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大學讀書筆記3000字

2023-10-06 11:37:49

  讀書筆記是指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把文中的精彩部分並加上自己的感想而整理出來的筆記。本文的內容是大學讀書筆記3000字,歡迎大家閱讀以及參考。

  大學讀書筆記【1】

  所謂路遙知馬力,其實第一次接觸作家路遙是緣與他的名字,所以自己曾無聊得念叨過一段時間,但慢慢的也就把他忘掉了,後來很偶然的機會從同學那裡知道他是個作家,但,僅此而已,壓根不曉得他有什麼曠世之作,也猜不起他在文壇單憑什麼能有自己的盛譽。。。直到自己在一個路邊小攤上看到《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才真正的從骨子了解到一個作家,認識一段歷史。

  平凡的人徘徊在平凡的世界,腳踏實地的邁著人生的每一步,或是充滿了荊棘,或是經歷了大風大浪,但他們演義的終究是屬於自己的生活,是現實讓他們慢慢的明白了人活著其實不是只是等待和價值的等價交換,知道了人明明處在水深火熱,但為什麼還垂死掙扎的活著,也同樣曉得了在舞臺上怎麼詮釋自己的角色。。。也之所以他們想了這麼多本不該想的事,有了這樣對生活的無限投入,很多平凡的人才會有了脫胎換骨的轉變,有的人會棄惡走向了善,(諸如孫少平的姐夫就是如此的)有的人又從善變成至善,體現出做人的一種真善美的本質,儘管命運有時候會捉弄一下那些用心體驗生活的人,但他們活的終究是不平凡,所以平凡的人往往擁有不平凡的人生,這也就司空見慣,不足為怪了。

  據說,路遙是利用六年的時間花在了這本書上,內容貫穿了十年間社會歷史的動蕩變遷,並成功刻畫了在此歷史過程中各個人物的變化和人與人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田,孫2家,包括金家錯綜複雜的關係,就不再是單純的深究一段時期內人的生活狀態,也在某種層面上再現了文革時候人們的原貌,囊括了平凡的人的愛情,友情。。。現在我就簡單的舉3個典型的人物代表

  1:孫少安是孫玉厚家的長子,雖然是中學畢業,但是家境的貧寒讓他過早地踏上了社會,與父親一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成了家庭的主心骨。他幹活是一把好手,所以成了生產隊長,而且是有名的一隊隊長。也因為家境的限制,他忍痛放棄了田潤葉對他的感情,娶了一位樸實的山西姑娘。因為窮,許多人看不起他們,但是生活的艱辛使他逐漸成熟起來,也使他不斷想方設法地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辦起窯廠燒磚,在經歷了不少苦難後,他終於成了村裡最先富起來的農民,讓別人對他刮目相看。雖然有他思想的局限性,但是這樣的人物無疑是農村改革中的先進代表,是真實的。

  2:他的弟弟孫少平是個有志青年,高中畢業後,也是因為家境的貧寒放棄了考大學的機會,踏上了社會。他為人家打短工,由於肯吃苦,差點成了人家的上門女婿;他又到城裡打工並贏得了同學田曉霞的一段愛情;他後來又光榮地當上了煤礦工人,當上了工段長,成了模範。生活沒有壓垮他,反而磨練了他,使他不斷成熟起來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3:田曉霞的父親雖然是省委書記,但田曉霞沒有躺在陽光下,而是通過自己努力成為了一位光榮的記者,並最終在一次搶險中殉職。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對孫少平的愛情可以說是轟轟烈烈,雖然他們之間的地位懸殊如此巨大。

