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簡稱申和滬的區別(上海簡稱為什麼是滬或申)
2023-10-20 09:49:44
有「魔都」之稱的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它不僅對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且對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都有輻射帶動作用。作為全國最繁華的城市,還有著美麗的景色,特別是黃浦江兩岸的夜景,黃浦江就像巴黎的塞納河貫穿了市內最繁華的地段,故又有「東方小巴黎」之稱。而上海的簡稱就和黃浦江有很大關係。
「上海」一名,起源於水名,最早記載於北宋。北宋前東海來船由松江(今吳淞江前身)溯入內陸,至青龍鎮(今舊青浦)靠岸,經過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是南側的一條支流,一開始並不顯著。北宋時松江上遊變窄,海船改由松江南側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靠的江岸慢慢的變成了碼頭(後發展為十六鋪地帶),「上海」一名由此而來,後來在這裡設置了政府機構和行政建制時都沿用這個名字。從北宋的上海務,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鎮,民國的上海特別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上海市的簡稱,起源於古代沿海一種捕魚工具。晉朝時的上海地區已成陸地,沿海漁民用一種叫做「扈」的工具捕魚為生。「扈」今稱「籪」,是用繩子編結的竹柵欄,高兩、三尺,沿海潮水線插列於灘涂,兩端靠近岸邊,潮來淹沒,潮去露出,攔住潮水衝來的魚蝦。「扈」因此與水關係密切,後被加上水偏旁成「滬」。松江(今吳淞江前身)近海下遊段因稱「滬瀆」,又稱「滬海」,遠近地方隨稱「滬江」、「滬上」,逐漸簡稱為「滬」,到現代簡化成「滬」字,成為上海市的簡稱。
上海地區在春秋時屬於吳國,到了戰國先屬越後屬楚,楚孝王封楚相黃歇為春申君,申就是源於春申君疏通黃浦江的傳說。這個傳說始於元代,至清代尤其盛行,因此在當時賦予黃浦江一系列別稱,如「春申浦」、「春申江」、「申江」等,慢慢地將上海也稱為「申」。但這一傳說不符合史實,上海地區在戰國時代確實封給過春申君作為領地,但那時所稱黃浦江還沒有形成,又怎麼會有疏通河道的事情呢?雖然近代已經澄明,但以「申」來代稱上海地區早已成為習慣,上海人也非常樂於繼承這個叫法,表現出了一種敬賢崇善的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