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嶽麓核心區最新消息(長沙嶽麓區的前世今生)
2023-10-09 04:41:59 1
長沙六區裡面,嶽麓區和雨花區是變化最大的。雨花區理論上是繼承了原來的郊區,實則不然,這個後面再講,今天光說嶽麓區。
嶽麓區區域範圍
九十年代長沙行政區劃調整時,嶽麓區由以前的西區改組而成。嶽麓區自然是以轄區內的嶽麓山而得名,現在的人講起嶽麓區,第一印象肯定就是河西嶽麓山一帶。而像我這樣的老長沙人,小時候一直以為河西就是鄉下,而西區則是黃興路以西至湘江河東岸一帶。
造成這種割裂印象,是由以前西區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的。西區在建國前稱城西區,建國初期沿用原名,1952年更名為西區。
西區跟其他幾區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依託湘江,基本上就是湘江兩岸的江邊地帶,分為河東、河西兩部分。河東:北起湘春路,與北區相連,南至修文街,與南區接壤;東以黃興路、北正街為界,與東區、北區毗鄰。而河西:北起三汊磯,南至柏家洲,西抵望城坡,而且西邊的邊界還與與郊區的嶽麓山鄉、望嶽鄉兩鄉犬牙交錯,交織在一起,不好實際區分。
(西區地形過於狹長,舊時的西區地圖是分成河東、河西兩張圖,那怕是這張西區(東)的地圖,因為太長不好排版的原因,我也要把它分成兩截。)
舊時的長沙城,湘江河東西兩岸發展極不平衡,絕大多數人都不願過河去西邊。一是以前交通不方便,直到七十年代初,湘江才有了第一座大橋,沒有橋以前過河都要坐輪渡,很不方便。二來河西極為偏僻,人煙稀少,除了幾所大學、幾間工廠,其他都是荒山野嶺、水塘。以致於很多人都不知道,連西區的區委、區政府都是設在河東的一路吉祥巷。那怕是行政區劃未調整以前,西區總面積為16.23平方公裡,絕大部分在河西,而河東轄區面積只有區區1.9平方公裡。
原西區的河東部分就是從江邊到黃興路的狹長地帶,東西寬不到1公裡,南北長不足2公裡,在後來的行政區劃調整時,這塊寶地被天心區和開福區瓜分。
其實西區實際上分三塊,除了河東、河西部分,還有一塊寶地就是江中的水陸洲。
水陸洲位於湘江江心,是湘江下遊眾多衝積沙洲之一,也是湘江中最大的沙洲。史載橘洲生成於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為激流迴旋、沙石堆積而成的一串長島。原有桔洲、織洲、誓洲、泉洲四島,至清時只有上洲、中洲、下洲三島,上為牛頭洲,中為水陸洲,下為傅家洲,「望之若帶,實不相連」。全長5公裡,為一個長形島嶼,其中狹窄的地方約40米寬,最寬的地方達140米。
而橘子洲的名字,則是因為遠在唐代,這裡就盛產南橘,遠銷江漢等地。唐末李殉曾這樣描繪橘子洲的景色:「獲花秋,瀟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畫。碧煙中,明月下,小艇垂綸初罷。水為鄉,篷作合,魚羹稻飯常餐。酒盈杯,書盈架,名利不將心掛。」杜甫也曾為橘子洲留下了「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的詩句。
1904年後,長沙被闢為對外開放商埠,橘子洲上建有英國領事館、長沙新關。由於那首著名的《沁園春·長沙》,現在基本都把它叫做橘子洲了。