  記得不久前還在書上看到過尋根文學一度風行,尋根文學也因此受到過文壇的質疑,他們認為文學的筆鋒不應該只指向過去的故事,而是要寫些以後帶科幻性質的書,也不為一件壞事,但是無奈於現在中國的幻想類小說只簡單的停留在玄幻小說的層次上,大多僅供娛樂,諸如郭敬的經典之作《夢裡花落知多少》和臺灣作家蕭鼎的《誅仙》包括很多類似的書,只能作為快餐文化走進廣大受眾。相比很多庸亂的的一些記錄歷史的書來說,我倒覺得80年後的一些文學作品到現在風靡的網絡文學寫的更活點,也顯得更豐滿,他們儘管在文學上沒有太多深邃的東西,但是終究是一種進步,而不象尋根文學那樣,讀者群只局限在過去經歷過的人身上,並且大都拿不出經典,很多時候壓根存活不了多長時間。再者說了以前提到的是「作者之死」到現在的「讀者之死」,一個作家若真想走的穩當一點,走尋根路線還是需要做好思想準備的。當然,《平凡的世界》雖然也是寫了過去的故事,但不同的是,作者用了6年的時間,真正的深入了生活,真切的感受到那個年代的人們是如何在一條線上掙扎或是奮鬥的,用心灌注的作品,自然不同於碼字,他更容易同讀者引起一種共鳴,所以它的出現仍可以被讀者看重,並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這裡我只想說說孫少平以及田曉霞,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感情經歷使我印象最深。少品是一個不屈於現狀但是又不得不被生活枷鎖束縛的人。從剛開始清貧的求學生活,就對他的思想以及以後的人生道路影響很大。再加上郝紅梅對他的背叛,使他始終在被動,無追求的狀態下活了很久。直到田曉霞的出現,給了少平絲絲曙光,使得少平覺得曉霞如仙女一樣神聖高貴,使得他離開村莊踏上去城裡打工並最終在煤礦挖煤的生活道路。田曉霞是一個高官的孩子,但她絲毫沒有那些紈絝子弟的驕橫與任性,從她對少平一次次的示愛,一次次的鼓勵中可以看出來。

  無論性別、種族、貴賤、貧富……每個人都有他的尊嚴。也許因為生活的不同,人們會在許多地方遇到坎坷和磨難,但是,只要認真面對生活,努力過好每一天,那麼,在平凡的世界裡,也會有不平凡的的人生。這就是我讀完《平凡的世界》後最大的體會。當初是我閒暇時打算以此書打消時光的,然而這部書卻以非凡的魅力打動了我,吸引著我如饑似渴地讀了下去,並且一口氣把它讀完了(兩天內)。唇齒留香,讀完後的我精神上從未有過如此的充實,書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地不斷在我腦海中浮現……雖然書中所刻畫的年代與我們的時代有了一段距離,然而,她與我們的生活是那麼息息相關,意義是那麼重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我許久沒有遇到過的好書。那她為何如此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呢?我想不外乎兩個字——真實。

  「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歷史進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這是作者路遙的原話。我想,沒有認認真真體會過勞動的人是讀不懂這句話的。什麼是勞動?勞動就是熱愛生活,就是創造幸福的過程。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倆,金波、田曉霞……哪一個不是通過勞動體驗到了創造的幸福?我總覺得這本書是為勞動者而寫的,因為沒有哪幾本書是像這樣長篇大論歌頌勞動者的。尤其是對那些底層的勞動者們進行了濃墨重彩的刻畫,努力奮鬥、執著追求幸福的孫少平,不甘人後、勤勞致富的孫少安,一心追尋理想愛情的金波……如果你用心去讀了,你會發現,他們也許就在你的身旁。

  路遙把六年的時間用在了這本書上,寫了十年間社會歷史的動蕩變遷,並成功刻畫了在此歷史過程中各個人物的變化和人與人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

  小說第一條線索是在我們國家政治生活的動蕩下,各個時期給農村生活帶來的變化,也描寫了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和變化。文革的狂熱,給農村帶來了災難;改革的春風給農村帶來了希望。

  各個人物都在改革的潮流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惡成了善,善變得更善,文中始終洋溢著作者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高唱著主旋律。

