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關於名著讀書筆記

2023-10-06 07:28:24 7

  閱讀是一個好習慣,也是我們建立世界觀,看世界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而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喧囂浮躁的大背景之中,大部分國人處於知道很多名著書名,但多數未曾讀過,或只了解零星。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名著讀書筆記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關於名著讀書筆記【一】

  方,是規矩、框架,是做人之本;圓,是圓融、老練,是處世之道。無方,世界沒有了規矩,便無約束;無圓,世界負荷太重,將不能自理。為人處世,當方則方,該圓就圓。方外有圓,圓中有方,方圓相濟,社會才會和諧,人生自在方圓。

  正如序文《小文論方圓》所說,人們要法律,就是想要社會有個方圓,有個秩序。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發展的越快,越要有方圓。社會需要方圓,但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要有不同的方圓。

  蘇格拉底的慎重,我猜想,蘇格拉底被關進囚室後,可能會反覆思考,由500個公民組成的法庭,為什麼會判並未犯罪的自己死罪?他對希臘城邦充滿感情,沒有任何有違城邦法律的舉動,他只是喜歡用不斷提問和談話的方式追求真理。他知道把權力交給民眾的全部好處,他思考過希臘城邦制度的各個方面,他對人性有過深刻研究。可他就是沒有想到,民眾在某些時刻對精英人物是存在敵視情緒的——這是人性中極其隱秘的一面。真正的思想者有時會攪亂平庸的日常生活,也因此,真正的思想者不僅可能被執掌權力者視作威脅,也可能被怯懦的民眾當作破壞其安寧生活的禍首。蘇格拉底的一些思想讓民眾覺得他太反常、太出格,就是這種反感和敵視情緒促成了錯誤的判決。這種情況不僅在古時的希臘存在,在現代的中國也存在。「文化大革命」中,相當一部分相信無產階級繼續革命理論的民眾,在心裡並無對她的同情。這當然是精英人物的悲哀。他們思想的目的是為了讓民眾生活得更好,卻恰恰又讓民眾對其生了敵意。人性是一個隱秘的洞穴,我們都應該探身這個洞穴,以對其有所了解。我猜想,蘇格拉底在拒絕逃跑決心赴死時,並沒有估計到自己被處死這件事的全部影響。蘇格拉底被判死刑後,有朋友和學生曾勸他逃跑,而且當時他也確有充裕的時間和機會逃跑。但他決然地拒絕了,理由是,既然身為雅典公民,就理應遵守雅典的法律,雅典的法庭判我死刑,我就應該甘願受死,以維護法律的尊嚴。若越獄逃走,就是以錯對錯。我估計,他當時只是想用自己赴死的行動,去感動更多的人遵守雅典的法律,他根本沒有估計到,他的死,會成就他的不朽聲名。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著作的他,能獲得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地位,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從容赴死給他帶來了廣泛關注。在那個沒有報紙、電臺、電視和網絡的時代,人們在口口相傳他被不公正地處死這一事件的同時,開始互相傳述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便隨著他屈死的故事流傳開來。當蘇格拉底為捍衛雅典的法律慎重的選擇飲毒自盡時,兩千多年來,這位哲人的抉擇,帶給人們無盡的議論和探討,這是否為一種迂腐,一種理性的敗走……

  當紐倫堡的判決一錘定音,法學家奧斯丁所宣揚的「惡法亦法」在德國納粹分子的狡辯中被「善惡價值」的尺子狠狠地裁量為「惡法非法」時,一切都在引發世人的思考,法律是否就是正義……

  當1801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馬歇爾親自審理的馬伯裡訴麥迪遜案充分彰顯法院的審查權利時,西方國家的法官手執憲法,左右審視各種法律,找到違憲的便取消其「家族」資格的力量的做法引發了大陸法系國家法律人的無盡思考……

  社會發展到今天,倘使我們去爭論西方的「人性惡」和中國人的「人性善」誰利誰弊,恐怕沒有什麼大的必要,也爭論不出什麼結果,但法治作為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一個有效手段則是一個普遍認同的不爭的事實.法治的缺失,「社會將沒有方圓,沒有秩序」.就從這一點講,「夏娃」偷吃「禁果」也沒有吃錯,然而中國的傳統教育也不能丟.在中國即使把法治建設得天衣無縫,仍然需要用教育的手段實施法治,因為矯正人的犯罪手段只有兩個:心靈的教育和肉體的制裁,前者是道德,後者是法律.道德的方式是一種勸說,法律的方式是一種強制,勸說是教育,強制是懲罰.因而我覺得,將法治與教育的有機結合才是真正的出路.

