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為什麼又稱為母親河(黃河為什麼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2023-10-20 14:36:40 3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她與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河流一樣,已經不單單是一條河流,而是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象徵與符號標誌。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也無不與黃河緊密相連。
中國有眾多的大江大河,可唯獨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璀璨的歷史文化
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璀璨的歷史文化。
黃河及其支流沿岸猶如母親的臂彎,孕育了多元、璀璨的文明,塑造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上,歷代王朝都城和文明中心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據統計,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的建立,到1912年清朝的覆亡,在這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當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長達3000多年。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中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穩定在黃河流域【1】。
古都行政中心在黃河(圖自央視新聞視頻-黃河是怎樣的?)
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諸多學術流派產生於此,並在這片廣闊的沃土上得以發展。文化根基深厚,孕育了河湟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歷史文化遺產星羅棋布。如被稱為黃河文化思想核心的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就在黃河流域。
作為中華文明根本載體的中華漢字誕生在黃河流域。
以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為主的中華古代科技發明誕生在黃河流域。
中國轟動世界的主要文物考古成就以及世界著名遺產大都集中在黃河流域。例如,甲骨文、秦始皇陵兵馬俑、河南殷墟的發現,以及雲岡石窟、平遙古城、泰山、曲阜三孔等等。這裡史前文明星羅棋布,中華文明的主幹也深深地扎在了黃土中、黃河畔。
黃河流域史前文明遺址分布圖(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中國通行的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的天文曆法體系誕生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是直接為農事活動服務的,二十四節氣的測量與繪製,依據的是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自然氣候狀態。
中華百家姓氏要尋根問祖大多淵源於黃河流域。
陶瓷、玉石、青銅、絲綢、書畫、詩詞、中醫、武術、戲曲和飲酒等「十大國粹」都集中於黃河流域。這些國粹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沒有這些國粹,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就會動搖【2】。
獨特的自然條件
黃河之所以具有如此璀璨的文化文明,根本原因是其獨特的自然條件決定的,所以這也是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根本原因。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大部分朝代的都城都建在土壤肥沃、地勢平坦、耕地較多的黃河中下遊地區。這裡既有獨特的自然與氣候優勢,也有人口較多、文化繁榮的人文優勢。
下面,我們來看看黃河有什麼獨特的自然與氣候優勢呢?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她從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出發,開始了她漫長的旅程,蜿蜒東流,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九省(區),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千米。黃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千米(包括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千米)【3】。
黃河在中國的流經位置(圖自央視新聞視頻-黃河是怎樣的?)
黃河流域按流經九省(區)行政分區面積看,青海省的流域面積最高,為15.22萬平方千米,佔整個流域的19.14%,近五分之一【3】。青海全省2020年天然年徑流總量為989.5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611.20億立方米,其中黃河流域2020年天然年徑流量、多年平均徑流量分別為325.54億立方米、206.80億立方米【4】,黃河總徑流量的49%從青海流出。
黃河流域行政分區面積示意圖(數據來自黃河水資源公報)
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曲
山東東營出海口(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
黃河上遊的青藏高原夷平面,地勢平坦開闊,沼澤和水泊鑲嵌其中,為草甸生長提供養分,為河流發育注入水源,也養育了成群的牛羊。
青海澤庫澤曲(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黃河中下遊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人類生存。隨著現代黃河水系的形成,黃土高原的泥沙被黃河及其支流挾帶到各地,衝積成廣袤肥沃的華北平原、關中平原、汾河平原。黃土高原和黃河衝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農牧業的發展。
山西汾河平原(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黃土顆粒很小,結構疏鬆,原始人類僅靠木質、骨質、石質工具就能輕鬆地耕種黃土,再加上不易垮塌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
黃土高原遍布窯洞(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黃河流域利於實施引水灌溉工程,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洲。
引黃灌溉的河套灌區(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黃河流經中國地勢階梯交界處,幹流水面落差4480米(數據來自黃河網),落差大,多峽谷急流,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源。2020年黃河流域共統計大、中型水庫224座【3】,中上遊一系列水庫對黃河進行梯級開發,起到靜水沉澱的作用,令河水變得溫順、澄澈,實現上遊發電,下遊減淤,人為地分配水沙資源【5】。
黃河幹流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圖(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總之,黃河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開闊平坦的地形,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重要的生態地位
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重要生態廊道,擁有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黃河生態廊道示意圖(圖自央視新聞視頻-黃河是怎樣的?)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橫跨東、中、西部的重要經濟區和能源基地,分布有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等農產品主產區,糧食和肉類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左右。黃河流域又被稱為「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煤炭儲量佔全國一半以上,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對維護國家和區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
黃河幹支流流經的9省區相關縣級行政區,國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2019年年末總人口約1.6億【6】。黃河承擔了全國12%的人口和17%的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
自古以來,「黃河寧,天下平」,黃河生態安危事關國家盛衰與民族復興。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號召大家從身邊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母親河,祝願母親河水長清,水長流!
參考文獻
【1】近代中國母親文化研究,馬川川,2013年。
【2】黃河300問,朱蘭琴,1998年。
【3】黃河水資源公報2020年,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4】青海省水資源公報2020年,青海省水利廳。
【5】《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6】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2021年10月。
圖文來源:雲賞黃河(資料來源: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