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談美書簡》摘抄及讀書筆記

2023-10-06 08:10:24

  篇一:《談美》讀書筆記

  美學初探——《談美》讀書筆記杜鵑1090100084朱光潛先生的《談美》這部文藝理論的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循循善誘的啟發,引領我們如何進行「審美」及如何「創造美」,賦予我們另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先是告訴我們「美感是什麼」,到最後將「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對最終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對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本書共分為十五個章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如何欣賞美和」以及「如何創造美」。前三章主要圍繞「美感是什麼」進行了回答和探討;四至六章則針對「一般人將尋常快感、聯想以及考據與批評認為美感的經驗是一種大誤解」這一問題進行說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則針對「自然美」這一概念進行闡釋;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則引導讀者「如何創造美」;最後一章則約略地探討了人生與藝術的關係。從什麼是「美感」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啟發讀者「如何欣賞美」,繼而「如何創造美」,再到如何「將美與人生意義相結合」,讓「零基礎」的讀者從最淺顯的概念開始,一步步深入美學的世界,從對美的「欣賞者」的角度慢慢轉變為「創造者」,最後在了解了這最基本的美學知識後開始嘗試將所學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這一看似「深奧」的話題。然而作者輕鬆的筆觸與合理的結構安排,卻並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沉重感,將學術與對人生的指導意義渾然天成地融合,讓剛剛還在沉浸在「美學」的學術薰陶中讀者有了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盡顯大師風範。下面我就對於每一部分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所學、所感、所想。一.美學初探——「美感是什麼?」為了使幾乎對美學處於「零基礎」的讀者更好地進入「美學」的世界,朱光潛先生用一棵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一棵古松作例,揭示了人們三種不同的態度,即「實用的態度」之「善」、「科學的態度」之「真」、「美感的態度」之「美」。可見各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個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實用的態度是來自於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起源於實用的知覺,強調「環境」對於人的作用及如何利用環境。科學的態度則是客觀的、理論的,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旨在找出事物的關係和條理。而這兩種態度與「美感的態度」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他們對待事物的意象都不是孤立的、絕緣的——這也是「美感的態度」的最大的特點。正因為這樣,人們才能獲得美感經驗,產生「美」的感覺。而「美感的態度」則是被視為「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凌駕於只能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體現出美事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而許多歷史上遺留優秀的藝術作品之不朽則體現出「真正的美感」所具有的超越時空、政治、宗教、民族的永恆性。接下來,作者為我們揭示了「美感」獲得一條重要途徑——即「美和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他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無論是對於遊歷新境時所感到的美,還是歷史上話題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實都是將事物獨立於世俗之外,即使其與環境及一切條件絕緣,才能獲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於功利的用途。我通過旅行獲得一種感想,即「烏託邦永遠在遠方」,即便旅行的目的地物質貧瘠、生活困苦,仍舊使我感到一種無與倫比的、新鮮的「美感」,正是因為我不會在當地長久生活,不會過多考慮這並不優越的條件為我的實際生活造成什麼不便,因此才能專注於當地迥異的美景與文化,將這些與我原本生活不同之處當成一幅「孤立」的美景來看,因此獲得了美感。然而需要強調的是,美的事物一定要和實際的人生保持「適當的」距離,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還是以我上述個人經歷為例,如果我真的過於長久地生活在一個條件不優越的「旅行目的地」,我也一定會感到不適,正是因為我把一種「本來不熟悉」的生活變成了一種「我熟悉」的生活,美感也隨之消失,更多的是帶來生活上的麻煩。這一體驗,大概也能夠驗證這一觀點。接下來,作者又闡述了美感經與移情作用的關係,揭示了美感產生的基礎。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而美感經驗中卻含有移情作用。