  由於作者的生活體驗的時間長與體驗的真實,因此人物都是非常有血有肉。其中有幾個人物給我影響最深刻,也從心裡打動了我。

  孫少安是孫玉厚家的長子,雖然是中學畢業,但是家境的貧寒讓他過早地踏上了社會,與父親一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成了家庭的主心骨。他幹活是一把好手,所以成了生產隊長,而且是有名的一隊隊長。也因為家境的限制,他忍痛放棄了田潤葉對他的感情,娶了一位樸實的山西姑娘。因為窮,許多人看不起他們,但是生活的艱辛使他逐漸成熟起來,也使他不斷想方設法地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辦起窯廠燒磚,在經歷了不少苦難後,他終於成了村裡最先富起來的農民,讓別人對他刮目相看。雖然有他思想的局限性,但是這樣的人物無疑是農村改革中的先進代表,是真實的。

  他的弟弟孫少平是個有志青年,高中畢業後,也是因為家境的貧寒放棄了考大學的機會,踏上了社會。他為人家打短工,由於肯吃苦,差點成了人家的上門女婿;他又到城裡打工並贏得了同學田曉霞的一段愛情;他後來又光榮地當上了煤礦工人,當上了工段長,成了模範。生活沒有壓垮他,反而磨練了他,使他不斷成熟起來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田曉霞的父親雖然是省委書記,但田曉霞沒有躺在陽光下,而是通過自己努力成為了一位光榮的記者,並最終在一次搶險中殉職。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對孫少平的愛情可以說是轟轟烈烈,雖然他們之間的地位懸殊如此巨大。

  這些可歌可泣的勞動者們就是在路遙筆下顯得豐滿而又光彩照人。同時,活生生的不僅是他們的人,更還有他們的精神:直面生活,熱愛生活,不斷追求自己的幸福。而生活也沒有欺騙他們。從這些人的身上,我看到了我們民族的希望。他們才是生活的強者,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脊梁!魯迅先生說得好,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把這個精神用在我們的工作中,那麼何愁事不成?面對挫折,面對困難,我們要的不是退縮,而是奮進!人生來不是為被打敗而生的。轟轟烈烈的只是少數,社會更多的是需要我們這樣默默無聞的勞動者。人可以貧窮,因為我們有時無法選擇;人可以地位卑微,因為我們也曾經努力過;人也可以動搖,因為我們無法避免受傷。但是人決不能沒有精神!因為我們也有自己的追求。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作為我而言,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學生,但是我的崗位決定了我不能虛度年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我們有這個責任指引他們前進,導向他們理想的生活。

  國家需要精英,但是更多需要的是平凡的人們,因為社會需要他們來支撐,他們才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在平凡的世界裡,開創不平凡的的人生,這正是我們應取的人生態度。

  大學讀書筆記【2】

  這是一篇極為傑出的短篇小說,文章雖短卻寓意深刻,在簡樸的文字背後蘊涵著許多道理。作者海明威以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這可以算是他一生的簡介,一生的縮影。在小說主人公聖地牙哥的身上,我們發現了許多隱藏在英雄,生命與命運背後的點滴,發現了一種敢於追求夢想,敢於面對挫折的勇氣,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品讀這篇文章。

  人的一生從娘胎裡降生到離開這個人世,命運只不過是一個圓圈,有些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所畫出的圓圈,其實他們都不知道,圓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條騰飛的切線,而怕風怕浪的人是永遠走不出命運的悲慘,只有在海上堅持戰風鬥浪,尋覓生存武器,具有任何風浪都打不垮的勇敢精神的人,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人生之圈。

  《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聖地牙哥就是具有這樣的精神品質。在小說開頭,作者便以這樣的一段文字描述了主人公「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反射的光線所引起的良性皮膚癌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象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在我看來,他手上的傷疤是英雄的傷疤,象徵著與命運的對抗及永不屈服的決心。這傷疤象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更是表現了老人歷盡滄桑後的容顏。然而,老人的眼睛卻是如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這眼睛在沒有遇到那條大馬哈魚時從來沒有絕望過,即使貧窮、飢餓、寒冷與孤獨接踵而至,他也仍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去期待。就在這位老人聖地牙哥的夢中:「夢見童年的非洲,夢見沙灘海岸、夢見褐色的大山和高聳的海岬」,夢見在海灘上像小貓一樣嬉笑玩耍的獅子。八十四天未釣到魚的失落依然無法掩蓋老人對生活的夢想與追求,在老人眼睛裡,心中,又暗藏了怎樣的熱血,怎樣的夢?

