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的來歷講解(火把節由來的三種說法)
2023-10-20 15:01:10 4
王人天
關於火把節由來的說法許多,特別是在雲南這個多民族地區,由於信仰、歷史、民族的不同而產生許多不同的說法,這裡只撿宣威流傳較廣且被大家認同的三種說法來談。
一、 起於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兇神叫斯熱阿比,奉了天王之命管理人間。然其來到人間之後,不善待人民,橫徵暴斂,敲詐勒索,激起彝族人民(土著)的反抗。彝族人民為了戰勝兇神,共同推舉阿提拉巴領導大家同斯熱阿比作戰。斯熱阿比是為天神,於是常從通天梯上天搬來天兵與人民作戰。英雄阿提拉巴智勇雙全,通過研究,他領導大家燃起千萬隻火把,把通天梯燒毀,使斯熱阿比既搬不來救兵又斷了後路。經過九天九夜的戰鬥,彝族人民終於在阿提拉巴的領導下戰勝了天神,殺死了斯熱阿比。兇神被殺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天庭,天王非常震怒,立即撒下千千萬萬「天蟲」,意欲吃絕莊稼,使人民餓死。此時是彝歷「虎月」(農曆六月),洋芋結薯,玉米抽穗,稻穀拔節之時,鋪天蓋地的天蟲來到人間,窮兇極惡地啃吃莊稼,整整吃了三天三夜,眼看莊稼快吃完了,來年又得餓肚子。正在焦急萬分的時候,阿提拉巴又站了出來,召集大家齊集山頭「舉火把,燒天蟲」。於是不分男女老少,人人舉火把,整整燒了三天三夜,才將成千上萬的天蟲燒死,保住了莊稼。可是有部分未燒死的天蟲卻鑽到了地下,到第二年虎月又鑽出來啃吃莊稼。人們只好依前法炮製,舉起火把燒害蟲,年復一年,害蟲燒不完,火把舉不盡,就這樣一代代傳了下來,成為傳統的彝族火把節。
二、 源於歷史
在三國時候,彝族(爨族)首領孟獲受漢族地主雍闓的挑撥,反叛蜀漢。為了穩定後方,好一心伐魏,蜀丞相諸葛亮決定南徵,率軍來至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雲南、貴州兩省地區),採取越離太守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七擒七縱孟獲,斬殺雍闓、越巂王高定元,使孟獲心悅誠服,率領彝族人民在味縣(今曲靖)齊集火把歡迎諸葛亮軍,並在火把照耀下「投石結草……盟詛」,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 「務農殖穀」。彝族人民為了懷念諸葛亮的賢德,就將六月舉火把的儀式傳承了下來,成為眾所周知的火把節。
三、 源於原始崇拜
有關書上說,火把這一習俗的產生是起源於先民們對火的崇拜。在那上古的時候,人們是在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念支配下,先民們將火視作神秘精靈主宰的神物,所以崇拜火。就是歷史的今天,宣威人民仍然有許多保持著這一習俗,大年三十夜火徹夜不息,一直燃燒到新的一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民間喚之為長年火。其實,崇拜火不僅僅是彝族的習俗,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曾經有過火的原始崇拜過程。只是在彝族(土著、叟族)人民的心目當中的火更神聖,自有一種不同的解釋。
尾語
火把節流傳到今天,經過歷史沿革,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其實已不僅僅是彝族人民的火把節了,她是我們西南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體。漢族、彝族、傣族、回族、苗族的節目都雜糅在了一起,分不出哪些是彝族的,哪些是漢族的,譬如舞龍、耍獅、踩高蹺、吹木葉、唱山歌,你會我也會,幾個民族都能上臺表演,而且各盡其妙。
總之,為了民族團結,發揚民族文化,挖掘民間藝術寶藏,增進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應鼓勵和發揚火把節精神,把火把節辦得越來越紅火,開發成旅遊聖火,促進人民的生活走向紅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