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風俗的主要特點(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
2023-10-20 17:39:08 1
初一拜祭
春節俗稱"過年","年節"古為"歲節",古代歲首是指幹支歷的立春;幹支紀年法,寅月為正月,立春為歲首。在秦漢以前,"春節"這一稱謂原本就是在立春這個節氣過的"歲節",而非指現在陰曆一月一日(陰曆一月一日古稱為"元旦")。漢後各地曆法統一,立春"歲節"被挪到了陰曆一月一日,稱"年節"。夏曆(農曆)以"朔望月相"為周期,用以紀月,"陰曆正月初一"歷史上被稱為"元旦"。現代人們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是在農曆臘月下旬)。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祖、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活動達於高潮。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送舊迎新。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正月初一拜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拜歲神、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習俗。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初二拜年
大年初二是,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後吃"開年飯"。這餐"開年飯"一般備髮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正月初二也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嶽父家 、嶽母拜年。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利是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將初二姑爺回嶽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的家
初三燒門紙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這一天祝祭祈年。
年初三又稱"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習俗。古時在中國南方民間,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禁口),認為這一天裡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古時在香港,人們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稱"赤狗日"。赤狗是赤熛怒之神,是古代讖緯家記述的(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則不吉,故此,"小年朝"例應祀祖祭神。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親朋好友之間不可互相走動拜訪,還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小年朝:古載,初三日,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
初五破五俗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開市貿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即。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初六啟市
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初七人勝節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燻天"。
初八開工大吉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也是在廣東上班一族年後最期待的一件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
初十鼠娶親
石頭,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二做醮
正月十二,搭燈棚,,,,標炮等。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做醮,標炮。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十四遊神舞獅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敬神、遊神、逛廟會。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遊燈、押舟、燒炮、燒煙花、採青、鬧元宵等。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夜,又稱,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