  就在第85天,老人生命中不平凡的一天裡,在別的漁民的奚落聲中,老人決定第85次出海,去尋找他自己的幸運之神。憑著多年的捕魚經驗,他獨自來到了魚兒成群,但極其遙遠的海域。在海風中,小船飛速地前進著,他發現了一條重量超過1500磅的大哈魚,並開始了長達3天3夜的搏鬥。他用他的背部和左右手,輪換著拉住釣索,太緊了就放出去一些,鬆了就拉緊釣索,餓了、渴了,就吃生魚、喝少量的水。他的背部和左右手都被釣索勒破了,他用海水清洗後,還是繼續拉著;左手抽筋了,就用右手。老人是那樣的無助、無力。他的臉上劃破了許多口子,手也開始不停地抽搐,而且他已兩天兩夜沒有合過眼了,他-顯得那樣疲憊不堪,但是他始終都沒有放開手上的那張網,堅持到底,終於,將那強悍的鯊魚制服了。他與大魚搏鬥了三天,大魚才終於筋疲力盡浮上水面,被他殺死。他終於以他自己非凡的自信和勇氣,悍衛了自己勝利的果實,成為了一切惡戰的勝利者。

  在老人的眼中,這是一場英雄與英雄之間的較量。他對每一條魚談話,對每一朵浪花談話,海就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而這條魚,在他眼中,也理所當然地成了英雄。他有惻隱之心,他甚至在同情自己奮力捕捉的魚,可是出於職業習慣和自尊心,他又不得不去與魚抗爭,與他眼中的英雄抗爭。這兩種彼此矛盾的觀念皆源於聖地牙哥一人--一種出於人的本性,一種則出於人的社會性。某些時候可以協調,某些又不得不互相抵礪,他在徵服魚的3天裡也徵服了自己、主宰了自己。

  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魚之後,考驗卻並沒有結束。魚有18英尺,比他的小船還長,他只好將魚綁在船的一邊。可回航時,大魚的血腥味,一再引來鯊魚的襲擊。於是,他用盡一切手段來反擊。他用魚叉叉,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把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掉了;他用舵把來打。上天似乎就不曾憐惜過這樣一位偉大的老人,他將厄運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聖地牙哥沒有屈服,他用一切他可以運用的方式來與命運反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勢力的增強,老人最終放棄了--僅僅希望能夠平安地回到岸上,回到家裡,美美地睡上一覺,和孩子聊會兒天。在一次又一次與鯊魚的搏鬥過程中,老人終於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出海太遠了。我把你和我都毀了。」老人依舊是英雄,因為他敢於與命運做鬥爭。但這句話在有意無意之間將其生命奮鬥的過程體現,老人終於失敗了。因為上天的作弄而敗,也因為他自己而敗,他有能力抓到魚,卻無法將魚平安地帶回港灣。

  最終他的頑強意志卻並沒能得到好的結果,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可老人最後說:「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句話在26個字間闡述了英雄?含義,生命的意義,也在剎那間烘託了全文,點明了文章主旨: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

  在小說的結尾,作者海明威又這樣寫到:「那天下午,露臺飯店來了一群旅遊者,有個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見在一些空氣酒聽和死梭子魚之間,有一條又粗又長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條巨大的尾巴,當東風在港外不斷地掀起大浪的時候,這尾巴隨著潮水瓶落、搖擺。

  「那是什麼?"她問一名侍者,指著那條大魚的長長的脊骨,它如今僅僅是垃圾,只等潮水來把它帶走了。

  「tiburon,"侍者說,"eshark。"他打算解釋這事情的經過。

  「我不知道鯊魚有這樣漂亮的尾巴,形狀這樣美觀。」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說。在大路另一頭老人的窩棚裡,他又睡著了。他依舊臉朝下躺著,孩子坐在他身邊,守著他。老人正夢見獅子。」在這段話裡,作者通過老人的夢含蓄的表明,老人依舊有夢想,依舊有熱血及與生活抗爭的勇氣,他沒有倒下,沒有失敗。遊客的無知也說明了一點:或許英雄會不為人知,但只要有與命運鬥爭的勇氣,人人皆是英雄。

