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髮簪的意義(古人常用的髮簪)
2023-10-16 10:58:50 3
今天的人們一提到首飾,就會自然地想起耳環、項鍊、戒指、手鐲。但是在古代,男女常見的飾首之物卻是簪、釵。簪,原本被稱為「笄」。在《辭海》中,簪是古人用來插定髮髻、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男子的簪,更樸素實用。女子的簪,則兼具了實用與美飾。釵,是簪的變式,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而成的一種首飾。簪釵的發展與演變貫穿了中國古代的數千年歷史,通過對它的追尋,亦能感受到華夏文明的獨特內涵。
早在距今七千年的仰韶文化中,就出土過獸骨做的發笄。它已經具備了後世簪釵的雛形。我們無法準確判斷發笄的起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出現一定和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設想,當時的人類大多呈現披髮這種自然髮式。當視線被遮擋時,如果手邊正好有一個小木棍或者獸骨,能把頭髮固定起來,豈不是方便?
到了商周時期,人們的髮型髮飾已經是儀態禮儀的重要環節。同時,笄的雕刻技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商代婦好墓中,就隨葬了精美的雕花骨笄近五百件、精美玉笄二十多件。這個時期,骨笄的做工更加精細,也比玉笄更受到追捧。
婦好墓骨笄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用簪的質料來區分人們地位的尊卑。諸侯、王后、夫人用玉制的,大夫可用象牙的,普通百姓只能用骨質的。自此,骨簪的地位一落千丈,成為了髮簪中最卑微的品種。
到了漢代,簪的名稱才正式確定,並有了文官簪筆的風俗。當時的文官外出,常手持錫板,需要記錄事情時就寫在板上。於是,有人就把隨身帶的筆簪在頭上,也就有了「簪白筆」的典故。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以發多、髮長為美,因此產生了誇張高聳的假髻,對簪釵的要求也更加提高。簪釵的製作開始爭奇鬥豔,以金屬質地鑲嵌寶石的簪釵成為了人們追求的時尚。除了金屬簪釵的製作技藝更加完善,製作內容也開始受到佛教藝術傳播的影響。之後的隋唐時期,承接前人的技藝,將紋飾進一步豐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假髻
宋元明時期,人人皆著簪釵,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習俗。直到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崇尚騎射的滿人強令推行半剃半留。這樣既能在騎馬馳騁時不遮擋視線,行軍宿營時也能用粗辮安枕。因此,男子用簪的習俗不斷受到衝擊,逐漸消失。
進入民國,社會環境改變,人們大多去髻剪髮。最終,流傳數千年的簪釵飾品慢慢被發卡取而代之,淡出了大眾視野。
在簪釵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魏晉南北朝正處於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既承接了秦漢時期簪釵的樸素古拙風貌,又由於金屬質地的大量興起,使簪釵呈現出了新的特色。同時,由於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簪釵文化也融合了當時的佛教藝術。
1.髮簪的概述
從外形來看,髮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一體兩用的耳挖簪。它既能當成髮簪固定頭髮,又有一端呈挖勺型可以用來採耳。其餘的,則歸類於非耳挖簪。
耳挖簪正是當時的社會中,採耳習俗的一個表現。而這正是受了當時佛教普及的影響。在佛經《優婆塞戒經》中,曾提到「施人如意、摘爪、耳鉤」三個個人衛生用具。如意就是痒痒撓,摘爪是剪指甲刀,耳鉤就是挖耳勺了。
之所以出現挖耳勺,是因為佛教中有「六根清淨」一說,耳根正是六根之一。而採耳能夠清除耳垢,令耳根清潔乾淨。就連佛教的十八羅漢中,都有一位「挖耳羅漢」,就是因為他的耳根最為到家。
在江蘇南京的仙鶴觀東晉墓,就出土過一個金耳挖簪。它一端尖細,另一端彎成Z形,簪首正是一個耳挖勺。簪首附近還有一個小孔,可以用來系飾物懸在耳邊。
東晉Z形金耳挖簪
耳挖簪,不僅有切實的用途,同時也表達著人們希望摒棄慾念、遠離煩惱的心願。
非耳挖簪,根據簪首的形狀不同,可以分為球形、雕刻花草紋、立體花草形、斧鉞形等等。