以前的橘子洲風景很好,春來,明光瀲灩,沙鷗點點;秋至,柚黃橘紅,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風戲雪。是古代「瀟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一度被某些省內媒體吹捧為「中國第一洲」甚至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洲」。
這種說法完全站不住腳,是以訛傳訛的典型,別說世界最大,就是國內,面積比橘子洲要大的洲都有好幾個。這是網絡時代旅遊產業的虛假宣傳的典型,或者說體現了一種夜郎自大的心態。
1988年長沙地圖
西區的河西部分,也就是今天的嶽麓區的核心地帶,也是一塊狹長型地帶,不過地勢比河東複雜。不僅是地域內有郊區的嶽麓山鄉、望嶽鄉兩鄉,而且還有西湖漁場、嶽麓漁場、養鹿場間雜其中。只好按照地形分成幾段來描述。
先來說北端。以前西區北邊的區界是三汊磯,再往北就屬望城縣了。三汊磯這個地方舊名山砂磯,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載:「三汊磯港發源谷山東麓,自黃絲嶺,經白雲寺,至張家衝口,合賀家壠水至三汊磯入湘。」江邊有幾處巖石突出,名曰磯頭,山砂磯因此而得名。舊有文昌塔建此,明崇禎《長沙府志》云:「文昌塔,長沙三砂磯峻巍凌宵,一郡華表,鄉紳黃裳吉等共建。」下有大禪院,後廢。清代曾設「釐金局」於此。
三汊磯自古以來就是長沙水道要衝,湘江由南往北進入長沙城,最後到達的就是三汊磯,然後經長沙縣流往湘陰匯入洞庭湖。「汊」這個字指水流的分支,也指河流的分岔處,《康熙字典》說:音衩,水岐流也。而「磯」的基本義指江河岸邊突出的大巖石或石灘。《過小孤山大孤山》:「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湧。」孟浩然《經七裡灘》:「釣磯平可坐,苔磴滑難步。」從詞義即可見知三汊磯是個天然的好碼頭。
三汊磯最有名的是長沙鋅廠,採用西法煉鋅,結束了中國1000多年來土法煉鋅的歷史。這個煉鋅廠一直生產至上世紀末才停工。建國後,長沙鉻鹽廠、嶽麓化工廠、長沙造紙廠、天倫造紙廠先後落戶三汊磯及附近,這裡成為長沙冶煉、化工的工業區。
我舅舅一家就是長沙鋅廠的職工,我小時候每年要去三汊磯看外婆。為了省錢,先是從小吳門走路去輪渡碼頭,坐輪渡到三汊磯,來回要折騰兩個多小時。
我細時候覺得三汊磯這裡好玩,鋅廠的廠區大,加上三汊磯靠北有幾個大土堆,特別適合細伢子玩躲摸子或是打彈弓戰。後來才知道那裡原來是古土城遺址。
三汊磯地區,長沙鋅廠、三石戍遺址都在此
清同治《長沙縣誌》載有「土城山在河西都一甲三汊磯北,周迥八九裡,儼如城廊,四面有路出入,如城門,故呼為土城,其山壁立陡絕,高者五六丈,低亦三四丈不等」。
古長沙城北的戍城,據記載有三石戍和瀏口戍。《水經注》裡說:「湘水又北,逕三石山東,山枕側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水北有三石戍,戍城為二水之會也,湘水右逕瀏口戍西,北對瀏水。」文中所述三石戍城,應即是現三汊磯所存的土城。
清末民初學者梁賡陶也認為此處為古兵戍,其詩云:「三汊磯畔日斜曛,曼衍魚龍水上軍。戰艦如風鼓如雨,紅旗萬陣卷殘雲。」
