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2023-10-04 04:58:44 1

篇一: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王瓊珠

  初次看到這本書,是在朋友家做客,就放在她的枕邊。隨手翻開來看,恰好看到那篇。文章結尾說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頓時,眼角融化,因為內心的觸動。於是,隨即便也去買來讀。

  確實,《目送》吸引了我,對親人,對家庭,對生活,這些我們天天要面對的,我們已經熟悉到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的,讓我們喜歡也讓我們無奈的一切的一切,龍應臺作了真切的描述,觸動了人性的柔軟,善良和美好。當然更多的是共鳴,因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我在欣賞美文的同時,似乎也在討教對人生、對社會、對親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見。

  這些年來,漸漸懂得,不論自己做多大的努力多少的嘗試,在父母心中,就如龍應臺所寫,依舊是「背影漸行漸遠」。人,得於父母賜之生命,本來就是新的個體開展一段新的旅程,總歸是要自己往前走。他們至多只能陪著走一段,將我們渡過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後便在那渡口,開始無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須知道,這是回不了頭的單程旅行,所能做的,只有感恩了。

  在閱讀這本書過程中,你不得不敬佩龍應臺觀察的精細,對父母,對孩子,對生活中的種種人和事,因為她是用心在體驗這一切。她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在閱讀過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龍應臺概括的精到,我們必須抓緊時間享受我們和親人在一起的感覺,否則一切將漸行漸遠,一切都不可複製。在閱讀過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龍應臺人格魅力,你會不自覺地在她的引領下忘卻這世上的所謂正事,大事,要事,把目光聚攏到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上,而這些正是你應該關注的正事,大事,要事。


篇二: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斷斷續續地讀完了龍應臺的《目送》,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這一評價確實很貼切。

  中學讀朱自清的《背影》並沒有什麼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時年紀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時代隔的太遠,總之,朱對父親的那種感情,在當時的我的心中沒有產生太大的共鳴。

  可《目送》不同,因為80後的我們開始準備成家立業,準備擔起責任,父母能為我們做的漸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開始思考怎麼讓他們安度晚年。所以,讀她的故事仿佛可以看到10年後的自己。

  龍應臺,從她的文字中感受到這是個堅強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國語言,在政壇中叱詫,可光鮮的背後她也是個普通人,為人子,為人母。面對中風最後離她而去的父親,面對老年痴呆的母親,面對在法國的孩子,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這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溫情。

  當把整本書都讀完,回頭才開始明白《目送》這個名字的意義。一家人的悲歡離合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目送。小時候,總是父母目送我們離開,那種目光出現在學校校門口前,出現火車月臺上,出現在機場安檢口,我們總是高高興興地離開了,他們不能挽留,只希望自己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現在,當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了,才發現父母正在漸漸走遠,在我們的生命中。

  想帶著她看電影,電影院裡的只有武打,恐怖,懸疑,充斥著荒唐的喜劇,適合老年人的柔和的電影少的可憐;勸她買幾件新衣服,她說沒有合適的,我不相信,拉著她走進百貨商店,琳琅滿目的服裝,淑女裝,男士專櫃,兒童天地,唯獨沒有老年人。「老」,意味著不被關注,從人們的心中消失。

  想為他們做很多事情,想留他們在身邊,可每次回家看到他們變白的頭髮;看到忙碌的廚房裡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亂;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裡就是一陣陣酸楚。歲月正清楚地告訴你,他們在離你遠去,而你無能為力,唯有目送。這種折磨,是一種痛。


篇三: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曾經在爸媽與朋友們的聚餐上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世上所有的感情都是越來越親近的,唯有長輩和孩子不是這樣。」