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個人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而已,即不單是由個人及物,同時也是由物及人的。以古松的例子來看,而想獲得真正地美感體驗,就要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這是古松便不再是古松,而是一個承載了「我」情感的載體,表現了「自我」而正是古松遒勁的身姿,更符合我所認可的高風亮節這一品質的聯想。而正是這樣的「移情作用」,讓宇宙中的萬物變得有生氣,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可以變得具有人情。這「宇宙的人情化」不僅使人體現了「自我」,反映了人的情趣,更使得「物的特質」對人也產生了陶冶性情的功效。二.關於美學的誤區的探討朱光潛先生在接下來的章節裡,針對讀者易將其與美感混淆的概念——「美感與快感」、「美感與聯想」、「把考證和批評認為是欣賞」,以及「自然美」這一矛盾的概念進行了解釋和論述。可以看到,無論是普通人還是著名學者,都對「美感與快感」產生過一定混淆,即便弗洛伊德也將「在文藝作品中被滿足的性慾」當成美感。但朱光潛先生認為,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與實際要求的滿足。由於快感離實際的人生距離太近,則並不是美感。而真正的美感,是可以獨立於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存在的。就如希臘女神的雕像,她即便對於人類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來說是「無用的」,但這座藝術作品的美依舊是不可被否認的。那麼,聯想是不是美感呢?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因此藝術是不能離開聯想的,但是,聯想卻是「輾轉不止的亂想」,與人聚精會神地於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上所產生的「美感」是有區別的,而且美感是不帶思考的,聯想則難免帶上個人的思考,不能使人「一心一意」地進行審美活動。朱光潛先生還對一些誤「將考據、批評當作欣賞」的學者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考據所得的知識可以作為進行欣賞活動的準備,然而若只是了解了知識並不能走入文藝的領域。而一些「不會創作」只會進行「批評」、或者按照固定的標準評判作品好壞的學者,則只是抱著「科學的態度」的冷靜的、不加情感的「批評家」。他們站在作品之外、不能感受到「身在文章中的身臨其境感」,又如何得到真正的美感的經驗?因此,考據和批評都不是欣賞。然而他還主張,欣賞也離不開考據與批評,應該先進行腳踏實地考據的,再進行的活動。而在歷史上引起過激烈爭論的「自然美」這一概念,更是容易使人陷入審美的誤區。一般人常認為的「自然美」,好像以為即使沒有人去領略它,美依然在那裡。然而朱光潛先生則用一副「線條」圖為例,讓讀者親自體驗審美的過程,證明了「自然美」其實是一個矛盾的概念。如果人們覺得「自然美」,其實自然就已經經過藝術化成為了人為的「藝術品」,是經過人情化和理想化的,不再是粗糙的自然了。而主張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人們則是誤用了「自然美」這一本身就矛盾的概念。他們主張「自然的美醜與藝術的美醜是一回事」、「藝術美就是從自然美中模仿出來的」。然而作者卻舉了兩個例子來駁斥這樣的主張——「自然美也可以化成藝術醜」、「自然醜也可以化為藝術美」。而「自然美」這一概念其實已經包括兩個含義,即「事物的常態」和「藝術美」。這兩種主張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三.如何創造美?在前面的章節中,朱光潛先生先是告訴了讀者「什麼是美感」,並且幫助讀者理清了「關於美學的幾個誤區」。再啟發讀者「如何欣賞美」之後,朱光潛先生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探討了「如何創造美」。在閱讀這幾個章節後,竊將創造美的過程比作同一個「建房子」的過程——從兒時遊戲中獲得的體驗為地基,以模仿為磚,以想像為瓦,以情感為水泥,以格律為結構,以靈感為色彩。創造之中有欣賞,但創造卻不全是欣賞。欣賞只是要見到一種意境,而創造要把這種意境外射出來,是一種更為高級的活動。而獲得創造這一過程的體驗,早期往往是從遊戲中獲得的。藝術和遊戲一樣,都是講欣賞的意象加以客觀化,這個意象便是情趣的集中點,並且將其外射,變成一個具體的情境,這便是創造。除此之外,這兩項活動的進行中都會達到一種「聚精會神」的狀態,並且都帶有移情作用,而且都可作為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不同的是,藝術帶有社會性,並且需要由「作品來傳達」。想像的作用則體現在「將已有意象進行重新配合」。通過「分想」,人們能從舊材料、平常的事物中選擇出「孤立的」、具有「特殊美感」的意象;而通過聯想,人們運用象徵的手法,達到「寓理於象」。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協調,便可形成完整有機體。通過運用想像,藝術家們或從主觀出發,或從客觀出發,闢出實際人生和藝術中一種距離,達到使觀者獲得美感體驗的目的。在藝術方面,受情感飽和的意象又是嵌在格律裡面的。格律本為自然律,後來進行總結後變為了規範律。是否有能力駕馭格律,或者是反被格律駕馭則是衡量「藝術家」的標準。能否打破「從心所欲」和「不越矩」這個矛盾,則是對「大藝術家」的必要要求。我認為,模仿則是對於創造的一種「材料積累」。朱光潛先生指出:「創造時舊經驗的新綜合,就經驗大半得效仿模仿,新綜合則必自出新裁。」而「熟能生巧」這一成語便是印證了這一點。但凡是藝術家都需要詩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如果說匠人的手腕是一種對前人模仿而獲得的材料,那麼詩人的妙悟就是將其升華。想創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除了靠模仿所獲得「材料」,還需要那「妙悟」,即「靈感」。靈感就是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的情思猛然湧現於意識,是潛意識中的工作在意識中的收穫。