2002年長沙鋅廠因高能耗、低產出且具汙染等原因停產後。以前生機勃勃的工廠變成了一片廢墟,廠區裡雜草叢生,而周邊陸陸續續建起了一些樓盤,看上去頗為怪異。自從前幾年湖南衛視一檔選秀節目在這裡取過景後,這種長沙城僅存的大型工業廢墟在攝影愛好者眼裡就變成了一塊寶地,經常有人來此拍攝,甚至還有在這裡拍婚紗照的。以後,無論是建工業遺址保護公園,或是把不遠處的三石戌古城一起保護,又或是乾脆將這裡做成規模的樓盤開發,都希望能儘快有個結果。
長沙行政區劃調整後,嶽麓區北邊的地界變化不大,三汊磯與望城區白箬鋪鎮、黃金鎮、星城鎮毗鄰。
再來說嶽麓區的南端,南邊的地界以前叫柏家洲,就是現在的洋湖溼地公園一帶。柏家洲西南方向分別與原望城坪塘鎮和湘潭九華鄉相連。
柏家洲、洋湖溼地公園一帶
如果說嶽麓區的北端因為有了三汊磯工業區,還有些人氣的話,那麼南端就是正宗人煙稀少的的鄉下,甚至比不過原屬於郊區毗鄰嶽麓山的嶽麓山鄉和望嶽鄉。
這裡是一片地勢低洼的地方,靠近望城的坪塘鎮。蜿蜒流淌的靳江河在這裡與湘江交匯,雖然衝擊出富饒的土地。然而每年夏季的豐水期,暴雨促使河流的水位暴漲,蜿蜒的河道不足以容納太多的洪水,最終,河流衝出河道,在大地上肆意橫行。從這裡曾經的地名(坪塘鎮古稱伏龍鎮)可見一斑。
洋湖周邊的一塊統稱洋湖垸,北依嶽麓山,南枕大王山(舊名伏龍山),水域近萬畝。幾十年前,這裡路爛、屋破、旱澇成災,「洋湖好大丘,十年九不收」這句民謠就是真實寫照。上世紀90年代末,洋湖垸憑藉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一躍成了長沙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長沙農貿市場裡一半的韭菜和蔥都來自洋湖人民的辛勤耕作。長沙人對它印象最深的是交通不便,是遠郊默默無聞的蔬菜基地,從這裡上西二環彎彎繞繞轉車都要花上2個小時。
長沙行政區劃調整後,嶽麓區南邊最大的變化就是2008年把西南方向緊鄰的望城縣坪塘鎮成建制整體收歸已有。對靳江河河道部分區段採取了裁彎取直的措施,沿河流兩側也修建了完善的堤壩和排洪工程,並且在入江口與湘江大堤連接,形成一個穩固的抗洪防線。政府主導退耕還湖,勝景頓開。蓄積了數千年的鐘靈毓秀,一時間激活了數十裡水色山光。昔日飽受水患的洋湖垸,歷經三十餘載破繭成蝶,擁有大王山、靳江河、柏家洲、洋湖新城的洋湖溼地成了長沙最大的城市溼地公園。目前嶽麓區的南邊與湘潭縣九華鄉、龜頭鎮相鄰。
圖:洋湖溼地公園
西區的核心自然是正中央的濚灣鎮,此地古稱濚灣市,明《一統志》云:「在善化縣西五裡,湘江西岸。」濚灣鎮古為集市,實際上是一條老街,東起湘江老碼頭,西接濚灣橋。南止湘江一橋西端廣場。鎮因水名,據《嶽麓志》:「濚灣水出麓山左自之字港來,曲折數十裡為濚灣港,可通舟。濱江三裡穿孔,道繞濚灣市北以出,將入大江。」
根據《嶽麓志》的記載,過去的濚灣港曲折數十裡,舟船來往,水流最終匯入湘江。據《善化縣誌》載:千裡湘黔古驛,濚灣鎮是"西出長沙第一站",即長沙到貴州古驛道的第一站,由此可知濚灣之古,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距今至少已有兩千多年。
濚灣鎮緊鄰湘江碼頭,系湘中地區水陸交通要衝,在湘江未建大橋之前,是長沙城湘江兩岸的主要渡口,舟楫匯聚,商販吆喝,好不熱鬧。因此自古以來都是商業繁華之地。清末以後,濚灣鎮為長沙河西的商業中心。一直都是叫濚灣市,五十年代初才改名濚灣鎮。抗戰中,濚灣鎮也曾經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次長沙會戰時,七十七師駐守嶽麓山,其師部就設在濚灣鎮。