  —— 題記

  揪著心讀完了龍應臺的《目送》,欲哭無淚的感覺在心中漫散開來。「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我只能想像,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我出生在新安江,爺爺奶奶以及家裡其他人都住在那兒,由於父母的工作,我們家住在杭州。低年級時,我們經常到爺爺奶奶家去,五一也去,國慶也去,中秋也去,寒暑假去住上個把星期是常有的事。奶奶總是牽著我,早起坐公交車到江對面吃早餐,公交車上,我們總是說說笑笑,慢慢,慢慢地走,絲毫沒有趕時間的緊迫。我經常會到後院裡餵魚,我不總喜歡幹精細活兒,於是爺爺過來,皺著眉頭,喊道:「餵魚的食物要掰小一點,不然魚吃不了!」爺爺又拉我繞後院走一圈,指指點點,用方言重複著我早已爛熟於心的內容:「這個叫番茄,這個叫絲瓜,那些是辣椒……」

  但這些只留作回憶,現在,來回車程四小時,已被爸爸媽媽繁忙的工作以及我各種各樣的課外班所佔領,於是只能在一年的寒暑假裡面見縫插針抽出幾天去看望他們。即使去了,我也更喜歡獨自做自己的事情,並不樂意與他們對坐著談話。僅此而已。

  我小學一年級時,媽媽總是跟我說:「你永遠都這樣大就好了。」我無法體會這句話所蘊含的心情。害怕時光飛逝罷,擔心我長大後會離她越來越遠罷……

  讀初中了,我要學習,媽媽要看報、辦公,雖然天天在一起,但從來都各自坐在各自的書桌前,永遠隔著一扇門 —— 這個距離挺遠的。

  「今天是最後一堂課,老師想對大家說幾句話,首先,要理解父母,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的,真的很辛苦,只是你們現在體會不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結尾


篇四: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龍應臺的《目送》一書,包含寫父親、母親、兒子、朋友、兄弟的七十三篇散文,深邃、美麗的文字,吸引我在這個七月盛夏用幾個晚上讀完該書,共鳴之處頗多,最是印象深刻的還是跟孩子有關的《目送》和《十七歲》。

  首篇《目送》,講述兒子華安上小學第一天目送其消失在門裡;十六歲機場送別一寸不移的跟隨安檢的兒子終沒等候到兒子消失前的回頭一瞥;大學時不搭同路的母親的車,留下母親高樓俯視其等公交車的身影。敘述著孩子的成長過程及其變化,透露著作為母親的落寞無奈與對不必追的選擇。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孩子的成長中要不斷順應孩子的變化呢?

  《十七歲》那篇讀到華飛從德國飛到希斯羅機場與劍橋演講的媽媽相會時那段,華飛拒絕媽媽為他預備的雨傘;笑說媽媽對歐陸早餐與英式早餐的大驚小怪;提醒媽媽只說就可以不要用手指牛頓蘋果樹後代……讓我想起前一日兒子掛掉我沒有說完的電話以示對我管束他的抗議,再打過去,直呼神經病隨即掛斷來對付我的囉嗦,跟十七歲時的華飛不同的是,兒子七歲就開始了跟媽媽意見不一時的應對,就那麼不輕不重不鹹不淡的應對著,讓你愛不來氣不起的。還在為兒子掛我電話的事情耿耿於懷,計較著兒子對我不尊的時候,從《目送》的文字中讀出作者在面對孩子時,跟所有的母親一樣有困惑,不同的是她懂得控制,使得她在孩子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自我調整的方法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人所應有的自由和尊重,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犯的一個錯誤,總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導致跟個性獨立的孩子發生衝突時魯莽的給孩子定義為叛逆。我們要像作者那樣,做一個睿智的家長,把孩子當做一粒種子,給予足夠的陽光、空氣和水,愛護他、滋養他、保護他,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是在被塑造被管制被約束,而是在溢滿愛的環境中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切不能應用到實際生活教育的理論學習都是無用的。好讀書,讀好書,重在應用,尊重孩子的成長變化,做好孩子的好父母。

篇五: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天空飄著細雨,你坐在白色的小圓桌前,享受著這家店鋪有名的焦糖瑪奇朵和馬卡龍,聽著嘴唇塗得鮮紅的女孩拉著小提琴。細雨微微的窗前有人夾著公文包,打著電話一閃而過。

