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姓氏忌諱(你的姓氏是否信奉)
2023-10-20 03:26:11 1
文|宮玉河
從小,我就聽父母常說,我們宮姓非常信奉並遵從「三九月不動土」的習俗。
所謂「三九月不動土」,即農曆三月或九月兩個月裡不修房蓋屋、挖坑起土,如果犯忌,會被認為不吉利,招來災禍。即使在三月或九月裡有人去世,也不能在當月埋葬,而是把棺材暫時「丘」起來,等出了三月、九月以後,再擇期入土為安。
出生於1933年的父親也說過,他從記事起,就沒聽說過本村宮姓人家有誰敢破這一「金科玉律」的。倒是本村王家地主可能是仗著土地多,經濟富裕,家族勢力大,尤其是非宮姓,清朝末年曾經在「三九月」修建了「王家園子」——佔地30多畝,圍牆環繞,壕溝護衛,擁有20多座房的建制。
「王家園子」是自然形成的名稱,不像現在的社區要在大門上方懸掛一個牌匾命名。
「王家園子」位於我村西南,距離村的主體部落大約五百米,中間間隔一個籃球場大小的「灣」——人稱「葦子灣」。我小時候就下過這個「灣」,遊泳,摸魚,割葦子。現在已經夷為平地,成為一片莊稼地了。而「王家園子」則早已蕩然無存。
跟有名的棲霞牟二黑子莊園和成都的劉文彩莊園相比,「王家園子」當然是小巫見大巫了。不過話說回來,王姓人建獨立圍院,集中居住,也就顯得與眾不同了。
王家建「王家園子」無非是兩個因素:一是經濟實力大。相對於宮姓,王家人少地多,不但經濟實力大,還有多人在外地幹事,在大城市的北京、上海、青島、濟南都有王家人。其中一人還是清末進士,做過民初濟南的教育局長。二是防強盜。舊社會,民不聊生,盜賊蜂起,王家有了財富當然睡不安寢。所以,建起「王家園子」集中居住,再加上圍牆壕溝,等於上了一道安全網。
沒想到,王家人住進去不久,就接連死了好幾口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一時間王家人風聲鶴唳,噤若寒蟬,再也不敢住在「園子」裡,而是重新回到「園子」外的老房裡。
宮姓人是這個村的建村始祖。明初「燕王掃北」時,山東一帶,經年混戰,人口凋敝,再加上「大兵過後,必有荒年」,民不聊生更甚。一直到燕王朱棣揮兵南下,「清君側」拿下南京,穩定全國政局之後,宮姓始祖宮之奇「東萊東遷」之後裔從寧海州牟平縣遷來建村,王姓是後來遷居的。故而,當初王姓建造「王家園子」時,宮姓族長曾經勸說過王家人「最好不要在三九月蓋房」。王家人把眼一瞪回答:「你們宮家的習俗不關俺王家的事兒……」
不聽勸,惹禍患!事實應驗了宮姓掌門人的話。從那以後,本來憑著經濟和勢力壓宮姓一頭的王家人收斂了許多,最終於解放初,王家最有民憤的一人被鎮壓,王家最後一個人也於1959年遷居它村。至此,王姓終於從我村銷聲匿跡。
其實 「三九月不動土」 在某一地方不是所有姓氏共同的風俗習慣,而是部分姓氏家族的習俗。
據說「三九月不動土」的習俗起源於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土木建築大師——魯班。
魯班,春秋末期魯國人,出生於世代工匠大家族「公輸」族中,因此人們又稱之「公輸班」、「公輸子」。魯班一生有許多發明創造。
木工常用的墨斗以及刨、鋸、鑽、鑿等工具相傳都是魯班發明的,木工用的曲尺又叫「魯班尺」,彈墨線用的小鉤又叫「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班妻」。
成語「班門弄斧」,民間建房時帖的上梁貼「魯班問道何日上梁好,太公答曰今日吉」等民俗現象都直接來自魯班,兩千多年來木工行業的人都把魯班奉為「祖師爺」。
正因為如此,當時,請他建房蓋屋的人特多,每年的三月、九月,不冷不熱,雨水較少,非常利於房屋修建,因而請他的人在這個時間段就特別多。
面對眾多請求,魯班不可能都應允下來,也不好意思拒絕,所以,為合理安排時間,防止在有些月份應顧不暇,有些月份青黃不接,旱澇不均,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把諸多工程均於各月的主意,對外聲稱,一部分姓氏家族「三九月不宜動土」,一部分姓氏家族「六臘月動土不吉利」等。人們崇信,必然盲從,這樣就避免了活道集中窮於應付的難題。
父親告訴我,宮姓「三九月不動土」的習俗則來自始祖宮之奇。
宮之奇(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政治家,虞國辛宮裡(今山西省平陸縣)人。他明於料事,具有遠見卓識,忠心耿耿輔佐虞君,並推薦百裡奚,共同參與朝政,對外採取了聯虢拒晉的策略,使國家雖小而強盛。
春秋時期,各國攻伐不止,晉國與虞國為鄰,早有吞併虞國之心,但因虞國和虢國是很好的盟國,無隙可乘,所以始終未敢輕舉妄動。對此,宮之奇看得很清楚,堅決主張虞虢聯盟。晉國向虞國借道討伐虢國,並賄賂虞公,宮之奇勸諫不聽,於是率領妻子族人逃往曹國。
晉軍借道滅掉虢國趕走虢公,返回途中藉故在虞國駐紮,趁機襲擊了虞國並將它滅掉。成語「唇亡齒寒」「假途伐虢」即來源於此。
宮之奇是個「明於料事」的政治家,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他曾經對族人說,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作為農人,要守好農業這個「本」,適時而播,適時而收,不誤農時,最好不要在三九月,農耕正忙和秋收正忙時,搞一些影響農業生產的活動。後人把宮之奇尊為聖賢,他的話對後代宮姓習俗的形成影響深遠,於是,「三九月不動土」的習俗代代流傳,遵從至今。
其實,每個習俗的形成,我們要從其蘊含的道理上做科學分析,不能神秘化。這樣,就能打破蒙昧神秘,尊重自然和社會規律,更好地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