值得一提的是,這所謂的「工作」,即「靈感的培養」不必限於讀書,在工作範圍之外下功夫,讓思緒沉澱一段時間,然後在用本行藝術的媒介翻譯出來。可見,靈感的獲得,除了本人的基因和環境影響,用心才是最重要的。四.人生的藝術化在這一章裡,朱光潛先生將「美學」這一學術化主題的探討與實用的人生相結合,將美學提升到一個相當的高度,更是為讀者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啟迪。朱光潛先生提出了如下主張:第一,如同一篇好文章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像這樣的藝術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我們應該像對待一幅完美的藝術品一樣,完善自己的人格,認真地生活。第二,至情至性地去生活,不要有絲毫的假借。如同把生命流露與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流露於言行的風採,就是美滿的生命史。第三,參照藝術家估定事物的價值以是否能納入和諧整體為標準,營造和諧的人生,嘗試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堅持適度原則。最後,作者提出了「情趣」這一重要的概念。提倡讀者過「有情趣的」的人生,用欣賞的眼光去生活。並附上了他的叮嚀——「慢慢走,欣賞啊!」告訴讀者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朱光潛先生的這部著作無論是從學術上還是對人生的指導上都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再次對他表示敬意,深感收穫頗多。

  篇二:《談美書簡》摘抄及讀書筆記

  《談美書簡》摘抄及讀書筆記摘抄通篇讀來,其中具有開創性的觀點比比皆是,現在簡要歸納輯錄如下:「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學習美學的方法應是:在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同時,應多結合其他流派的觀點考察美學。」「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在審美中,人有意識的依據美的規律來創造美和發現美,所以,美也是一種生產勞動。」「美是有階級性的,但同時,美更本質的性質是人性,階級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這及時的更正了人們關於美的錯誤意識。」「美與生理狀態的內在聯繫,並認為美的文藝作品中應有思想性的滲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從作品中表現出來。」「現實主義從客觀出發,而浪漫主義從主觀出發,並據此認為我們不能容忍一個人因一點小過錯而失敗,從而產生出悲劇感,驚恐和哀憐是悲劇的情感基礎,悲劇更為本質,好的喜劇作品中一定有悲劇性。」「崇高是我們由壓抑而產生的,它是由恐懼轉為振奮的,並在其中體會到一種自尊或愉悅。崇高側重於對立和衝突,而秀美側重於平衡和和諧。」讀書筆記〈一〉美的本質。從柏拉圖開始許多的哲學家、美學家以及文藝理論家都進行了不懈的探討和研究。但最終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見美的問題本身有著不可測度的奧秘。這同樣也告訴我們:美學是一種概念。美學之路,自然就艱難遠久。朱光潛先生卻強調:「美的研究,一定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類對美的追求源於日常生活和經驗。學美學,首先應知道什麼,了解什麼。或者必備什麼認知呢?朱光潛先生回答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解起來似乎就是:各人資凜不同,環境不同。學美的性質自然也不相同。美源於一點;自然最終也會歸就於一點。在探討和研究的道路上。儘管途徑各不相同。其結果卻都一樣。〈二〉談美與審美。最直觀的就是人。因為無論是對人的批評還是欣賞。都源於美的界定和價值。對美的判斷力並非人類誕生時就存在。而是隨著我們人類的進化而逐步完善所成為的一種情感意識。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繫著各種能力的有機統一體。它會將自然中的一些單一性適當融合。正是由於這種融合,才促使美體現在人類的「認知、情感、意志」中。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美學的基本;但也並非學懂了馬克思主義就能學通美學。如果一個人學懂了馬克思主義,但是他並不具備認真刻苦、勇猛前進的時代精神;那麼,他也不會在坎坷的學美之路上創造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三〉個人精神的結合產生了情感。人與人的結合產生了社會。當人們心中具備某些東西後;他們就會開始宣釋自己內心的美的感受。這其中自然就會要勞動。用勞動將自己的內心展現在這個社會。展現的內容,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繁複的。這其中不禁要包括許多的學術限界。即不要因為不超越學術界限而宣揚單一的美學。這樣不禁使美學空洞和抽象了。藝術體現美,反映了現實中的自然。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創造,是一種勞動產物,所以藝術又被稱為「第二自然」。藝術敘述了人們心中的情感,思維和夢想。通過藝術,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維高度和精神生活。藝術源於生活。生活通過修辭轉化成藝術。藝術也就無形式。儘管在過程中存在著多種「主義思想。」但藝術的終端。我想也會回歸於生活。

  篇三:朱光潛《談美》讀後感