  《老人與海》也教會了我很多。什麼是失敗,失敗的真正意義是在遭遇了挫折之後沒有勇氣爬起,失去了再來一次的勇氣,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夢想。什麼是英雄,英雄就是敢於面對挫折,挑戰挫折,戰勝挫折的人,他們有勇氣完成自己也許失敗了很多次的夢想,這才算得上是英雄。

  一切大風大浪都已經過去了,老人渾身被海水打溼,臉上充滿了疲憊,被劃破的口子還滴著血,然而所有一切都無法改變的是那雙充滿自信的眼睛。正是它,給了老人出海的信心,正是它,支撐著老人在大海中整整搏鬥幾天幾夜,發揮出在他生命中的所有極限。一個人生來不是總是失敗的,就算失敗也並非絕望,一個人可以被滅亡,但是他的精神是打不敗的,是永存的,只有戰勝自己一切的不可能,才能獲得勝利。

  生活中,能壓倒一切的不算是強者,但不被一切所壓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拿破崙曾經說過:「默認自己的無能,無疑是給失敗製造機會!」所以,人最先應當戰勝自我。有很多人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才能的有限,真實,才能往往得力於自我競爭。自我競爭,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拿出最好的成績超過自己原先所創下的「最好成績」。人要逾越自己過去的最高度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只要你跨過這極難的一步,你就再一次戰勝了自己,你跨過這極難的一步,你就會更上一層樓。在現實生活中,人和自然是對立的,人總是要受到大自然的磨練,只有能夠堅持進行堅強不屈的鬥爭的人,才能獲勝。雖然有時人們會戰勝自然,有時會被自然所打敗乃至於被毀滅,但是最重要的是,當自己被自然所打敗的同時,自己能否使自己的意志不消沉,重新回復自信,以更高的熱情去迎接大自然的挑戰。

  大學讀書筆記【3】

  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穫非淺。

  作為一名一線的小學教師,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涉及內容最全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從中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衝擊,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惑。範梅南先生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要讀書,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在這短暫的一個學期裡,我讀到了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個學期裡,我感覺收穫頗豐。以下就是我這一學期來讀書的心得。

  第一,讀書方法。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我還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或做一些記號。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

  第二,讀書促我成長。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裡,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裡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回想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著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說,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裡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更深的體會是教師的成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現,做人貴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直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驗為借鑑,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為原則,我覺得,作為一位教師,首先必須做到:

  一、說到做到,從不失信;

  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三、尊重學生,一視同仁;

  四、講求效率,仔細認真;

  五、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六、精讀細講,教學相長。

  話又說回來,常言道: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學習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學習中最大的樂趣。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簡言之,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覺得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並不是如」蜀道之難「。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驗,長期地保持一顆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學生又將演出一幕怎樣的好戲?我今天又將看到孩子們的什麼新花樣?我自己又該為他們做些什麼事?處處為孩子們著想,在為學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時,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捧一紙書香,打開一點溫存的光,就那麼靜靜地看著文字隨著時間的舞步從你眼前滑過……這時,你就會感覺到,讀書是一件多麼讓人快樂的事情。讀書是一種心情,那一抹書香帶來的舒坦是最好的心理試劑。跟書籍交朋友,你的生命中就會多一道亮麗的風景,多一些精彩的畫面。因為愛這位朋友,所以,我的生活就有了精彩,有了快樂。同學們跟書籍交朋友吧!讓我們在書的海洋中盡情地遨遊。它會幫助你,去掉所有的煩惱,把快樂留住,它會陪伴你幸福成長,走向美好的明天。

  大學讀書筆記【4】

  當代文壇,談到散文不能不談餘秋雨。餘秋雨結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據說,單他的《文化苦旅》在臺灣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見其散文的魅力。

