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邦和呂后的關係(劉邦和呂后合葬長陵)
2023-10-26 07:21:59 4
在渭河北岸鹹陽塬的最高處,秦鹹陽宮的舊址上,東、西並排屹立著兩座高大的封土堆,隔渭河和漢長安城遙遙相望,這裡就是漢朝開國之君,漢高祖劉邦和呂后的合葬陵——長陵,位於西邊的是漢高祖陵,東邊的是呂后陵。
如果以我們今天的觀念來看,夫妻死後理應同葬一穴,像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靈柩就位於同一個懸宮之中,已經考古挖掘的明萬曆皇帝定陵,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棺槨就停放在一起,為什麼漢高祖和呂后是「同塋不同穴」呢?
實際上,任何制度都有一個誕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帝陵的合葬制度也是如此,漢朝帝陵合葬制度自然也會有自己的特點。
劉邦是漢王朝的開創者,也是漢朝禮儀制度的奠基者,這其中就包括喪葬制度,像帝陵的陵邑制度、陪葬墓制度、帝陵仿京城格局、合葬制度等等,就是劉邦在「漢承秦制」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和發展,為以後的漢代帝陵制度定下了基調。
旭哥前幾天剛剛去參觀過長陵,帝後兩座陵墓就像兩座大山一樣屹立在大地上,高大宏偉、傲視群雄,讓人感慨不已,也對劉邦和呂后「同塋不同穴」的夫妻合葬制度充滿了興趣,因此,本文旭哥將從劉邦長陵入手,來解讀西漢帝陵的合葬制度。
長陵
合葬制度的起源《漢書》中說,「天曰皇天,地曰后土,故天子之妃,以後為稱,取象二儀」,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自稱始皇帝,也就是說,皇帝、皇后的稱呼是從秦朝開始的,但帝後合葬的歷史遠比皇帝和皇后的稱呼早的多。
旭哥在《十三經註疏》中,找到這樣的記載,「合葬之禮,非古昔之法,從周公以來,始有合葬,至今未改」。也就是說,合葬制度是從周公制禮以後開始的,考古發現是否支持史書的記載呢?
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在河南安陽考古挖掘的殷商王陵遺址,商王的陵墓和商王妻妾的陵墓明顯不處於同一塋域,至於商王陵墓中殉葬的宮女嬪妃,和合葬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由此看來,商代還沒有出現「合葬。」
至於西周王陵,我們則完全不知道,因為西周王陵「不封不樹」,在地面上不栽樹不起封土,沒有任何標誌,到目前為止,十三位周王的陵墓,一座也沒有找到,但是可以從考古挖掘的一些西周高等級墓葬中找到蛛絲馬跡。
1974年,考古部門在寶雞茹家莊發現了弓魚(左弓右魚合寫)伯墓及其夫人邢姬墓,弓魚國是西周中期之前存在的一個小分封國,其國君為伯爵,弓魚伯墓和其夫人邢姬墓就屬於夫妻異穴合葬的情況;另外,屬於西周末年的濬縣辛村的衛侯墓和衛夫人墓,也是「異穴合葬」的夫妻墓。
可見,考古發現也印證的史書記載的準確性,合葬制度起源於西周時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國君和王后「異穴合葬」已經成為了固定的喪葬習俗,關於這一點,有豐富的考古資料加以佐證。例如,河北平山縣戰國中期的中山國王墓所出的兆域圖上,整齊的排列著五座大墓,中間為中山國國王墓,王后和哀後墓分列左右兩側,再外圍是夫人墓,典型的同塋不同穴。
我們再來看看秦國的情況:
《史記》中記載,「孝文王后曰華陽太后,與孝文王會葬壽陵」,「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國君先死的稱為「會葬」,國君後死的叫做「合葬」,但本質上表達的是一個意思,就是國君和王后合葬在一起,而且,也應該是「同塋不同穴」合葬。