  專業:10對外漢語學號:1050130005姓名:孫亞麗讀朱光潛《談美》有感美,何謂美?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只要能夠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的事物都是美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不由得感嘆某些事物或者人「美」。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所想的並不是真正對的呢?到底什麼樣的事物才能稱得上沒呢?美具有哪些特徵呢?我們該如何審美以及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呢?讀了朱光潛的《談美》之後,才對「美」有了真正的認識。朱光潛先生美學思想的核心觀點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於人的主觀意識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於客觀事物中,它在心物的關係上。朱先生把這種觀點簡約地表述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這種觀點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貫之的。《談美》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朱先生清新的文風,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的審美享受。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輕鬆的氛圍,許多言論的提出,都伴隨著許多比喻和例子。對於《談美》其精闢、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讚。一、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們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他們三類人眼裡顯現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要把實用的態度丟開,把科學的態度丟開,專持審美的態度去看待事物。美不具有功利性,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事物,他們指引我們的靈魂、淨化我們的思想。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俗語講:「距離產生美」。美的欣賞是要有距離的,近了,容易迷惑;遠了,又看不清。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係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嚮往。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這裡引用《莊子.秋水》裡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體驗的道理,即:美感體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麼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裡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在裡面,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生,而是兩者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體驗。四、「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這是多麼優美的意境,羅裙飄飄,芳草悽悽,這樣我們不禁聯想到羅敷,詩文中美麗的女子。聯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構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的東西。美感體驗可以使人產生對事物的聯想,而單純的聯想不能算做美感體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想漫無飄渺,浮想聯翩,帶給人無限的想像和美感體驗。五、「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美是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屬性和人情心理活動對事物產生的一種態度。單獨有自然物理屬性而沒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覺――美也無從產生。自然在經過人的心理感覺加工後產生了美感,不同的經驗會產生不同的感覺,美的欣賞是對自然的一種再加工、再創造。個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結果就不同。俗話講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講是人們經過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種心理活動結果。這種結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觀的審美經驗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產生的結果。美和自然也是對立統一的一種關係,美感沒有自然的物理屬性就無從產生,而物的物理屬性沒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無法衍生出美來。七、「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我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大舞臺,生活是可以藝術化的,我們要善於發現美,欣賞美,塑造美,過一種藝術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保持豁達樂觀的心境,堅持積極生活的態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經意的一個靈感,細細體味心境、宇宙、鬥轉星移,日月流轉的變化,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駐足下來,不要忘記眼前的風景,品味當下的生活。

