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山東人叫二哥是什麼意思(山東陽穀社交稱謂尊稱)

2023-10-16 14:05:57 78

山東人叫二哥是什麼意思?--兼論山東、河北、天津等地的尊稱「二哥」舊俗,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山東人叫二哥是什麼意思?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山東人叫二哥是什麼意思

--兼論山東、河北、天津等地的尊稱「二哥」舊俗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孫劍藝

[摘 要] 山東陽穀一帶陌生男子間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社交稱謂,實濫觴於明代以來廣泛流傳的「武松文化」.它使得相貌魁偉、剛強俠義的武松二哥形象以及恰成反襯的武大郎形象深入人心,導致「大哥」成為避諱,「二哥」成為社交尊稱。這其實也是一種「英雄崇拜」的結果。但家庭內兄弟排行「大哥」「二哥」俱全,說明此前親屬稱謂已經定型。河北清河縣也有此語言現象,屬武松文化的正常延伸。但天津尊稱「二爺」「二哥」 卻與武松文化無關,其歷史淵源是「拴娃娃」民俗。而今此種語言習俗已呈衰微之勢。

常言道「入鄉問俗」.各地有各地的鄉風民俗,體現在語言上,就會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語言或曰民間語言。鍾敬文先生主編《民俗學概論》第十一章專論民間語言,謂「民間語言是一種民俗現象」,是「民眾習俗的一部分、民間文化的一種」,「民間語言不僅自身就是一種民俗,而且它還記載和傳承著其他民俗事象」. 並且該書將稱謂語作為常用型的民間語言對待。近幾年隨著旅遊文化的升溫,各地相繼出現了民俗文化熱,例如山東人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民俗語言現象就不斷被媒體和書籍炒作。其實這種民俗語言現象的的根源是在敝鄉陽穀縣,或者說是盛行於陽穀。那麼該稱謂是怎樣形成的?在山東又有怎樣的地域擴散?全國其他地方有無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社交民俗語言?其深層原因又是什麼?既為民俗語言,則只能向民俗文化層面尋求答案。

一、陽穀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習俗及其民俗文化內涵

陽穀有一種傳統民間習俗:出門在外,遇到年齡相當的陌生男子,要尊稱為「二哥」,而不許稱「大哥」.我小時侯在老家趕集,集上人來車往,熙熙攘攘,請求讓道的,問事問路的,人群中便不時傳來這種帶有尊敬、客氣和祈求語氣的「二哥」稱呼。推車兒的,挑擔兒的,要想請人給自己讓路,只須一句話:「借光啦二哥!」如果挑副油挑子,就更簡單了:「碰身油啦二哥!」--這時別人不讓也得讓,誰願碰身油呢?如果是問事或者問路,那得先喊聲「借光啦二哥」,然後再詢問,例如:「借光啦二哥,木料市兒往哪走?」一聲「二哥」,顯得客氣而親熱,別人聽著舒坦,自己的交際目的也就達到了。相反,如果稱人家「大哥」,交際目的達不到,恐怕還會遭來白眼。大家看,這不是一種很有趣的方俗語言現象嗎?但是,陽穀人在一個家庭之內,老大、老二……兄弟排行好幾個,親屬稱謂方面卻是「大哥」「二哥」「三哥」等俱全,仍是以「大哥」為尊,而不必避諱。可見出門在外稱人家「二哥」,已與家庭中的兄弟排行無關。該「二哥」既已走出家庭,進入社會,它就變成了社會稱謂。再進一步限定一下,它應該屬於「社交敬稱」之列,專用於陌生男子間交際時的禮貌敬稱。由於這種社會稱謂尚帶有親屬稱謂的影子,語言學上又稱其為「擬親屬稱謂」或「類親屬稱謂」.