  也許他上班要遲到會被扣工資;也許他的妻子正告訴他孩子生病要去醫院;也許他在對他的母親說「我很忙。」隨時準備掛掉電話。

  你無法說他不懂生活,他只是為了可憐的薪酬而奔波著。每天如此,等到有一天,匆忙的腳步終於慢下來了。而這時,自己也老了。那個曾經是小孩子嘴裡的「哥哥」成了「大叔」,「姐姐」成了「阿姨」,再也無法跳街舞玩兒跑酷。這就是時間給人的痕跡,抑或說是打擊。

  「不是人們變小了,而是你,變老了。」龍應臺講述著生命的進程,像是在講述著一個簡單的故事。

  或許多少年後你仍可以坐在那家小店喝咖啡吃甜品,聽紅唇的少女拉小提琴,看窗外的人來來往往。只是你,老了。

  生命的盡頭,是死神冰冷的親吻,面對這冰吻,最好的選擇叫做從容。很想見一見龍應臺開的「樹海葬俱樂部」的朋友,五十多歲的年紀,從容的用纖細的手指掌著杯,在紅酒杯口留下緋紅的唇痕,唇齒間漫談著生死:「海葬最省事。」像是所說的話,與自己無關。

  有人說醫院是生命交界的地方。那裡人群匆匆,在生死間行進。一張報告單,在有的人眼裡是一紙判決書,在有的人眼裡僅只是一張紙。焦慮、恐懼、對生的渴望,這是人的本性。但是一個人生命的進程是只許一個人走的路,沒有人會陪你上路。平和地走好每一天的路,別只顧及結局,而忘卻了美好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經意墜入凡間的天使。幼時擁有一雙通透的眼睛,清澈而純淨。吃多了五穀,眼睛裡便有了色彩和欲望。無索取便無欲。生是人最大的欲望。把這最大的欲望放下了,人生將是另一番境界。

  死亡是涼爽的夜。這是海涅的詩句。享受著夏夜般的清涼,讓心沉下。不用悲涼,夜,終歸要降臨,走近了也就走進了。不用害怕,記住當死神輕吻你的時候,是個涼爽的夜晚。要做一個恣意遊走在生命間的人,靜心地看待生,看待死。

  當彼此都做好了準備,一次次的轉身而去,都有一次次的目送。慢慢走,慢慢送,直至走完生命的進程。


篇六: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陳俏伊

  《目送》是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記錄了作者經歷很多事情寫下的感受,宛妙的文筆讓讀者心曠神怡,幾乎每篇文章都附上了一幅精美的圖片,在它們的幫助下,文章更加有了意境。

  本書以目送名,而這本書的第一篇散文就叫做「目送」,在這篇文章裡,作者告訴我們,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一場,最終都只能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改變不了的緣分。分離時,只有小小的,無法獨立的孩子才會對持續依賴著的父母戀戀不捨,不斷回頭,而若孩子長大了,就一定會堅決地最求獨立,厭惡家長百般重複沒有文採的嘮叨,我也何嘗不是如此呢。

  自大約小學一年級,我就愛上一個人做事,不論是寫作業、彈琴、畫畫,還是去公園、上學校,厭惡家長每隔幾分鐘就走到我的房間門口,使勁地推開門看看並大聲質問我在幹什麼,討厭每一次都被「會有壞人」的藉口限制著無法一個人走出家門。記得小時候每一次被大聲質問,我連頭都不抬地以同樣的分貝:「我都說過一萬遍了不要看見了還問我,就是愛省錢不去眼科醫院看看,倒好意思天天浪費我的心情讓我回話!」

  可是現在想想,那時家長的心情其實和龍應臺在文章中一樣難過,一樣無奈吧,即使吃力不討好還是一直堅持著「監督」這項任務,家長的心理承受水平真的是很高的,我對他們有了一絲絲的敬佩。不過,現在的我恐怕沒有辦法真的真正理解作者和家長的心情吧。

  在本書中,也有提到老人,例如龍應臺的父親,被沒收了車鑰匙後再也不乘車出門。後來的病也來源於這件事情,讓龍應臺十分後悔。其實我覺得老人,對於某些他所注重的地方是很敏感的。