  篇四:《談美》讀後感

  《談美》讀後心得讀完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感覺這部書不像是在談深奧的美學,而更像是一部介紹美、鼓勵年輕人去發現美、創造美的書。朱光潛先生在這部書裡面所提到的美,也並非完全是哲學意義上的「審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討自然美、藝術美、人生美,這些我們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美的事物。朱光潛先生開篇就開始談如何發現美。究竟美在哪裡?究竟什麼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正如書中提到的關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的問題所展示出來的,畫家認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學家與商人眼中卻只不過是一株客觀實在的,實用的植物。按照朱光潛先生在書中所說,正是因為植物學家與木商不能夠跳出他們的專業的實用範疇才不能發現古松自然的「盤屈如龍蛇的弦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這種觀點很有道理,可能也就是常說的「審美無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說法。但是,等到後面又談到創造美的部分時,這種觀點未免又有一點片面了。「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品真正是不朽的。」的確,真正的藝術品自然會永垂不朽,但如果脫離了孕育它的歷史環境,再偉大的藝術品也是無從產生,更別提什麼永垂不朽了。朱光潛先生如此說,當然是為了糾正人們對於審美無用的誤解。說動人心魄的歷史於我們無意義而《短歌行》於我們親切,其實是漫長的時間已經把厚重的歷史和我們的實用的範疇遠遠的疏離開來,讓我們有機會以身處之外的心理來享受歷史的跌宕起伏。藝術品作為一種對歷史的記錄或演繹,為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這種美的享受大概不是當年歷史的親歷者所能感受到的。當局者迷,旁邊者清。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既有主觀又有客觀,或者說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來客觀審視。朱光潛先生在書中也多次提到,雖然藝術來自於生活,但是藝術所用的情感卻並不是生糙而是經過反省的。書中說,「藝術家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不能同時站在這種情感中過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也就是說,在藝術家親身經歷人生的大起與大落之時是無法將這種情感客觀的表現出來,而非要等「痛定思痛」,心緒得以跳出之時才能夠將自己的情感作為材料進行加工和創作,產生藝術品。而這種由主觀到客觀的過程,也即是擺脫實用性的過程。當然,除去藝術家的親身經歷,還有很多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基於虛構的人生感受。既然沒有實際的親身經歷可以跳出,就需要藝術家能夠將自己融入所要刻畫人的心境與生活中去,去獲得主觀的情感已獲得可以客觀刻畫的材料。美的藝術的創作,既不可過於主觀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絕對客觀而令作品趣味索然。此時說到底,發現美的過程即是脫離實用性、逐漸走向客觀的過程。人事景物,脫離了我們的日常實用,其中所蘊含的美感才有機會被我們所發現。既然發現了美,就要去欣賞美。我們常常感到,自然風景是不變的,可是人與人對它的感受卻千差外別。這種對於事物的審美差異,正如朱光潛先生書中所說,始於我們在欣賞時的「移情作用」的差異。我們之所以對於同一審美對象有著不同的審美感受,首先是因為我們由於不同的心境和經歷,對於物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活動。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心情愉快時看秋風掃落葉或許會對自然的變化讚嘆不已,而當我們心灰意冷時恐怕再見此情此景只會徒增心中的悲涼。根據書中的觀點,我們的移情作用往往是帶有無意的模仿。我們聽舒緩的音樂感覺舒緩;聽雄壯的節拍會感覺心潮澎湃。我們之所以會因為不同的音樂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不是因為音樂本身有高低、長短、急緩、宏纖之分,而是因為我們在聆聽舒緩的音樂時心思不由自主的模仿曲調節拍進行舒緩的活動,進而勾起了我們記憶裡面某種舒緩的人生體驗,從而讓我們產生了所謂的「共鳴」。因此,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那樣,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反照。我們雖在移情中模仿著外物,卻也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體驗,也在進行著某種創作,而這種創作產生了我們千差萬別的審美體驗。然而,我們什麼時候知道我們是在審美呢?審美的過程似乎就像在做夢。我們在做夢時通常不會意識到夢境,只有等夢醒之後才隱約對之前的夢境有所唏噓。同樣的,我們對於一件藝術作品的欣賞越入迷,我們就越難覺察到自己是在欣賞它,也難以察覺自己在審美中所享受的快樂。這種感受似乎與上面的「審美脫離實用」以及「客觀」的原則相悖,因為既然我們已經沉浸在對作品的欣賞中,又如何斷言我們已經和作品脫離了實用的關係了呢?朱光潛先生談到美感有兩個要素:一是目前意象和實際人生中也有一種適當的距離,二是在觀賞這種意象時,我們處於聚精會神以至於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於無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於物,以物的姿態移注於我。