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方言的網絡用語(方言網絡文藝別沉溺於)
2023-10-10 00:04:53 2
關於方言的網絡用語?方言網絡文藝別沉溺於「土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關於方言的網絡用語?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方言的網絡用語
方言網絡文藝別沉溺於「土味」
語言是文化的天然載體,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一聲悠悠鄉音,帶著故土的芬芳,成為心底最深的鄉愁的印記。不同的方言,對應著不同地區的歷史傳承、民俗逸趣、行事禮儀和人情風物。可是,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進,在主張「共同語言」的現代社會,方言及其對應的文藝形式隨之凋敝,「故鄉」的縮影也日漸淡去。以多樣化的藝術形式保存、傳播方言,不僅可以保護地域文化的多樣性,也能讓文化傳統得以傳承並煥發活力。尤其是在網絡文藝興盛的當下,尋找新的文藝形式和表達空間來激活方言,喚起方言新的生命力,維繫鄉土記憶與城市生活之間的精神聯繫,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方言讓文化傳承開新花
考察方言與文藝樣式的淵源,可以發現,傳統的地方曲藝最能體現方言的文化特點,比如秦腔、豫劇、粵劇等,合轍押韻的戲詞依託方言特色,唱出中華傳統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伴隨著流行文化的興起和網際網路的影響力,將地域文化與方言結合起來的音樂形式是網絡原創歌曲。像網絡空間裡大受歡迎的陝西方言民謠《西安人的歌》、微電影主題曲《重慶的味道》、低苦艾樂隊的《蘭州蘭州》,用方言演唱配上地域的風土人情、美食美景,不僅是自媒體內容生產者表達鄉音、寄託鄉情的載體,也是網民了解城市文化的有效路徑。
方言網絡歌曲為方言的傳承找到了舞臺,同時也讓方言褪去了「土」和「俗」的標籤。川渝風味的說唱,三秦大地的搖滾,成為網生代追捧的新時尚。川渝說唱的歌詞特點,具有四川青年文化的地域性,成為青年人享受生活、敢耍愛玩的生活寫照。四川話那種脆生生、活潑潑的腔調和韻味,天然具備接地氣的基因,像《精神小夥聽令》裡的「整起來」「懂了撒」,不僅形象鮮活,也易於流傳。而宏大敘事的平民化解讀,也在網絡文藝作品中找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十三五,巴適得板!》將方言與英文、說唱、四川「金錢板」結合起來,用彈幕互動配上大熊貓、峨眉山、三星堆等四川元素,盡顯巴蜀山水的鐘靈毓秀。「巴適」在四川話裡就是很好、舒服、正宗的意思,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家鄉的自豪感。
方言利於情緒和情感傳播
在網際網路時代,方言作品的興起,滿足了個體的自我表達和社群文化的認同,方言類短視頻、方言表情包製作成功「破圈」,帶來跨圈層傳播的又一增長點。當方言遇上短視頻,立即觸動「網感」一族的互動神經元,鄉音俚語的親切感,地域文化的歸屬感,「他者」異質的新鮮感,都成為網友觸屏、圍觀、互動的動力,方言類短視頻更是地方自媒體快速吸引粉絲的利器。
方言短視頻一部分主打娛樂搞笑類。比如,廣西方言的搞笑短視頻、吳語系的視頻系列,都憑藉地域坐標,用方言加持,演繹生活中的嬉笑怒罵,為受眾的碎片時間提供「短平快」的笑料。還有一部分走知識傳播和專業解讀路線。比如,有的短視頻博主每期節目主講攝影器材及技巧,其間穿插武漢話,訴說生活中遭遇的爆笑事,冷不丁的方言就好像表演的「氣口」,除了易於引發共鳴,還帶來新鮮感。而影評類節目中方言的使用,為內容產品增加了語言特效,避免了同質化的傾向。
方言成為短視頻的常見聲道,是因為方言在連接情感、渲染氣氛、拉近距離、強化認同上具備傳播優勢。研究表明,母語更容易激起強烈的情緒反應。而今網際網路上的情緒傳播成為主流。網友們通過情緒,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身份、職業來確認社群歸屬。感性類內容通常將私密的議題帶入公共領域,在激發受眾情緒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歸屬感。
作為一種語言的表達形式,方言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方言文學寫作中。在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作者個性表達的微妙性方面,方言具有無可比擬的妙趣。不少作家回歸故土,發掘方言,找尋語言的源頭。方言不僅是一種敘述方式,更像是一條精神臍帶,連接著作者的生命體驗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像莫言作品中地域色彩濃厚的生活用語,賈平凹作品中文白夾雜的商洛方言,金宇澄《繁花》中通篇的上海話思維,成就了作家語言的獨特性。
網絡語言作為新的語言現象,折射出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網絡時代的方言創作,不同於父輩們的「尋根」驅動,也不是新的藝術創作方法的實驗,而是網絡原住民的自媒體生產者就地取材的原料,是年輕一代在網絡文藝接地氣的審美趣味中自主的選擇。方言不僅是告別故鄉的人紓解鄉愁的出口,也是城市生活的人對地域風情和鄉村生活的想像,是連接鄉土中國與城市空間、連接傳統話語與二次元表達的全新網絡文化景觀。
彰顯方言的文化魅力
當前,方言網絡文藝大多為自媒體生產,存在良莠不齊的現狀,有些作品難免存在內容粗俗化、製作粗糙化、趣味粗鄙化的情況。方言網絡文藝創作不可沉溺於「土味」,一味追求娛樂效果,從而讓方言淪為媚俗的手段。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面對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挑戰,網絡語言的生產者和創作者,要堅持審美趣味的引導和高質量的方言內容生產。網絡文藝尤其是方言創作長於日常表達,但日常不等於一地雞毛、無聊瑣碎。如何在小人物的平凡日常中記錄美、發現美,表現有溫度的人性,直面現實的困惑,尋求心靈的慰藉,這是網絡文藝方言創作的努力方向。
「破圈」體現的是網際網路提倡的真正平等和對個體的尊重。方言在網絡文藝中「破圈」的密碼,來自得天獨厚的文化淵源,告知文化源流中「我們從何處來」的答案。方言網絡文藝作品應該以文化為起點,尋找文化生命的延續性,探訪歷史地理留給我們的根脈相傳的文化符碼和精神財富,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深耕現實,在同質化的網絡語言中獨樹一幟,用方言的魅力建立地域文化自信,讓那一份鄉愁成為文化傳承最美的寄託。
(作者:劉亭,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