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時光花生(光明文化周末版)
2023-10-26 05:54:04 3
周末時光花生?【知味齋】作者:徐廷華,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周末時光花生?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周末時光花生
【知味齋】
作者:徐廷華
花生,又名「長生果」,也有地方叫「落花生」。
叫「落花生」,讓我想起現代文學史上著名作家、以「落花生」為筆名的許地山,他曾寫過一篇被人熟知的散文名作《落花生》,多年來一直被收在初中語文課本上。開頭我記得很清楚:
我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母親說:「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闢出來種花生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我們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穫了!
從這看出,花生不擇土地,很容易生長。他在文中還讚美花生,「不像蘋果、桃子、石榴那樣把自己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它矮矮地長在地上,注重埋頭實幹,為供人挖取而把果實在地底下埋藏……」作者在這篇不足千字的小品文中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勉勵世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民間有幾則謎語,對花生的品質形容得十分透徹,如:土裡長個麻麻蛋,剝出是個紅紅蛋,揭開是個白白蛋,吃在嘴裡是香蛋蛋。又如:青青藤兒開黃花,外面白襖內紅紗,地上開花不結果,地下結果不開花。再如: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個白胖子。其謎底都是指的花生。
過去公認花生原產於秘魯、巴西,在明末清初才傳入中國。但從文字記載看,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我國古籍就有花生的記載。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就有「形如香芋,蔓生」、「花開亦落地,結子如香芋,亦名花生」的文字記載。元末明初賈銘所著《飲食須知》中說:「近出一種落花生,詭名長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莢,子如蓮肉」。這些著作的成書年代都在哥倫布發現南美洲新大陸之前,也是世界上關於花生最早的文獻。至明末清初中國花生分布已很廣,各地都有種植。主產地區為山東、遼寧東部、廣東雷州半島、黃淮河地區以及東南沿海的海濱丘陵和沙土區。
花生被譽為營養豐富的「植物肉」,香脆可口,老幼皆愛吃。民間有「常吃花生能營養,吃了花生不想葷」的俗語。
早年,我家樓下看車棚的老劉,為了提神,天天晚上都要喝上幾兩白酒,炎熱的夏夜,他借著路燈,搬張椅子,兀自一人坐在小板凳上,也沒什麼菜,就一包花生,一邊看電視,一邊咪一口小酒,吃幾粒花生,那神情有滋有味得很,地上鋪了一攤花生殼,天天看他打掃「戰場」。一次,我從菜場買回一把芫荽,洗淨焯水切成小段與花生米加調料涼拌,送他一盤嘗個鮮,他直叫味道好。有時我在給車胎打氣,他見了,立馬迎上來幫我打,於他是很輕鬆的一件事,只幾下子氣就打得足足的。
花生的吃法很多,炒花生、油炸花生、鹽水花生、連殼煮花生,花生酥、花生糖、花生醬。特別是油炸花生和鹽水花生,那種乾脆、爆裂、油潤的香味和吃在嘴裡產生的快感,是古今中外嗜酒者的愛物。金聖歎老先生大概是喜歡吃花生的。生命的最後一程,還留下個千古謎案般的囑咐:花生米與五香豆腐乾同嚼有火腿味道。估計這花生米一定是風乾了的鹽水花生。否則不會有類似肉類的韌勁口感。
現今兒童們特別愛吃、價格又不菲的一種名叫「花生牛軋糖」,在市面上很熱銷。我患糖尿病,有時也忍不住,躲著家人偷偷嘗過一二塊,味道確佳。著名作家蘇童大概也吃過,寫了篇《花生牛軋糖》的散文隨筆,讀來意趣盎然。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7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