要說明這兩點,就要分明「快感」與「美感」二者。正如之前所說,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感到滿足,喝水、飲食異能感到滿足,這二者之滿足究竟有什麼不同,是區分「美感」與「快感」的關鍵所在。根據朱光潛先生的觀點,我們因為滿足實用的需要而產生的快感總是與體驗同時發生的。也就是說我們覺得某種飯菜可口,這種體驗只是發生在我們品嘗這種食物的過程之中。相反的,我們從欣賞藝術作品所獲得的滿足卻發生在我們欣賞藝術作品的行為之後。「在聚精會神之中忘記自我」,也正是指在審美的過程中脫離了我們的實際人生從而進入到一種拜託了物質實用的「物我兩忘」境界了。這樣看來,我們欣賞藝術作品而獲得美的滿足也的確是一種脫離了主觀與實用的感受。那麼在這裡,我認為就有必要想一下我們在上面所提到的「聚精會神的欣賞」中究竟在想些什麼。我們在閱讀詩文時,常常有因為文章句子打動內心而想入非非之時。這種聯想的行為在書中並沒有被算作是審美的過程。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在聯想的時候已經脫離了藝術品本身,而轉入對於我們實際人生的某種回憶性質的思考中去,因此無功利的欣賞也就中止了。當然,在我們從這種主觀的聯想中重新轉入對藝術本身的欣賞時,審美的過程也會延續。美感既然是我們內心脫離了「物我」的活動,那麼我們究竟要如何創造美呢?或者說,我們創造出什麼樣的藝術才算美呢?這裡朱光潛先生用了七個章節來談規律與創新的關係。正如書中所提到的:「藝術家從模仿人手,正如小兒學語言,打網球者學姿勢,跳舞者學步法一樣,並沒有什麼玄妙,也並沒有什麼荒唐。不過這步功夫只是創造的始基。沒有做到這步功夫和做到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創造。我們在前面說過,創造是舊經驗的新綜合。舊經驗大半得諸模仿,新綜合則必自出心裁。」作者的觀點認為,好的作品一方面來源於想像與情感的運用,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對格律、規則的因襲。我們在誦讀詩文的時候常常一方面折服於作品或雄渾或細膩的構思,另一方面也感嘆於作品流暢的音律與和諧的結構。構思固然出自藝術家之手,而音律與體例則是世世代代沿襲的產物。一種文體,創立之初往往新穎卻粗糙,臨近衰亡卻華美而乏味。所謂的格律,也不過是詩人一代代傳下來,約定俗成的訣竅而已。前人發現這樣作文朗朗上口,後人便也模仿前人的格式,長久以來才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一種文體的衰敗,其實是後人對於前人所創再無法創新,從而過於關注軀殼而失掉了對於生活本質的藝術的表達的結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如果想要懂得如何去創造美,就要大膽的、大量的去欣賞美。對於創作而言,極重要的靈感就是出自持續不斷的,廣泛的審美所積攢下來的潛意識活動。雖然藝術的門類繁多,但我們對於美的感受卻是相通的。只有多去欣賞美,我們才能在潛意識裡面積累足夠多的情思,從而碰擦出寶貴的靈感火花。我們中的大多數雖然無法成為優秀的藝術家,但懂得以跳出實用的眼光去「玩味」生活,去欣賞人生,我們也會從著「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中體味到無限的樂趣。

  篇五:談美讀後感600字

  談美讀後感600字(一)美學,往往會給人一種略帶神秘的色彩,我一直以來都以為美學如同其他高深莫測的哲學。讀完這本談美書簡後,我發現這是一門帶有人文主義色彩的的美學,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縱觀全書,不難發現朱光潛老先生用的是書信的形式來向我們闡述美學的問題,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書中反覆強調美學的起源就源自於生活,一切都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到沒。我認為當我們意識到美的時候,往往都是離不開人的。作者說「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於經濟範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從人的品質思想,我們會看到最初的美,那就是書中說的「不涉及慾念和利益計較」。正如所說的這樣,美學這門深奧的學問,往往就是最本真的。就像之前很多媒體評價的最美的人物。他們就是做到了這些最本真的人性美。而反觀當下,現在仍是有不斷地事件是為了利益的爭奪。之前,不斷受關注的反腐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據。自中央加大對貪腐的整治力度之後,有數不勝數的官員落馬,大到「老虎」,小到「蚊子」,似乎覆蓋了國家的所有部門。貪腐現象只是社會不正之風的一個產物。所以歸根結底,腐敗是由社會個人貪圖利益的不正之風所引起的,這些正是與朱先生所說的人性美相對立的。書中說: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繫著的各種能力的統一體。所以,我們不能夠因為自己一點點的私慾而不斷貪婪,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充滿真能量的。總而言之,這本很薄的書,充滿著深奧的美學思想。讀過這本書,我覺得只需將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時每刻的生活中,不斷地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談美讀後感600字(二)一天的光陰轉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過這第13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這就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養」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免俗」。