  餘秋雨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新的意與思結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風物,尋求中國文化意蘊與人生真諦,探尋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與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本文試就其藝術特色進行分析探討。

  一、主題和題材的擴展超越

  貫穿餘秋雨散文的主題是:對文明的召喚和呼喊。「至少有一個最原始的主題,什麼是蒙昧和野蠻,什麼是它們的對手——文明!每一次搏鬥,文明都未必戰勝,因此,我們要遠遠近近地為它呼喊幾聲。」①可見其散文的主題和題材並沒有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而是在傳統觀念的基礎上,更加深廣。他的散文主題和題材的擴展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尋找隱藏於山水古蹟的文化意蘊

  餘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為題名,但是他不同於以往散文只關注景物的自然現象,多以個人的感情抒發和自我表現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現象,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後所沉澱的文化內涵上。正如作者所說的:「我發現我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較深腳印所在,說明我的心底的山水,並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這就與以前或偏重於時代精神的激揚,或沉迷於個人感性生活的抒發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風貌,開闢了中國當代散文的新的藝術空間。如《陽關雪》,對陽關雪的描寫其實只是作為一個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裡,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今天,我衝著王維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他們的法術,不是別的,正是他們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現的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價值和他們作品的魅力,來突出他們在官場上的尷尬與在文壇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風雨天一閣》對天一閣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寫天一閣的創建人範欽其人,寫其超強的意志力與基於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從而顯現天一閣本身的存在價值。

  2、關注中國傳統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餘秋雨的筆下,閃現出一大批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他們都是才華橫溢而又命運多蹇的人,蘇東坡、範仲淹、柳宗元等。他們都具有「高貴又苦悶的靈魂」,他們因富有才華和個性而不容於朝廷,受到小人的詆毀。他們被冷落、被流放、被貶謫。他們的生命力受到擠壓和摧殘。但是,無論他們處在怎樣的險惡條件之下,都有不變的文化良知。惡劣的環境沒有折服他們,相反,反而磨練了他們的意志,激發他們更大的智慧,綻發出更燦爛的文明之花。

  《蘇東坡突圍》中蘇轍指出:「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作者描寫了偉大詩人蘇東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詆毀,一次次被貶謫到更加偏遠的地方。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對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場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文學創作中,事實證明,他的大多數優秀作品是在被貶謫的時候創作的。

  作者通過對傳統文人的悲劇性命運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國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難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發展史是一部和專制制度及愚昧野蠻不斷進行抗爭的搏鬥史。

  3、以獨特的視角探索中國文化

  作者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以獨特的視角去看待中國的山水風古蹟,更加人道主義,更加深刻、透徹。《都江堰》中,作者認為,都江堰比長城要偉大得多,長城是雄偉的,但更多的是排場,背後是讓人驚悸的殘暴。

  而都江堰是質樸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潤和灌溉了中華民族。「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遊的川行華章……」作者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掩蓋歷史的創痛和醜惡,指出了長城背後的殘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實用與貢獻。

  4、重建評判坐標

  在對中國文明歷程的展示中,價值觀念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局限,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以一種公平的視野去鳥瞰中國發展的歷史。如《一個王朝的背影》深刻地批判了姓氏正統論和民族正統論,「在我看來,現在的中國人特別需尋找人類歷史的整體坐標,以人類歷史作為價值坐標去分析看到的各種文化現象。」

  對待歷史人物,用誠實的理性的態度去對待,不受任何主觀因素的影響。眾所周知,秦檜是南宋的奸臣,人們都痛恨他咒罵他,沒有人會為他說話,但餘秋雨還是客觀地理性地留出空間讓他申辯。

  而對於蘇東坡的好友沈括,也不避揭露其短,他曾因妒忌而陷害過蘇東坡,他所檢舉的詩句,正是蘇東坡分別時送給他的詩句。秋雨散文不同於以往散文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具有理性審美意識所支撐起的恢弘氣度。

