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有什麼風俗傳統美食(清明節來歷習俗)
2023-10-17 04:01:08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是一個節氣,在每年的4月5日前後,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古人用北鬥星的鬥柄在傍晚時所指的方向來定季節,也就是「鬥建」。《淮南子 ·天文 》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從節氣變為節日,是後來的事情,和古代的上巳節、寒食節有關係。
上巳節是「招魂續魄,消除不祥」的祭祀活動。冬去春來,萬物復甦,人們用春水祛除晦氣,迎接欣欣向榮的春天,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嚮往。
寒食節是古代傳統節日,分為大寒食、官寒食和小寒食,在這3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介子推的故事,其實這也並不準確。
不過禁火的源頭從周朝就已經開始,《周禮》中進行了明確記載,春天天氣乾燥,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春雷也容易引火,所以每年都要禁火一次,然後重新鑽燧取火,作為新一年的起點。
因為人們發明人工取火的方法以後,不會動不動生新火,而是長年不滅,這樣火更像是有生命之物。但是又因為安全起見,每年禁火、取火,這樣兩全其美。
上巳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時間往往挨在一起。寒食和清明也經常連在一起,寒食禁火3天,清明換上新火。到了唐代,這三個節日界限就不是很清楚了,到了宋代,就把三個合在一起。一些風俗活動進行重合,就形成了清明節。
2006年5月,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清明節被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到了這個季節,墳墓上的雜草開始生長,後人需要幫忙拔除,還要添上新土。一方面代表後繼有人,一方面也是把墳墓當作房屋一樣進行修繕。不過,現在一般是墓碑,或者在田地裡找不到具體位置,儀式簡潔了很多,送鮮花者居多。
放風箏:「又是人間四月天,清明時節放紙鳶」,這個時間以後,風和日麗的天氣增多,人們開始放飛風箏。放風箏時,人們仰望藍天,看著躍動的紙鳶飛到高處,心情格外舒暢。當風箏飛得很高時,剪斷或鬆開風箏線,代表著疾病和災禍隨之散去。
蕩鞦韆:春秋時期就有了蕩鞦韆的習俗,最早稱作「千秋」。漢武帝的時候,蕩鞦韆還有祝天子擁有「千秋之壽」的含義。後來成為一項大眾娛樂項目,每到清明時節,就在兩棵大樹間,拴上麻繩,中間放一塊木板,讓孩子們坐上去,高高飛起,玩得非常盡興。
踏青:這個季節,正是草木復甦,花開茂盛的時間,人們蟄伏了一個冬天,會趁這個時間外出踏青散心。公園裡、大街上各種花競相開放,確實分外熱鬧。像櫻花、紫葉李、紫荊等等,老遠聞著香味,讓人格外心曠神怡。
插柳:柳樹早已抽枝發芽,傳說柳條有驅邪的功能,所以在古代就有編柳條、插柳條的習俗。記得小時候,總是折一些柳條編成草帽戴在頭上,還會用柳條做哨子,想來也是別有一番趣味。
清明節的飲食
1、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起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團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麵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5、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得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6、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