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美人如良將不教人間見白頭(美人自古如名將)
2023-10-09 02:03:33 3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詩的題目是什麼?
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李龜年是個音樂家,唐朝的烏龜還不是罵人的話,和麒麟、鳳凰、龍並稱四靈,也就是四大吉祥物吧,李白不是寫過「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寫的賀知章將身上佩戴的金龜拿來換酒——那可是代表著他的官位。
烏龜能成為吉祥物大概是因為烏龜活得長吧,音樂家叫李龜年估計是希望自己能延年益壽,漢朝就有個人叫李延年,他的名字跟李龜年很像,職業也很像,都是音樂家。李延年有個妹妹長得很漂亮,有多漂亮呢,李延年寫過一首詩誇獎「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看一眼就把人家的城池給弄壞了,再看一眼就讓人亡國,好像她的每一個眼神都是核武器,因此發明了一個成語叫傾城傾國。古代寫書的人誇美女的最高境界就是「傾城傾國。」
所以他一開始就寫」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寫的就是青春似花,但不如花,因為花落還有花開,但歲月一去,顏色便改,花兒年年相似,青春的人卻是代代更替。所以他說「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惜紅顏美少年。「這個可憐的白頭老人,也曾經是個紅顏少年,所以他憂慮「宛轉蛾眉能幾?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讀來滿滿地悲涼。
劉希夷是初唐的詩人,他的悲涼寫得太過直白了,這幾天我們學了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其實寫得也是這種悲涼。
他寫的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有人將這首詩理解成一個愛情故事,崔護出去春遊的時候看見一個美女依靠在門前,門楣上桃花灼灼,開得正豔,紅顏如花,花似紅顏,崔護也不知道自己是在看花還是在看人了,最終忍不住上前打個招呼(現在應該叫撩),藉口是「能否討碗水喝。」如果是現代美女估計會說:「這裡有紅茶、綠茶、礦泉水,價格不等,你要哪種?」還好那時候是唐朝,美女回屋給他倒了一碗水喝,然後崔護藉機聊了幾句,但是估計沒有涉及到實質性的話題,崔護就告辭走了。
第二年春天,崔護又來到這裡,想著再遇見這個美女,但是桃花依舊在春風裡搖曳,美女已經不見了,崔護就拿筆在人家門上寫了這首詩(此行為不宜模仿,亂在人家門口貼小廣告會被城管打的),過了幾天,有個老頭來找崔護說:「你為什麼在我家門口亂畫?」當然老頭不是城管,老頭說的是:「你這一亂畫,害死了我閨女。」原來她閨女看見這首詩之後就起了相思病,非崔護不嫁,崔護過去看望,治好了女孩的相思病,然後幸福的生活到了一起。
類似的故事在元雜劇就開始演,一直演到現在。其實故事很狗血,完全瞎編,崔護屬於博陵崔氏,就是河北定州一代的崔氏,這在唐朝是一個大族,在唐朝重視門第的時代,不可能隨便就娶一個靠在門口的村姑為妻。
其實崔護在借這首詩感嘆歲月,抒發的感情也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他這裡「人面不知何處去」乾脆連人也沒了。
崔護的憂傷沒有人懂。
注意到沒有,無論是《代悲白頭翁》還是《題都城南莊》都是男人借女子來感嘆歲月的流逝,寫的是女人,襯託的也是這些男人歲月的恐懼。
東晉的名將桓溫三度北伐,威名赫赫,如此驕奢的人,看見年輕時種下的柳樹已經十圍之粗了,感嘆起歲月來,剎那間百鍊鋼化為了繞指柔,說「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落下淚來。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那一句「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這是桓溫自己的白頭吟。
用李白的詩說,這是「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李白的《玉壺吟》還記得把。
不過李白說擊打玉壺的那位是東晉的王敦,比桓溫大四十多歲,是東晉開國不久的權臣,他老的時候,就愛敲著玉壺唱曹操的詩」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王敦大概不會寫詩也不像桓溫種過樹,只能敲打著玉壺,借曹操的詩抒發自己的情緒。
曹操這兩句詩很有名,寫得就是他老年的心態。
你玩的「三國殺」裡的曹操只會大喊「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人負我。」搞得曹操跟個偏執的草莽匹夫一樣,其實人家曹操非常有文化,還是個詩人,非常有氣魄的詩人。王敦吟誦的詩就是曹操的《龜雖壽》,曹操寫詩的時候已經五十二歲,他打敗了袁紹、平定了烏桓之後寫下的詩,面對歲月,他不像桓溫那樣矯情,他不服老。因此他寫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烏龜能活三千歲又怎樣,還不是一死嗎,騰蛇就算會騰雲駕霧,還不是最終要成為土灰,老了的千裡馬伏在槽頭,它的志向也在千裡之外,烈士晚年,雄心壯志也不會停止。」
這可真是政治家的大格局大胸懷。
誰說「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白頭又能如何,白的是頭髮,我的雄心卻是至死不減的,滿滿的正能量。
如果要在文人堆裡給曹操找一個知己,劉禹錫絕對是。
劉禹錫回到長安的時候,已經快五十六歲的人了,沒過幾年他的朋友元稹等都死了,白居易就很傷心,寫了兩首感傷的詩歌給劉禹錫,劉禹錫寫了一首律詩安慰他。
「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
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
頭四句很簡單,我吟唱你寫的詩歌,讓我心情傷感,最近的朋友越來越少了,發現自己的文章的祭文越來越多。但是劉禹錫筆鋒一轉又寫「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樹林裡面的新樹葉催著老樹葉,流水的前波讓後波,這是自然規律啊,寫得多麼豁達,我不禁想起現在大家都愛說的一句「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莫不是從劉禹錫這首詩裡化用而來的?