  關於名著讀書筆記【二】

  法律,作為人類社會協作水平提高和契約精神覺醒的產物,始終伴隨著人類生產力和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而發展,由此,法學也以其專業性和龐雜性而始終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

  也正因為如此,法律書籍一般以研討型與理論性為主,導致多數的學科外人士甚至相當數量的法科初級生在閱讀法學書籍時會出現不明所以、理論混淆等多種問題的產生。

  最近一段時間,我有幸拜讀了馮象先生的《政法筆記》,這種以隨筆性質闡述基本法律問題的形式無疑是法學書籍中的一朵奇葩。馮象先生以幽默辛辣的筆觸系統明確的闡述了諸如人權、貪腐等社會熱點問題,即使是在接近二十年後的今天讀來,仍然讓人回味無窮。

  「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丘特切夫曾經如是說道,一本書之所以稱為好書,是因為它能在人們閱讀之後帶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和思考,而《政法筆記》無疑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接下來我將從兩個問題的不同角度來闡述並討論本書所帶給我的啟發。

  一、中外法學書籍現狀問題

  馮象先生在弁言部分提到一個很有意味的問題,在法律制度健全的美國,法律書籍在書店中所處的地位並不高甚至有些不受人待見,僅僅只存在一個書架,而在法律制度尚處於完善期的中國,法學書籍是大熱書籍,市場十分火爆。那麼這說明什麼呢?這是否就足以證明中國人的法律意識就比外國人要強呢?

  中外法學教育因為其社會制度及社會現實的不同,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方面。美國的法學教育多集中於研究生階段,這一制度充分考慮了法學這一學科知識的龐雜性與複雜性,在使法科生擁有各門類最基本的常識與基礎知識之後,充分研究社會現實,使法科生更易於接受深奧晦澀的法學知識。而在中國,為了照顧歷史狀況和適應黨建設法治強國的戰略目標,我國的法學教育多集中在本科階段,這一制度的好處在於大大提高了法學人才的數量,提早了法科生進入法學領域的時間,儘早的進入社會。但缺點也是明確的,我國本科階段的法科生剛剛從應試製度下的教育中脫身,素質教育接受並不完整,接觸深奧的法科知識也就比較困難。

  由此可見,美國的法學書籍多只是為在研究生階段接受法科教育的專門人才而寫作的,而在中國,法學書籍則多是以宣傳與教育為主,在政策號召和推動下,法學書籍必然大賣。

  二、中國現行憲法的漏洞及社會運用中的問題

  中國作為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起到母法和主幹的作用。但由於歷史問題和社會現實等多方面的影響,我國憲法事實上並沒有起到上述作用。馮象先生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問題的存在,在《政法筆記》中進行了多次的探討,下面我將選取《它沒憲法》這篇文章進行論述。

  憲法作為各基本法律的基礎和母法,應起到明確公民基本權利與限制權利範圍的作用,但是在我國,現實中憲法多起到的是一種政治宣傳與明確的作用。《它沒憲法》中舉到一例:毛集鎮石河村二百零七戶農民訴毛集鎮政府加重農民負擔案,在此案中,很好的反映出了我國現行憲法的漏洞,我國憲法規定,行政訴訟的對象是某一具體的行政行為,而對於行政命令並無申訴權利,這就導致了農民在保護自身權益時無法可依的情況出現,而在我國憲法中,也並沒有明確行政命令的違憲審查權能否由法院行使,這就導致了法院無法宣判只得求助於最高法的司法解釋。可以說,這一個案件是中國現行憲法漏洞的集中體現。

  對於大多數如我一樣剛剛步入法學殿堂的學生來說,最需要的是明確基本法律概念,熟悉基本法律常識,改正長期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錯誤法律意識。而在這一時期,過於深奧的專業書籍並不能夠適應我們的這一需求,而《政法筆記》通過一個個社會生活中所出現的社會熱點事件,進而循循善誘,步步制導,引導出一個深層次的法學問題並鼓勵讀者自己思考,這種寫作方法與教育方式,對我們的意義無疑是重要的。

  關於名著讀書筆記【三】

  作家簡介:彼得-德恩裡科(Peterd』Errico)

  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畢業於耶魯大學法學院,1968——2002年任教於麻薩諸塞大學阿莫斯特分校,教授法律研究課程。

  本書由弗蘭茲-卡夫卡的小說《審判》中一則寓言開始,講的是法及混亂與矛盾。主人公遇到的具體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遭遇的折磨。讀罷寓言,你想要的可能不是一場思辨,而是一個簡明的答案,因為寓言的含義是混沌的,邏輯上也不甚明晰。但在法的門前這個有縱深的環境裡,無疑充滿著張力,是你無法釋懷,唯一的安慰是更多的思考和深入地追尋。

  秩序當先的社會竭力培養人們對法的忠誠,並且努力將忠誠變成習慣。在法的門前,鄉下人就習慣了等待和懇求,根本沒想過還有其他出路;守門人則習慣了與鄉下人的對峙,甚至沒考慮向裡面通稟一聲。當權力關係充分內化後,權威便達到了極致,無權者卑賤意識也達到極致。可以說,政治上的投降與冷漠,源於長期的無權利生活體驗。