濚灣鎮是個神奇的地方,住在河東和住在河西的人對它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小時候輕易不會從河東過河西來,不管是坐輪渡還是從湘江一橋走路過河,第一站永遠都是濚灣鎮,感覺到了濚灣鎮就跟到了鄉下一樣。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以前的老長沙人說起西區,除了河東一段,就是濚灣鎮和嶽麓山了,其他統統都是鄉下。嶽麓山的歷史不用多說,都知道了。中段這裡除了濚灣鎮和嶽麓山,還有很多大學,基本上以前長沙城的大學一大半都在嶽麓山周圍。是省會文化、教育和科研集中地,有湖南大學、中南工業大學(原中南礦治學院)、湖南師範大學、湖南財經學院、湖南省教育學院、中共湖南省委黨校、長沙有色金屬專科學校等大專院校;還有長沙礦冶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等科研機構;還有有省戲曲學校、省衛生學校、省財會學校、省人民警察學校等中等專業學校。
八十年代後期,我在嶽麓山下也度過了四年的快樂時光,當時我在湖南財經學院上大學,女朋友在湖南師範大學,幾乎隔一兩天就騎著自行車去師大或附近的湖大玩。師大校園內有好幾條小路可以上嶽麓山,當時走東方紅廣場的正山門上山還要收門票,而師大的學生從自家校園後山上山自然不用買門票。我們幾乎每周都會去爬一次嶽麓山,嶽麓山看似不大,其實周圍有好多小路可以通往河西的好多地方,那些年我們探索過不下十條上山的小路。
嶽麓山愛晚亭
行政區劃調整前,西區西邊的地界是屬於郊區的嶽麓山鄉和望嶽鄉,中間還夾著兩個漁場。
先來說說漁場,長沙的水利資源豐富。大小河汊縱橫交錯,當時的郊區共設有十個農場和漁場,其中一半都在河西,即今天的嶽麓區範圍內。郊區十場裡有四個漁場,其中西湖漁場、嶽麓漁場都在嶽麓山下。這兩個漁場也是長沙的大漁場中僅存的兩處倖免於難,未被徹底填平的水域。
西湖漁場建於1973年,總面積約五平方公裡,因位於河西的鹹嘉湖而得名,原為鹹嘉湖的一部分水面。鹹嘉湖曾是湘江水系在長沙面積較大的湖泊之一,初名「韓家湖」,因明初洪武年間有一戶韓姓人家在此置業而得名。
嶽麓區新聞網上展示的昔日的西湖漁場
清光緒《善化縣誌》載:「韓家湖,縣西五裡濚灣堤內,界分長三善七,久湮廢,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邑人韓炳章有記,堤上楊柳亭嘉蔭蓊然,行旅稱便,長沙朱森、朱載嶽倡建。」湖南巡撫王文韶作有碑記,對修堤善舉大為激賞:「數百年廢墜之功,一旦舉而復之,無湫墊之虞,無濘淖之憂,可謂費省而功多,事勤而利博矣。」
據王碑記載,新修堤壩高六米,堤基寬十七米,堤面寬二米,中以巨石築之,既堅固又平坦,遂成坦途。此堤名「五裡堤」,後來成了街名和地片名。民國初年,教育家胡文典在此創辦鹹嘉小學,韓家湖遂改稱為「鹹嘉湖」。
西湖漁場1974年第二次擴建後,將鹹嘉湖及周邊的生產隊劃入,水面面積達到2000多畝。到九十年代,此地變成商業區後漸漸淤塞。進入二十一世紀,又重新開浚,恢復湖面。將西湖漁場和鹹嘉湖合併建立起了西湖文化園。加上附近的龍王港、王陵公園、石佳嶺公園等景區,變成了一處休閒所在。