最後劉禹錫還安慰白居易「從古到今都有這種傷痕,你把眼淚流幹又能怎樣。
這裡的」聞琴「有一個故事,說的是王徽之聽說弟弟王獻之死了(他們的爸爸叫王羲之,他們父子都有一個之子,搞得跟兄弟一樣,因為他們都信仰天師道,信仰這個教派的人都要帶一個之字,表示自己的信仰,就跟和尚都姓釋一樣),就拿來弟弟的琴彈,結果不成曲調,傷心的流下眼淚說」人琴俱亡「啊。
後來白居易身體越來越差,他又給劉禹錫寫信發牢騷,說得很是悲觀,劉禹錫寫詩安慰他,寫得還是非常積極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開頭三句也寫自己身體不好,誰不擔心老年呢,老了沒人可憐,身體越來越瘦,衣帶漸寬,頭髮也越來越少,帽子都帶不好了,書也不怎麼看了,眼睛不行了,艾灸現在是身邊的常用治療手段了。似乎跟白居易一樣,都是身體不好,似乎要發牢騷了,但是劉禹錫下面就說,經歷了許多事情,也就明白了許多事,看人多了就如同看著流水奔騰東逝一樣。細細考慮這一生,感覺自己還挺幸運的(估計是說自己沒有死到那巴山楚水悽涼地。),明白這些就豁達了。不要說到了晚年,你看太陽下山之前,還是能照出滿天紅霞,風光無限呢。所謂桑榆是古人認為太陽落下去休息的地方。
最後兩句真是勵志,後來李商隱寫夕陽,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和劉禹錫這一句相比,可真是負能量啊,同樣一個夕陽,李商隱看見了美景,卻想著「黃昏。」劉禹錫卻忘掉了黃昏,只想著在最後的歲月裡放出自己的光輝。
後來劉禹錫還給白居易寫一首,說「在人雖晚達,於樹似冬青」雖然老了,但也要做一棵冬青樹不肯凋零,這不就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嗎。
他的這份心,在他的《始聞秋風》裡表達得更是淋漓盡致。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這首詩寫在841年裡,第二年劉禹錫就去世了。當時劉禹錫腳上生了病,走路很不順利,有朋友過來,他為朋友寫下了這首詩。
頭兩句敘述當年看菊花的時候咱倆分別了,現在聽著蟬鳴我卻回來了,我在枕上仍能感覺到夜裡的風聲(颼飀是風聲的意思),這一年容顏的變化攬鏡自照都能看得清楚。顯然是說自己老了,但是他後面就說了」就像戰馬思念邊草拳毛抖動,大雕思念青雲而把睡眼睜開。」這完全就是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翻版啊。
接著他說現在天地肅清正好四下觀望,我為了陪朋友,抱病也要登上這高臺。
年輕的時候他寫《秋詞》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生命只剩下一年,他還是喜歡秋天,年輕的時候他說「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現在的他雖然腿腳生病,但還是「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我還是要登高遠眺,哪怕生命只剩下最後一秒,我也堅持自己立場,做自己該做的事。
曹操寫《步出夏門行》的時候也是秋天,悲秋是宋玉那樣嬌弱文人的事,英雄只看風景,沒有悲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