陽穀這種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社交民俗語言現象雖相沿已久,但誰也不知起於何時;至於為什麼稱「二哥」不稱「大哥」,陽穀人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小時候對這種有悖常理的現象感到奇怪,遍詢老人:為什麼到外面非得叫人家「二哥」,而不能叫「大哥」呢?初時老人們不告訴,只神秘兮兮的說:「『大哥』是孬話。」 或者確切點說:「『大哥』是罵人的話」.問急了則說:「大哥是王八!」再問:「二哥呢?」答曰:「二哥是兔子。」這種解釋真是叫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說還好點,越說越糊塗。王八、兔子都是動物,王八固然遭人厭惡,但並沒有任何的民俗傳說能夠說明兔子的高尚和受人尊敬啊?所以,「大哥是王八」似乎還能與諱稱「大哥」貼點譜;但「二哥是兔子」的說法,與「二哥」之成為社會尊稱,顯然是風馬牛不相及了。

民俗語言必定有其得以形成的民俗語源,只是時間一久,其語源和真相被埋沒了而已。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除了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外,還要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以及人們的觀念認識等各方面的影響。因此陽穀人尊稱「二哥」諱稱「大哥」這種現象,不行於家庭內部而行於社會外界,一定是社會文化方面的外在原因所致。思來想去,能夠影響陽穀民風民俗的文化,最明顯的莫過於以景陽岡打虎英雄事跡聞名天下的好漢武松的故事了。武松故事自誕生以來,不斷被人們加工演義、敷展鋪張,通過小說、戲曲、曲藝等各種民間文學藝術形式而得以廣泛流傳。武松故事以及由其演義而來的諸種民間文學藝術形式,我們可以稱之為「武松文化」.而「二哥」尊稱的出現,就與武松文化有很大關係:

而最值得一提的則要推好漢武松武二哥了。相貌堂堂、勇猛英武、剛強俠義的武二哥的形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深深紮下了根。而大哥--武大郎,外號「三寸丁谷樹皮」者,那副猥瑣的形相,那種懦弱的性格,實在為人所不齒。所以人們漸漸以「二哥」為日常交往中的尊稱,而不再稱「大哥」,稱「大哥」那簡直等於是罵人。可見「二哥」之稱非出偶然。(劍藝、 福為:《陌生人交際的禮貌稱謂》,《語文建設》1996年第6期)

而這一見解,其實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人談到了。民初有位名士叫尤半狂,是著名的「鴛鴦蝴蝶派」作家,他在1926年《紅玫瑰》第6卷第26期上發表一篇隨筆,題為《俗語噱談》,開宗明義即說到:

前在皖北,有魯人某君,在省候補,人極戇直,友人則背呼之曰傻瓜。納妾甚豔,友朋每以為諧謔資料。我人見之,喜作笑臉,長揖而尊之曰大哥,某必艴然謂:「誰和你胡鬧?」旁觀者不解,輒謂:「某君太不講理,人家這樣客氣,你卻以為胡鬧。」不知「大哥」二字,適得魯人忌諱,在笑謔時稱之,不啻詈為「忘八」.蓋魯人有俚語,謂:「大哥是忘八,老二是好漢。」為中下等人所流傳,此語由來已久,或謂即由於「水滸」之武大武二。故魯人見人以戲謔態度,呼之為老大哥,必勃然雲。(見袁進主編:《閒者的盛宴》,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144頁)

該文以具體生動的事例證明尊稱「大哥」乃「魯人忌諱」,如同罵人曰「忘八」( 「忘八」為「王八」舊寫,過去同音),並且引出了「大哥是忘八,老二是好漢」一句山東俚語。同時又謂此種習俗「由來已久」,並推測「或即由於『水滸』之武大武二」.只是作者不知這位「某君」具體為山東何處,只得籠統謂之「魯人」,說不定正是陽穀、聊城一帶人呢?不管怎樣,有了這樣確鑿的書面文獻證據,我們可以下一個更加確切些的結論了:陽穀「二哥」系導源於「武松文化」!