  記得有一次,外婆從上陡門坐車送了些菜過來,正在和老媽說一些煮菜的事情,我從補習班回來,讓弟弟幫我開了門,進了屋。那時我看見外婆和老媽在廚房津津有味地聊著天,看見了也就不好插話,路過客廳時,只和沙發上閒著無事的爺爺奶奶問了聲好。之後,我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可之後不知過了多久外婆和我談心時居然說起這件事,竟對我說那時我看到了她沒有問好,她有多麼生氣多麼傷心,過了這麼久仍然耿耿於懷,並且解釋因為那件事她賭氣再也沒有來過。

  我小的時候,是外婆一手拉扯大的,直到後來出了一個什麼事情,我來到母親家居住,所以或許,在外婆的心中,我們的情感是一定要有個什麼表現的。

  我們年輕人的觀點,和老一輩,老幾輩的人是不同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或許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眼裡理由正常不過,但卻讓上輩傷心和不理解,所以,我們要一直保持著互相溝通的習慣,了解他們的心裡想法,定期解除誤會,消除矛盾,這是雙贏。

  
篇七: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我一直喜歡龍應臺,像她一樣筆鋒犀利的作家太多太多,但能夠如她般理智客觀的卻太少太少,那時候讀到她寫「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一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崇拜到不行;後來看到她的照片,並不漂亮的中年女人,結合她那句「我的人生裡沒有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去揣測別人對我的看法與評價,該做的事太多了」,便覺得,她一定是將所有的精力都化作了那些睿智的文字,所以才會那樣的蒼白乾瘦。

  然而等到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卻發現,這個筆鋒強悍的女子,竟然也可以那樣的溫柔婉轉。所以當《目送》的集子出來,便毫不猶豫的買了,這段日子裡,一直是我的枕邊書。

  《目送》共收錄了七十四篇散文,裡頭寫的多半是親情,父親、母親、兒子、兄弟……相伴的快樂;選擇的痛苦;放手的無奈,筆觸淡然而情感深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繁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讀完這一段時,驀地有些氣短,覺得不能往下翻,就停下來,靠在枕頭上想一想,想著想著,便記起少時讀過的課文《背影》,朱自清在裡頭寫到父親翻過月臺去買橘子,「父親是一個胖子」、「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小時候讀這些,語文老師大讚的「描寫到位」、「感情真摯」只是應付考試的筆記,實情自然是一團糨糊,可現在再回想,卻仿佛瞬間醍醐灌頂,開了竅,只是隨意這麼一想,都覺得眼淚有流下來的趨勢。可見是真的長大了。

  或許,每個人都會犯下對父母態度不好這樣的錯誤,工作累了、汽油漲了、被老闆罵了……不能對老闆發作——他會炒你魷魚、也不能對路人光火——人家沒準會揍你、至於證監會發改委什麼的,人家會理你才怪;於是在心裡淤積起來,窩上一整天,遇到爸媽的關心便一股腦兒的發洩出來。

  其實,大多數的時候,發洩完了,緊接著就是後悔。可後悔完了,有幾個去道歉的麼?

  爸媽又沒錯,若說有錯,那最大的錯,大約就是把你生出來,然後一邊把你拉扯大,一邊還要受氣挨罵。而你之所以這樣有恃無恐,是你吃準了,他們是唯一、不、唯二、不會不要你,不會離開你的人。

  然而,人都是要離開的。

  真的到了那一天,大概就是那句大俗話說的,哭都來不及!

