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月就是臘月嗎(為什麼把農曆一月稱為正月)
2023-10-16 22:27:58
推薦:寶釵和湘云:一個深沉,一個天真,反倒成了一對好姐妹
文/譚汝為
(一組綿竹木板年畫)
【作者簡介】譚汝為,天津師範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從事漢語詞彙學、修辭學、民俗語言學和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主要著述《古典詩歌的修辭和語言問題》《詞語修辭與文化》《人間詞話·人間詞校注》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為什麼把農曆一月稱為「正月」?「正月裡來正月正」「正月裡來是新春」……
為什麼把農曆一月稱為「正月」,這個「正(zhēng)」表示什麼意思呢?
在我國上古時期,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盡相同。據說,夏朝把一月作為每年第一個月,而商朝、周朝、秦朝卻分別把十二月、十一月、十月作為每年的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更改月份次序,都把更改後的第一個月稱作「正月」。
所謂「正」就是改正的意思。據此可推知:「正月」的「正」應讀為「zhèng」。
周朝時,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每年開頭的正月處理,所以「正月」又名「政月」。秦始皇(嬴政)正月出生,取名為「政」。他覺得「正月」的「正(zhèng)」和自己名字同音犯忌,就下令把「正月」的zhèng改讀為zhēng。後來,正月也稱「新正zhēng」,正月初一稱為「正zhēng旦」。這種讀法一直沿用至今。
漢朝應劭《風俗通義》載:「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又載:「陰曆十二月也,以是月臘祭百神,故謂之臘月。」意思是:陰曆十二月,在這農閒的歲末,打獵獲取禽獸,以祭祀祖宗和神靈,辭舊迎新,所以稱為「臘月」。
古人非常重視祭祀,認為祭祀乃是「國之大事」。把歲終祀祖先、祭眾神的祭奠儀式稱為「臘」。商朝時,每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規模浩大,禮儀隆重。後將冬祀稱為「臘祭」,就是在臘月合祭眾神。
古時年終十二月屬於「祭祀之月」,這個月份以祭祀為中心內容。究其形成原因:一、年歲交替,須祭祖祀神;二、天寒農閒,勞力充裕;三、野獸冬眠,狩獵良機。
古代曆法,把陰曆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舉行冬祭這天稱為「臘日」。最初「臘日」並不固定,可靈活掌握。到了漢朝,規定冬至後第三個戍日為「臘日」,祭祀諸神。在舊時,臘月也是食品加工的上好時機。醃製後風乾或燻幹的動物類食品,一律稱為「腊味」,如臘魚、臘肉、臘雞、臘鴨、臘腸等。
(本文圖片/二三裡)
相關閱讀:
那些年,那些習俗(2):除夕幹什麼?正月初有什麼禁忌?
臘月二十三,祭灶習俗
N年之後,誰當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