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慾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託,有一些理想與情趣,其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超越利害關係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淨化心靈,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提到「美感修養」的問題,我們都會問:如何培養美感呢?朱光潛通俗而又深入的進行了論述。他點明:審美的態度和審美的眼睛是要逐漸養成的。作者在談到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實用性;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學性;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他用審美的態度,嘗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裡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所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的特點,說明人異於其他動物,除了生活需求外,還有更高尚的追求「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去看,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慾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秘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才會有嚮往,美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天才也是靠勤奮得來的,沒有不需要勤奮就獲得能力的。下功夫才會思如泉湧,才會有靈感。朱光潛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告誡我們要踏踏實實用足功夫,筆下才有神韻。心中才有靈感,靈感才可以映射出一個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後卻是下苦功服磨練心境、意志、技巧。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語言是那麼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這第13封信,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語言,會讓你喜歡上這第13封信,讀完後,一身輕爽,淨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談美讀後感600字(三)「五一」期間逛新華書店,應女兒的要求,買了一本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篇目《談美書簡》。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頁的小書。女兒學習忙無暇閱讀,我便拿來品讀,了有收穫。很難想像,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覆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復。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於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於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併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於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於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於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穫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於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穫。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並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裡,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於想要擴展知識的讀者還是對於有志於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對於怎樣開展學術工作,他教導說:「我們幹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恆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幹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苟地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習,做一點有益於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這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容不謀而合。所也說:無論做什麼工作,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