嶽麓漁場成立於1958年,當時規模較小,是由湘江西岸散居的10多個漁民成立的。1972年,相鄰的天馬、黃鶴劃分過來兩個生產隊,漁場規模得以擴大,面積達四平方公裡,以養魚、養豬、種橘、魚苗孵化等為業。此地原有一處湖泊,在湘江西畔和嶽麓山之間。因為是嶽麓後山、桃花嶺山脈的雨水流到湘江時經過的最後一個湖,所以名為「後湖」。2002年,漁場更名為後湖新村,成為嶽麓區桔子洲街道的一個行政村。由於師大的部分校舍及省藝校都在這裡,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這裡音樂、美術、舞蹈、樂器等各類藝術類培訓學校蓬勃發展,後湖成為了中南地區最大的「藝術培訓勝地」。
老地圖
這裡除了兩大漁場,還有一處養鹿場,也在嶽麓山下名為大幹嶺的地方,此地靠近桃花嶺和今天的梅溪湖。主要經營養鹿取茸、提供良種等,成立於1965年,規模並不大,我小時候曾經去這裡看過鹿,當時大失所望,養鹿場邋遢死噠,只有幾十頭無精打採的鹿。今天的養鹿場已經併入桃花嶺景區。
還有一個比養鹿場更為神奇的農場,也在今天的嶽麓區境內。就是東方紅農場,因為當時它根本就沒在長沙,是位於望城縣境內的一處飛地。東方紅農場創建於1959年,當時叫長沙市第一畜牧農場,1963年按駐地更名為洪家壩農場,1966年改稱東方紅農場。此地距長沙城區約16公裡,東與天頂鄉交界;南與雷鋒鄉相鄰;西北與黃金鄉毗連。面積約13平方公裡,後來一度併入望城縣,不過今天它也是嶽麓區的一部分了。
以前的西區去掉河東的1.9平方公裡,河西部分只有14.33平方公裡,還不如其西面原屬郊區的望嶽鄉面積大,望嶽鄉建於1950年,因相望嶽麓山而得名,總面積有16平方公裡。
而分為南、北兩塊的嶽麓山鄉面積更大,總面積達38平方公裡,嶽麓山鄉自然是因境內有嶽麓山而得名。從地圖上看,以前的西區更像是從嶽麓山鄉的中段硬生生切出來的一塊。
八十年代中期,嶽麓山鄉的南北走向與原西區一致,只是中段被銀盆嶺、西湖漁場、濚灣鎮擠佔了一塊。連嶽麓山從地理位置上看都應屬於嶽麓山鄉。
行政區劃調整後,今天嶽麓區的西邊與寧鄉縣道林鎮、花明樓鎮、夏鐸鎮接壤。
嶽麓區官網展示的梅溪湖全景
回顧從西區變為嶽麓區的過程,這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長沙市縣分治,設立長沙市,長沙城內設4個區,城西區為第三區,轄區內有122795人,19.13平方公裡。1949年長沙和平解放,成立城西區人民區公所,轄60375人。1955年5月,正式成立西區人民委員會。1960年,全市實行人民公社化,西區一度改為先鋒人民公社,1980年11月,恢復區人民政府。
1996年行政區劃調整,嶽麓區體制上繼承原西區,劃出原西區河東部分,將原郊區的嶽麓山、望嶽2個鄉和西湖漁場、嶽麓漁場、養鹿場、東方紅農場,望城縣的天頂鄉劃入。2006年,又將望城縣雷鋒鎮的荷葉壩村和黃金鄉的金南村、華龍村併入東方紅鎮。2008年,將望城縣含浦、坪塘、蓮花、雨敞坪鎮成建制劃歸嶽麓區管轄。
至此嶽麓區的總人口80萬人。總面積達552平方公裡,是長沙五區(不含望城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佔了長沙城區面積的近一半,其他四區的面積要加起來才能大於嶽麓區(芙蓉區42平方公裡、天心區141.95平方公裡、開福區188平方公裡、雨花區304.9平方公裡)。
嶽麓區官網展示的梅溪湖國際新城
嶽麓區位枕湘江,旁依嶽麓,山川秀麗,地位優越,轄區內尚有大片土地可供開發,未來發展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