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認知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道德行為的等級與檔次)
2023-10-06 04:25:41 1
道德認知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中國道德思想的博大精深,除了上述的道德主體多元化、道德規範眾多而成龍配套、道德行為千變萬化的認定與評價等等方面之外,還有關於道德行為的等級與檔次的劃分,也是西方倫理學所不過問的嚴肅話題本節對此加以討論,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道德認知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道德認知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
中國道德思想的博大精深,除了上述的道德主體多元化、道德規範眾多而成龍配套、道德行為千變萬化的認定與評價等等方面之外,還有關於道德行為的等級與檔次的劃分,也是西方倫理學所不過問的嚴肅話題。本節對此加以討論。
道德行為等級與檔次劃分的必要性,取決於道德行為主體的多元性和道德規範的繁多。即是一種認知的客觀需要與要求,否則許多道理就講不明白。依筆者初步研究發現,道德行為的等級產生於多元化的主體的不同地位,而這種等級觀念很原始,即伏羲畫八卦之時就已出現。天字第一等的就是天地之德,是中國道德的老根之所在,神聖無比,故《易傳》稱之為"神明之德″①。當初的稱呼是天地之德,有時也稱天德、地德。由天地之德聯想出的人德,都從屬於天地之德,等級便依次下降。居第二等的自然是君、王、大人、聖人,以君德為標誌。對君德的要求極高,要"與天地合德″,意思是君王們應當像天地一樣養育普天下的廣大臣民。這種思思觀念沒有美化君王的成分,而是一種嚴格要求,理想色彩極濃厚。中國道德的精髓也在這裡。第三等級的德是君子之德,這種道德觀念特別突出,《周易》幾十次專門講君子之德的方方面面,而這裡的君子是古國和邦國前期的國家公務員,是社會領導與管理的中堅力量。對君子的嚴格道德要求,體現了國家的德治思想高於法治,這是中國特色存在。此後幾千年都如此維護著德治的重要地位,沒有變化。第四等的德是民德。第五等的是小人之德,第六等的是婦人之德,到周初才劃分出來。今天人們都熟知的古代婦女"從一而終″的婦德之一,就產生在周初。在解釋恆卦的卦象時,有道是:"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①不料這一說竟成為日後的婦德的口頭禪。中國道德的等級劃分情況,大體如此。
道德行為的檔次,產生在種種具體道德規範與行為的比較認知活動實踐,並非憑空想像。而且這檔次的劃分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筆者發現,周初開始出現了道德檔次劃分的思想苗頭,到百家爭鳴時得到了大發展。這裡說明一下有關苗頭初露的情況。
若追問指導思想,困卦的闡釋可認為有啟示意義。困卦描述的困境有自然惡劣環境、酒食困境、刑罰造成的身體殘疾的困境等等。周人意識到,"困,德之辨也″②,還說"困,窮而通″③,又有"困,以寡怨″④。將這幾句話的意思串聯起來,其道德認知的啟迪就明白了。筆者的理解是:人在面臨種種困境之時,不僅不能喪失應有的道德行為,反而要更加思考道德的重要性,弄通種種道理,如果孤陋寡聞就不好了。於是乎在道德規範的叢林中,各種道德的比較就冒芽了。
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惠伯在一次關幹德與美的談話中,發表了三德之美的三個檔次的意見,他認為上美為善,中美為忠,下美為恭⑤。這種說法有交叉學科意義,即可用以說明美有等級差別,又可用以說明道德規範的比較中產生的檔次差別。《宏觀美學原理》曾講過此例的美的等級差異。這裡應補充其道德檔次劃分的潛在思想。為什麼說善為上德?因為它泛指向一切對象行善,即有天地之德普施的意味。忠,之所以是次於善的檔次,因為忠有朝廷、君王的特定對象,故次於善。而恭,只是個人的態度,並無對他人奉獻自己的行為,故處於最下的檔次。由此實例可知,在中國道德思想中,越徹底奉獻於社會和他人,道德行為檔次越高,反之就越低。這種觀念日後大發揚的情形,到時另行討論。
注釋
①《周易》,第380頁,中華書局,2006年版。
②③④同上,第394至395頁。
⑤《左傳》,第1761頁,中華書局,2012年10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