二、陽穀「二哥」尊稱的形成年代及「武松文化」的歷史淵源

我們既已認定陽穀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習俗導源於「武松文化」,據此便可對它的形成年代加以推斷了。我認為這種現象出現的時間上限是--明朝中後期,而不會更早。因為「武松文化」又來源於「水滸文化」,所以「二哥」尊稱的形成必定是在水滸故事廣泛流傳之後。我們知道,水滸故事雖然發生在宋朝,但正史中只有極零星的一點記載,而主要是通過民間文藝形式加工創造而得以廣泛流傳的。宋元時期已經出現了有關水滸故事的話本和雜劇,明初施耐庵、羅貫忠對先前的水滸故事進行了集大成性質的加工擴充和再創作,完成了不朽的鴻篇巨製《水滸傳》,從而使得「水滸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水滸傳》中有關武松的故事共有十回,俗稱「武十回」,在書中可算重頭戲,成為武松文化的重要藍本。

明中葉,又有一位大戲劇家沈璟(1553年-1610年),把武松的故事專門演繹為一部傳奇,名叫《義俠記》。在原水滸故事中,武松本來已成為一位響噹噹的英雄好漢了,沈璟的《義俠記》更使武松「義俠」的稱號名播天下。因為中國人歷來崇尚「義」字,某類人物如果被冠以「義」字,那無疑是至高的褒獎。正如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為名》所說:「至行過人曰義,義士、義俠、義姑、義夫、義婦之類是也。」武松被塑造成為一位集「義」「俠」為一體的英雄好漢,自然成為日常生活中備受人們尊崇的偶像。還值得一提的是,明中葉又出現了另一部長篇小說《金瓶梅》,它是由《水滸傳》中「武松殺嫂」一段演化而來,無疑又擴大了武松故事的影響。

清代乾嘉以來,京劇大盛,漸獲國劇之名。京劇演義武松故事的劇目,僅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記載就有:《武松打虎》(一名《景陽岡》)、《武松殺嫂》(一名《挑簾裁衣》)、《獅子樓》、《武松打店》(一名《十字坡》)、《安平寨》、《快活林》、《鴛鴦樓》、《蜈蚣嶺》等多部。該書還提到,著名武生蓋叫天將全本武松故事合演,名為《武松》或《武十回》(源於《水滸》中武松故事共十回)。其他演繹《武十回》的戲曲曲藝形式種類繁多,不勝枚舉。而在山東不能不提到山東快書這種曲藝形式。山東快書確切淵源已不可考,有傳說謂早在明萬曆年間,山東臨清落魄武舉劉茂基趕集趕會,就敲著瓦片演唱武松故事。一般較為確切的說法,清道光十九年(1839)傅漢章在曲阜林門會演唱武松故事大獲成功,迄今已有一百七十餘年了。此種曲藝形式本無確定名稱,歷史上因多演唱武松故事而稱「武老二」,快書藝人則稱「唱武老二的」「唱大個子的」.總之,《武松傳》一直是山東快書的看家作品。

這一切表明,「武松文化」自明朝中後期以來就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從而使得剛強俠義的好漢武松,以及武大郎、潘金蓮、西門慶等,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文學人物形象。而反過來,「武松文化」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又必然會對民風民俗產生某種影響。正如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在評價通俗小說作用時所說的那樣:

古有儒釋道三教,自明以來又多一教曰小說。小說演義之書,未嘗自以為教也,而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喜聞之,以至兒童婦女不識字者亦皆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釋道猶勸人以善,小說專導人以惡……有覺世牖民之責者,亟宜焚而棄之勿使流播。(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