  看完這本書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法律是一種執行,而不是口號。正如書中說的好:法律不是答案,而是一種手段。法律精神的貫徹在於具體的每一個案例和每一次的判決,不管你是用先例原則還是注重邏輯推理。所以在本書的第一章的第一節就用了:布滿荊棘的叢林作為標題。其實在法律之路上,最大的「荊棘」就是在於法律原則的實踐和貫徹。法律不是英雄主義,也不見得多麼偉大。其實,恰恰相反,法律是一種瑣碎,一種細緻,深入到每個人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之中。就像書中P282所描述的紐約前五位最好的律師之一:馬丁·厄德曼,他並沒有為多少大人物或者說轟動世界的大案要案辯護,他每天所做的不過是為那些:搶劫犯、小偷諸如此類的人進行辯護,而且一幹就是幾十年。他所做的不過是用法律的方式來保障每一個人所應該享有的權利,即使這個人被這個社會所討厭,但這就是一個民主和法治的國家所需要具備的精神:少數服從多數,但是並不意味著少數人的權益可以被侵犯。這也是為什麼在刑事案件中,那些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依然享有僱傭辯護律師的權利,是的我們討厭他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所討厭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作為一個公民,不管他擁有何種身份地位,在任何條件下都應該享有法律所賦予的權利,當他們站在法律之門的面前之時,他們的人格都應該是平等的!而馬丁·厄德曼的工作詮釋了法律之路上的真正的「荊棘」:法律能否對每個人的權利給予平等的關注,能否深切關心每個人合法權益被正確和恰當的保障!

  本書也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法律基本精神和原則的探討上,而是全景式的對英美的法律體系進行了概括式的描述,包括了:法官、價值、陪審團、律師等等主題,這使得這本僅僅只有410頁的書承載了巨大的信息量,在這些信息的背後,我看到了通過:律師、法官、陪審團制度、警察、對抗制制度等等共同組織起的一張法律的大網,各方在法律領域的博弈產生了利益、價值和公意。這也正說明了,不是先產生了法的精神,之後根據法的精神來構建整個法律框架,而是先有了整個的法律框架,然後在這個框架中加入了人的因素,由人在實踐中來探索出適合這一整個框架和制度的精神和價值觀。這個模式倒是很像書中所說的人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人不是由嚴格的三段論來推演出結論的,而是先在腦子中形成了一個結論,然後根據這個結論進行反推,努力尋找適合這個結論的條件,構成三段論,最後證明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因此在看完全書之後,深深的陷入了一種困惑之中,我們的法律是不是也陷入了這樣的一種循環邏輯的悖論之中,我們先主觀定性了一些行為,然後通過法律來將這些行為合法或者非法化,如果用這種方式來制定法律,無疑在一開始就已經侵犯了少數人的利益,那麼我們怎麼能夠指望這樣的法律在未來能夠公正公平的保證我們的神聖權利不受侵犯!

  反觀《法的門前》這本書,全書多用案例,甚至有19世紀的案例到今日依然被引用被論述,說明英美法的完善在於其長期的實踐,有冤假錯案,但是在不斷的操作中進行自我調整和修改,使得其日趨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不斷的實踐和操作中在普通民眾的心中種下了法的種子。對於先例的一次又一次的解讀使得法律不再是一門枯燥難懂的上流社會的學說,更是成為了一門通俗易懂的大眾科學,武裝了廣大的民眾,使得他們在與侵犯自己合法權利的強大勢力的對抗中不再處於弱勢。

  關於名著讀書筆記【四】

  《紅樓夢》,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體長篇小說,成書於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夢覺主人序本正式題為《紅樓夢》。其原名有《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等。前80回曹雪芹著,後40回高鶚續(一說是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本書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對現實社會、宮廷、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族的腐朽,對封建的科舉、婚姻、奴婢、等級制度及社會統治思想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並且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

  關於紅樓夢旨義思想的研究歷來眾說紛紜,魯迅定義為「人情小說」,脂硯齋《凡例》評:此書只是著意於閨中,故敘閨中之事切,略涉於外事者則簡。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紅樓夢》一書與喜劇相反,徹頭徹尾之悲劇也。胡適《紅樓夢考證》:《紅樓夢》這部書是曹雪芹的自敘傳。蔡元培《紅樓夢索隱》:揭清之失,悼明之亡。

  《紅樓夢》有十幾個版本,通行本為程甲本。脂本是20世紀新發現的「古本」,原名《石頭記》,通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脂硯齋——據傳為曹雪芹叔父,曾對《紅樓夢》進行更改、評點。)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201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署名「曹雪芹著、無名氏續」,標誌著「高鶚續書說」已經被拋棄。

  《紅樓夢》是一部大書。它並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說,它更是一部對君主專制社會末期四大家族的興衰史的概述,這已經逾越了言情小說的範圍。《紅樓夢》起於言情而終於言情,但不止於言情,這樣才能襯出情的深度與厚度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這等空間、這群人物中,看似龐雜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事無巨細,分明清晰地娓娓道來。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