漢承秦制,這種「同塋不同穴」的合葬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漢代。
同塋不同穴夫妻合葬墓
西漢帝陵合葬制度漢代帝陵的形式為「封土為陵」,帝陵一般封土高十三丈,後陵在高度上稍低,因此,一座帝王陵內一般有兩座規模相當的陵墓,一座為帝陵,一座為後陵。
例如,長陵內的劉邦陵和呂后陵,由於呂后生前特殊的政治地位,呂后陵的封土高度幾乎和劉邦陵等高,再例如杜陵內的漢宣帝劉詢陵和與之相望的王皇后陵。
由於帝陵規模宏大,雖然歷經千年風吹雨打,帝陵和後陵的結構特點、位置關係,仍然肉眼可見。
在結構上,漢代帝陵合葬制度「漢承秦制」,延續了先秦的同塋不同穴。
《史記》中也對此有明確記載,「漢帝後同塋,則為合葬,不合陵也。諸陵皆如此」。
所謂同塋,就是指同一塋域,也就是帝陵和後陵位於同一座陵園範圍內,像劉邦陵和呂后陵就都位於長陵內。西漢帝陵中,原本認為漢文帝的霸陵位於鳳凰嘴,竇太后陵位於江村,各自擁有一座陵園,但隨著江村大墓的考古論證,文帝的霸陵很可能也位於江村,因此,西漢帝陵和後陵都位於同一塋域內。
「不同穴」,非常好理解,就是不合葬在同一個地宮中,各自擁有一座獨立的陵墓,長陵內的劉邦陵和呂后陵,就非常直觀的解釋了什麼是「不同穴。」
帝陵「同塋不同穴」的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東漢末年,直到魏晉時期才有所改變,唐代之後的帝陵普遍實行皇帝和皇后「同塋同穴」的合葬形式,直到清朝滅亡,一直如此。
長陵內的劉邦陵和呂后陵
在帝陵和後陵的位置關係上,也是十分有講究,並不能隨意顛倒,在長陵陵園內,劉邦陵在西,呂后陵位於劉邦陵的東邊。
這就是西漢帝陵合葬制度中的位置關係,帝陵在西,後陵在東。
這樣的位置關係,由兩個因素決定;
第一,在古代的禮制上,以西為尊,這在很多史料上都能找到相關記載。
西南隅為最深隱,故謂之奧,而祭祀及尊者常處焉。--《十三經註疏》
東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漢書》
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長在西,卑幼在東。--王允《論衡》
秦始皇陵位於秦芷陽陵園以東的驪山之阿,就和「以西為尊」的禮制有密切的關係,因為芷陽陵園葬著秦始皇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以及母親,因此秦始皇只能在芷陽陵園以東的地方,尋找合適的位置修建陵園。
皇帝為天下之主,也是天下至尊,帝陵當然也要位於西方,因此,在西漢帝陵陵園,不用看封土高低,只憑藉位置關係,也基本能判斷出哪座是帝陵,哪座是後陵。
漢高祖長陵平面圖
第二,帝陵修建仿照京城布局,帝陵、後陵和皇帝生前居住的未央宮、皇后生前居住的長樂宮,在平面位置上完全一致。
帝陵的兆域是帝王意欲營建的另一個天下,跟帝王生前的天下完全一致,在帝陵的布局上完全仿照京城的格局,這種布局始於秦始皇陵,漢代帝陵繼承了這一布局。
因此,西漢帝陵則是漢長安城的縮影,皇帝和皇后陵園就是其生前居住的宮城象徵,西漢皇帝居於未央宮,太后居於長樂宮,未央在西,長樂在東,宮城的這種位置關係直接影響了皇帝和皇后陵園的位置關係,也就是帝陵在西,後陵在東。
帝陵和後陵的這種位置關係,有沒有例外呢?
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以皇后禮儀安葬李夫人,並將李夫人的塋地選在茂陵的的西北方向,但我們不能僅以此例否定西漢帝陵「帝西後東」的位置關係,因為漢武帝在都城建設、帝陵修建等方面屢次打破西漢的「慣例。」
漢高祖長陵「同塋不同穴」和「帝陵在西,後陵在東」的合葬制度,也是西漢帝陵的合葬制度,縱觀西漢十一座帝陵,基本上都堅守的這一合葬制度。
旭哥是考古愛好者,歡迎大家點讚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