錢大昕把小說稱為「教」,且認為其教化作用及對世俗的影響比儒釋道三教「更廣」,雖然他更多是從壞的方面強調這種作用的。不過客觀來看,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化對世俗的影響和教化,主流方面還是積極的、正面的,人們對善惡美醜還是有較一致的取捨判斷標準的。文藝作品塑造的某些英雄人物,可能成為人們仰慕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樣,而有的人物形象則可能成為人們譏笑和鄙夷的對象。比如武松的形象,《水滸傳》描寫是「身長八尺,一貌堂堂,渾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氣」;而武大郎卻是「身不滿五尺,面貌醜陋,頭腦可笑」,「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三分像人,七分似鬼」,諢號「三寸丁谷樹皮」.性格方面,武松有「英雄」、「好漢」、「義俠」之美稱,有「景陽崗打虎」等壯舉,其剛強俠義自不必說;武大郎則生性懦弱無能,終致其妻潘金蓮與西門慶勾搭成奸,使其成為戴綠帽子的「王八」,並最終而死於非命。武松、武大郎弟兄的形象及相關故事,被藝人們搬來演去,自然會影響到民風民俗。文藝作品中的武二哥雖然原籍清河縣,本不是陽穀人,但武松成名在陽穀,景陽岡打虎、殺嫂、鬥殺西門慶這類重要事跡,又都是以陽穀縣為背景的,所以走遍全國各地,人們提起武松,往往首先與陽穀聯繫起來。就連領袖毛澤東1956年對《我們一個社要養豬兩萬頭》一文的批示都說「陽穀縣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基於此,所謂「武松文化」首先會對陽穀的民風民俗和民俗語言發生深刻影響,應該是很自然的事了。如此以來,陽穀人在社交稱謂方面,形成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語言習俗,不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嗎?這一點也可以從其他一些語言習俗中看出來,比如歇後語「武松打虎--一舉成名;武松鬥西門慶--扔出他去;武大郎的身子--不夠尺寸;武大郎賣涼粉--人軟貨也打顫;武大郎開店--比自己高的不要;潘金蓮給武松敬酒--別有用心;潘金蓮熬藥--暗中放毒」等等。這足以證明通俗文化對世俗和語言的影響和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說陽穀尊稱「二哥」習俗的形成,是在武松文化廣為流傳後,其下限是清朝中前期,其上限是明朝中晚期,而不會再早。那麼這裡有一個問題:武松文化影響到社會稱謂,為什麼沒有影響到親屬稱謂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就歷史發展而言,在所謂「武松文化」形成之前親屬稱謂已經定型了,家庭內部「大哥」「二哥」「三哥」等稱謂已經俱全。而這也可以作為斷定社交尊稱「二哥」的形成不會太早的證據之一。

三、陽穀社交尊稱「二哥」在山東的地域擴散

下面我們再辨析一下所謂「山東人尊稱『二哥』」的說法。首先,這應該是外省人聽到山東個別地方尊稱「二哥」,未加詳辯而以偏概全的籠統說法,因為山東「二哥」尊稱並沒有普及到那樣的程度。但既有這種籠統說法,也就有了在整個山東範圍內隨意追尋「二哥」源頭的做法。歷史上行二的名人諸如孔子、管仲、秦瓊等都曾被作為「二哥」來源的猜測對象,但卻又都是不符合實際的。假如跟孔子和管仲有關,他們都是春秋時人,那麼該稱謂應該很早,再說在他們各自的家鄉卻並沒有這樣的稱謂;秦瓊故事流行更晚,他是濟南人,濟南卻沒有這樣的稱謂。所以只有武松文化才能成為山東「二哥」稱謂的真正根源。

山東人「見面叫二哥」 之俗,著名民俗學家山曼先生亦曾有專門論述,茲節引如下:

在山東,見了素不相識的男子,和他打招呼,開口要稱「二哥」,而不

是象在別處那樣叫「大哥」.

這種習俗的來源,並不象有根有據的學術問題那樣,可以確切作答,所

有的,只是有趣的傳說。

說來也湊巧,有兩個家喻戶曉的山東人,在自家兄弟中都是老二。這兩

個人一文一武:文的是儒學創始人孔丘,武的是《水滸》小說中人物武松。

孔丘因為後來被尊為聖人,沒有人敢再直呼其名,世上只知有孔子,除了個別年代稱他為「孔老二」,大多時候總叫他「孔聖人」,而且,他的大哥是怎樣的人物,也沒有人知道,因此,山東人見人叫「二哥」和孔聖人的關係比較淡,只有文人們作這樣的附會。

