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月二的傳說二月二的習俗(二月二的由來以及習俗)
2023-10-20 02:52:57 2
二月二的由來:
二月二稱為龍頭節,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風俗。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龍抬頭的說法,來自古老的天文學,遠古時代人們曾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星辰的位置,以此判斷季節。古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驚蟄至春分期間,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像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二月二」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較嚴重,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著一年的大豐收。所以又有農諺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的習俗: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
1、吃龍食:二月二這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麵條名曰「吃龍鬚」,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有些地方還有吃「龍眼」、「龍鬚」、「龍舌」、「龍耳」、「龍皮」、「龍子」、「龍蛋」以及吃春餅、吃豬頭肉的習俗。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麵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麵條、水餃等。而當地在二月二這天,早上吃麵,中午吃餃子,晚上吃餅。
2、剃龍頭:指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3、起龍船:二月二是祭祀龍神的日子,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雲化雨,保佑一年五穀豐登。龍抬頭時節我國部分地區會有「起龍船」的活動,請龍出水,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願。
4、祭社神: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也是土地公的誕辰,「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古人認為土生萬物,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