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義釋曹操是真的嗎(華容道義釋曹操)
2023-10-09 15:32:49 1
東漢末年,在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決定性的一戰——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和周瑜合作設計火燒曹軍,導致曹軍兵敗如山倒,曹操倉皇之間敗走華容道,幾乎喪命於此。但是曹操卻是大難不死,最終全身而退。
那麼,曹操當時究竟是如何逃脫的,真的是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嗎?在《三國演義》和正史文獻中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一節中,曹操逃到華容道時,早已人困馬乏,當被以逸待勞的關羽率軍截住時,曹操一看自己手下眾兵將,毫無戰鬥力可言,遂向關羽提及舊日之情,
「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年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謂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
「曹操已與眾將過去了。雲長大喝一聲,眾軍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愈加不忍。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雲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
對此,後人有詩云:
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
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這便是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
那麼,在正史中,曹操又是怎樣從華容道安全逃脫的呢?
據《三國志·武帝紀》注中引《山陽公載記》說:「公(指曹操)船艦為(劉)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léi]兵(病弱之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踐踏),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侍(與我差不多)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這段話說明了當曹操逃到華容道時,並沒有遇見率軍把守的關羽,劉備雖然也曾想放火燒了華容道,但是因為錯過時機而未能得逞,最終使曹操從華容道僥倖逃脫。
實際上,雖然東吳的孫權和劉備選擇了聯合對抗曹操,但是,對於劉備一方而言,兵源本來就很短缺,他能夠和孫權聯合一起在赤壁與曹操展開決一死戰,已經是很難得的了,哪裡還能分得出士兵來駐守華容道呢?埋伏的部隊少了不起作用,多了,他也實在是沒有啊。
因此,《三國演義》雖然也是以歷史為依據而寫成的,但它畢竟屬於文學作品,只是為了突出關雲長的「義」字,就作了一番虛構的情節在這裡,又因《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廣泛流傳,而讓人記住了「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操」。
本文參考自:《三國志》、《中國歷史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