其中,斧鉞形的髮簪只出現在東晉時期。在《宋書·五行志》中提到,「晉惠帝元康中,婦人之飾有五兵佩,又以金、銀、玳瑁之屬為斧、鉞、戈、戟,以當簪。」
以斧與鉞作為簪首的形狀,其實也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在小乘佛教藝術中,並不直接表現佛像,而是以金剛座、傘蓋、菩提樹等象徵物代表。同時,用寶瓶、法螺、護法之物等等散綴期間。而護法之物就包括斧、鉞。這些佛教元素常常出現在當時人們的首飾中,因此就出現了斧鉞形的髮簪。
2.髮釵的概述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追求髮式的高與大,於是開始利用假髻。最有代表性的假髻是「蔽髻」,但只有命婦才可使用,並且不同等級的命婦之間不可僭越。當時,人們可以通過髮髻的高低和飾品來判斷一個人的地位高低。
可是繁複華麗的高髮髻容易鬆脫。為了更好地固定支撐,同時裝飾後部的髮髻、自然地連接真發和假髻,人們便更青睞使用中長髮釵。
髮釵根據外形,可以分為五種。折股釵就是簡單地將一根完整的金、銀、銅絲,對摺成U型或者V型。兩股之間的距離有大有小。扁頭釵是將稍粗的金屬條對摺成兩股,然後將釵首做壓扁處理。
起脊釵更複雜一點,它在兩股相連的釵首處,向上起脊拱起呈勺狀,釵首有橢圓形、菱形或者是多個相連的菱形。空心釵則是兩股呈空心柱狀,類似用金屬薄片捲曲而成。
起脊釵
三子釵更加與眾不同,它的兩端都呈現「山」字,中間由方框連結而成。在兩端的中齒上,有時還設有圓孔,可以穿入絲織細繩作為裝飾。這樣,女子在走動時,垂飾就會前後晃動,與「步搖」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子釵
魏晉南北朝時期,簪釵沿襲了前人的基本形制,同時在簪身釵首做了許多創新。之後的隋唐時期,受此啟迪,進一步豐富了紋飾花樣,使簪釵在方寸之間盡顯氣象萬千。
簪釵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早已超越了最初安發、固冠的意義。不同時期、不同的人,需得佩戴不同的簪、釵,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在它或華麗或古樸的外表下,隱藏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政治和經濟內涵。
1.民俗內涵
在古代,成年禮是人生四大禮儀之一。男子行冠禮,女子行笄禮。在這個過程中,簪釵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冠禮的歷史悠久,起源於周代。《禮記》中記載,「夫禮,始於冠」。也就是說,當男子滿20歲時,就要戴上弁冠,用髮簪和纓帶固定。從此,他就要接受社會中的諸多規範,躋身詩禮簪纓一族,作一個溫良君子。正是由於成人禮尤為重要,所以古人對禮儀中的發冠、髮簪也充滿著敬意。
女子的笄禮,可提前到15歲。古代女子在15歲之前,都是披髮。在行笄禮時,女子在母親和好友的幫助下,解開童式髮辮,認真梳理一番,然後將髮髻盤在頭頂,插上髮簪。如果已有婚約,還要在髮髻上束一根五彩纓線,直到新郎親手解下。行過笄禮的女子,就要隱藏自己的孩童天性,言行穩重端莊,從此深居簡出。小小的髮簪,見證著古代女性的人生經歷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2.政治、經濟內涵
古人佩戴簪釵,也是彰顯區分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富者用金,平民用銀,貧者用銅,甚至更有「荊釵布裙」。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金簪、玉簪就是貴族的標緻。皇帝用玉簪、后妃用金簪、大臣用象牙簪或玳瑁簪。特殊材質的簪釵一旦成為御用之物,它就象徵著王權,也成為了一種統治方式,藉此控制人們的行為。
簪釵在不同時期的變化,也反映了古代經濟水平的提高。從竹木、獸骨,到金銀、玉石,人們不斷追求更珍貴的材質。價格越昂貴,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也就越高。每一件傳世奇珍,背後都是雄厚的經濟基礎在支撐。在明清時期簪釵的製作技藝中,黃金與寶石的鑲嵌技術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那個時期的簪釵,就是一面鏡子映襯出社會的富足。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小巧玲瓏的簪釵,整日與古人貼身相伴,但是卻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高妙技藝,展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