掙扎。然而她怎麼努力也逃脫不了悲慘命運的束縛,李甲背信棄義,將其賣於孫富。慘遭李甲背叛之後,杜十娘萬念俱灰,她怒罵孫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寶箱中的寶物一件件拋向江中,最後縱身躍入滾滾波濤之中。該劇以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個執著追求心中美好願望的女性形象,樹立起了反封建反禮教的女性標杆。
追韓信,長14釐米,寬8釐米,高16.5釐米,老生:蕭何 武生:韓信
作品取材於小說《西漢演義》第三十五、三十八回,講述秦朝末年,劉邦起義滅秦,蕭何器重韓信之才,三薦於劉邦,劉邦不肯重用。韓信憤而出走,蕭何聞聽韓信離去,深恐失去人才,不顧道路艱難,戴月追趕,勸韓信迴轉,再向劉邦推薦,韓信才得登臺拜帥的故事。
十五貫·訪鼠測字,長12釐米,寬7釐米,高14釐米,丑角:婁阿鼠 老外:況鍾
《十五貫》又名《雙熊夢》,其中尤以《訪鼠測字》一折最為動人,是崑劇舞臺上的常演劇目。蘇州知府況鍾假扮算命先生,暗訪命案隱情,在城隍廟巧遇真兇賭棍婁阿鼠。婁阿鼠內心惶惶不安,病急亂投醫,正好撞上偽裝成江湖術士的況鍾,接受了測字的邀請。婁阿鼠要測的字是「鼠」字,況鍾藉助深厚的國學底蘊把這個字說得天花亂墜,一步步地成功誘使婁阿鼠掉進自己設好的陷阱。
棋盤山,長13釐米,寬8釐米,高18釐米,花衫:竇仙童 武生:薛丁山
作品題材取自小說《薛丁山徵西》,表現的是唐貞觀年間薛丁山掛帥前往鎖陽城救駕,途經棋盤山,與竇仙童一見鍾情的故事。後經老將程咬金撮合,二人成婚,同往鎖陽城解圍。
「泥丸有狀貌,不異丹與青」,蘇州泥塑是中國傳統泥塑的重要代表,以細膩、傳神和雅致的特點而著稱。作為蘇州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泥塑千百年來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卷,展現了濃鬱的姑蘇風韻和多彩的市井風情,具有深厚的傳統人文精神。進入21世紀,蘇州泥塑在不斷融入現代生活的進程中,也必將成為吳地旺盛生命力的精神文明見證。
據悉,此次展覽在展陳上引入了卡通和戲曲元素,希望以此拉近與年輕觀眾的距離,帶領觀眾找回兒時的樂趣。同時,吳文化博物館將開展「匠藝」系列配套非遺文化相關的教育課程以及微博線上活動,讓更多觀眾參與互動。
展覽將展至2022年4月10日。(因疫情防控需求,目前吳文化博物館臨時閉館)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張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