  我把《目送》放在床頭,每天空下來就翻幾頁,反省一下自己今天是不是又對著父母大放厥詞了。

同类文章

給姐姐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寫給我心目中的「年度之最」王琳的一封信 酒衷豪  優秀的王琳姐:  你好!  在你開建博客沒幾天,看到校訊通推薦你的文章,我就立刻被你那優秀的文章給迷住了。  精美的散文,大氣的小詩,緊扣時代脈搏的文章,是那麼富有深意。每一次我去讀你的文章,都會感覺到自愧不如。我的文章與你比起來,真是差距不止

給哥哥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哥哥的一封信  親愛的哥哥:  你現在還好嗎?這麼多天來,我真的真的好想你。哥,你知道嗎,我們這兒天天都是炎炎烈日,可它卻驅散不了那一片罩在我頭頂上的烏雲,這片烏雲不停地掉著雨滴,雨滴不停地擊打著我,好疼,好冷。  今天下午我回到帳篷,碰巧黃老師給我們拿了幾本書來,這本書讓我不禁潸然淚下。畫

給班主任老師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班主任老師的一封信  親愛的徐老師:  您最近過得好嗎?  暑假,當聽到您不教我們班的壞消息時,我差點叫了出來,當時,我一整天都沒精神,腦子裡一直在胡思亂想,直到現在,我還經常夢見您。  昨晚睡覺時,我突然又想起了您。  記得四年級時,我們的包幹區和二班的分到了一起,相處的很不好,有一次還罵

給好朋友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好朋友的一封信  小明:  你好!  自從上次我的爸爸媽媽帶我到你家作客我們就認識了,並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今年寒假,我誠摯的邀請你到我的家鄉玉溪作客。我會讓你領略到玉溪這顆滇中明珠的熠熠光彩!  我的家鄉玉溪座落在龍馬山腳下,這裡風景宜人,春天鳥語花香,夏天綠樹成蔭,秋天果實纍纍,冬天

給親人寫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寫給的的妹的一封信  親愛的的的妹:  你好!  你好!你最近過得還好嗎?告訴你,我們這個學期去秋遊了,我們秋遊的地點在木瓜園。我們一到那兒,就找到了燒烤場,我們班有五個爐,其中我也燒烤了,我和班長一個組,有同學在那兒吃乾糧,吃飽了,我們就去一個空地方玩,玩得可高興了。我是你遠方的朋友,我在深

給手拉手小朋友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手拉手小朋友的一封信  千佛小學的姚騰飛同學:  你好!  我是張耀博同學,我今年十歲了,我的性格十分冷靜,溫和。我的家庭十分溫暖,家庭成員有溫柔可親的媽媽,比較嚴厲的爸爸和調皮搗蛋的我組成的一個非常溫馨的家庭。可以說我整天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好生活。  說完了我,該輪到你了吧!你今

給知心姐姐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知心姐姐的一封信  親愛的知心姐姐,您好!  我是一名小學生,最近,煩事像幽靈一樣,一直對我「緊追不放」。今天,我想把我的煩惱事都訴說給你您聽,希望能得到合理的解決。但是,您可要替我保密哦,我可不希望別人知道我是那麼「內個」的人!  我和「威童」(是個人,不是小動物哦)曾經是一對形影不離、調

給解放軍叔叔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解放軍叔叔的一封信  親愛的解放軍叔叔:  您們好!  我是一名姚渡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家住王家村,今年十一歲。生活非常幸福。  可是,一場地震從天而降,就在那一瞬間,它殘酷地摧毀了我那美麗的學校,溫暖的家。眼看著一排排高樓大廈不停地倒塌,人民的財產被摧毀。孩子們的哭聲,大人們的叫喊聲,狗叫聲

給校長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校長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長您好:  我叫郭淑萍,現年14歲,小學六年級畢業,我本有一個雖不富裕,但較圓滿的家,從小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但天有不測風雲,我父親於2005年9月初三日因一車禍不幸失去寶貴的生命,母親因傷心過度思念父親於2006年7月25日相繼去世。在不足一年的時間裡我一度成為孤兒

給外地親友的一封信作文600字

篇一:給父母的一封信[600字] 宋依霖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已經成長為一個十歲的少女了。回想起您們陪我度過的每個春夏秋冬,您們贈予我的經驗和帶給我的歡笑不時在我眼前浮現,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當我雙手鋪開信紙,我醞釀已久的思緒就躍然紙上,積蓄多時的情感將盡情地揮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