  二、對小說藝術形態的借鑑

  為什麼我們閱讀餘秋雨鴻篇巨製的散文不會覺得枯燥,相反,會愛不釋手呢?我認為,這跟他散文的小說化藝術形態不無關係。讀他的散文,你會覺得你同時也在享受一篇小說,作者有意識地將他的散文與小說以最好的形式結合起來,追求一種小說化的藝術效果。有利於不同層次,不同趣味的人讀懂、接受、喜歡。其散文小說化藝術形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完整生動的故事情節

  傳統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順序性,一般都是為了體現某一主題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斷,把他們結合起來,使之突現主題。而餘秋雨的散文則不同,他注重故事情節的塑造,並且做得非常好。

  《道士塔》中,給我們呈現了敦煌文化淪喪的整個過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將壁畫刷白,與外國人進行廉價的交換,中國官員如何對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視之不理,最終敦煌的研究者只能從外國買來文獻的膠捲進行研究。整個故事完整生動,讓人如身臨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場面的描寫,更是讓人義憤填膺、痛心疾首。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車,又一大車。都裝好了,紮緊了。籲——車隊出發了。」「王道士頻頻點頭,深深鞠躬,還送出一程。」《信客》、《柳侯祠》、《遙遠的絕響曲》、《漂泊者們》、《華語情結》等篇也都包含著一個或多個生動的故事。秋雨散文的小說化藝術形態使得散文具有小說的強烈感染力。

  2、歷史現場還原似的虛擬,豐富的藝術想像

  一般認為,散文應當是寫人的真情實感,歷史散文的內容應當符合歷史事實。但是,許多歷史散文作家,就是由於太拘束於歷史事實,導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學,枯燥而無新意。餘秋雨他認識到這一點,並不局限於傳統的散文創作規範,而採用了虛擬性的小說手法,發揮了合理的想像,把抽象而概括的歷史材料,給予生動形象的藝術再現。

  如《陽關雪》中,描寫王維「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我們都沒有身臨其景,都不知道王維的友人是否幫他打點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著」,但是這些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者通過豐富的想像,渲染了朋友離別的氣氛,呈現給我們一個具體而生動的畫面,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王維當時的心境,更能夠體會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過合理的想像,讓歷史再現,讓人如身臨其境。

  三、對原有散文文體模式的突破與創新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古典散文形成了簡約的審美規範,曾有人稱之為「小品文」。寫作學科給散文所下的定義是:散文是指以記敘、抒情、描寫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廣泛,寫法自由,文情並茂的文學體裁。

  然而,讀餘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覺就是,篇幅宏大。《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餘字,而壓卷之作《江南小鎮》有9000餘字,《風雨天一閣》有16000餘字。

  其實,長篇散文的出現是散文發展的必然趨勢,篇幅短小的文體規範極大地制約了散文的表現內容,使許多過程長的、容量大的、情節複雜的重大題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長篇散文,才能吞吐古今,馳騁中外,具有黃鐘大呂的磅礴氣勢,讀起來令人盪氣迴腸。

  林語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須具有容納充分發揮才能的篇幅和輪廓,必須改變迫於生產力落後而形成的簡約、削足適履的舊觀念。可見,餘秋雨散文的出現迎合了散文的發展趨勢。另外,寫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並非以抒情為主,而是以議論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議論,但又多以抒情的筆法來表達,這種抒情與議論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議論充滿了睿智與情趣,使讀者總能在理性的思考中獲得一種特有的精神享受。

  如《陽關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麼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極美,與自然渾和,奪人心魄。可惜它們後來都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

  正是這種抒情與議論的結合,才使人們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化所經歷的苦難歷程,中國文人所獨有的悲劇性命運,促使人們反身自問,文明是什麼?文化是什麼?我們在哪裡遺落?

  又怎樣才能找回。可以說,在餘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來自生動的場面描寫,也不是來自溫情脈脈的抒情,而是這種用抒情的筆法,進行理性思考的議論。

  綜上所述,餘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純文學的界線,走向文化領域。他開創了散文的一代新風,以嶄新的範例拓寬了當代散文的領域,創造了新的散文審美形態,使散文的河流改變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個體意識的抒發到到整體精神的張揚。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