武松雖是個虛構的人物,但他的言語行為處處合山東大眾的脾味,因此

在山東人的心目中,他比活人更有生氣,稱名道姓還不足以表示和他的親近,便象稱呼自家兄弟那樣,叫他「老二」,喊他「二哥」.因為和他相親相愛,

便離開《水滸》的本本,更編了許許多多說書的回目,敲兩片梨花板說起來,直令山東老鄉廢寢忘食,搞得說書也不叫「說書」,叫做「說武老二」.人們是那樣崇愛武松,卻並沒有認識到,武松的高大形象,在不少方面是靠他的兄長武大郎的反襯而成立的。在武松成為英雄而深入人心的同時,武大郎作為一個其貌不揚,言行缺少英雄氣概的男子,也被人牢牢地記在了心中。日久天長,這兄弟二人強烈對照的形象,在山東男子漢中就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標準,叫「大哥」,心中浮起的是武大郎的影子,叫「二哥」精神上升起的是好漢武松的豪氣。

既然這樣,見了山東的朋友就響亮地喊他一聲吧:

「二哥!」(山曼:《齊魯之邦的民俗與旅遊》,旅遊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頁)

這段文字通俗而精彩,考辨可謂精到:列舉了孔子和武松作為「二哥」尊稱的來源,同時認為孔子之說是文人附會,而最終定位於好漢武松身上。這無疑是卓見。但「隨俗當個山東人」,「在山東,見了素不相識的男子,和他打招呼,開口要稱『二哥』」,卻與前引《俗語噱談》籠統謂之「魯人」之稱謂一樣,定性過寬,難免使外省人將「二哥」尊稱籠統地當作了整個山東的民俗語言現象。

那麼是否山東省除陽穀外,別處就沒有這種「二哥」尊稱呢?也不是的。一種民俗文化事象形成後,就縱向而言,它具有歷史傳承性(當然也有變異性);就橫向而言,它又具有地域擴散性或曰流布性。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社交習俗,發源地固然應該首先斷定於陽穀,但它形成後不會凝滯不動,而是迅速向周邊地區發生地域擴散,所以魯西的聊城、莘縣、東阿等縣舊時均有此稱,至今老一輩人,尤其在較為偏僻的鄉村中,仍在使用。早些年聽說青州一帶曾有此稱,只是未審確否。除此之外,山東其他地方這種稱謂則罕見。

相比之下,山東有的地方,如魯西南的滕州、梁山、曲阜等處,不僅不以「二哥」為尊,反倒有意迴避它,因為它容易使人聯想到本地方言中男性生殖器的隱語--「老二」.因此, 「而在魯東南地區,見面須稱『三哥',俗以為』大哥王八二哥龜,就數三哥是好人『.」 (山曼:《齊魯之邦的民俗與旅遊》,旅遊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頁。)那為何會有尊稱「三哥」之現象呢?此處我們不妨試予揭秘:這裡的王八、龜都不是指水中動物,「大哥王八」指武大郎戴綠帽子已如前述,「二哥龜」就是指男性生殖器。《水滸傳》裡「王婆貪賄說風情」那段,王婆給西門慶說要把潘金蓮勾搭上手須具備五個條件,第二件就是「驢兒大的行貨」,西門慶回答說「第二,小時候我也曾養的好大龜」.《金瓶梅詞話》第二回把這段吸收下來,到六十九回又寫道:「今老爹不上三十一二年紀,正是當年漢子,大身材,一表人物,也曾吃藥養龜。」原來,「龜」指男陰,也是於古有徵的,山東方言「老二」又有指男陰的隱秘意義,於是就有了「二哥龜」之說。看來在魯東南等好多山東方言裡,「大哥」「二哥」都是避諱,算來算去「就數三哥是好人」,於是這些方言「三哥」成為社交尊稱。唯獨陽穀及周邊方言,「老二」雖同樣有指男陰這項意義,但最終沒能戰勝打虎英雄武二哥的力量,乃至使「二哥」成為社交尊稱。這恰從另一方面說明:籠統把「二哥」當作整個山東地區人們的社交尊稱,是不符合實際的。

四、河北清河、天津等地社交稱謂尊稱「二哥」習俗及其文化成因

那麼山東以外是否也有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民俗語言現象呢?管陋所見,河北清河、臨西一帶及京津一帶即有此俗,只是形成的緣由不一。對清河、臨西此俗之由來,南杉曾做過專門說明:

外地一般以「老大」為尊稱,而河北省的許多地方,如清河縣、臨西縣這一帶則不然。這一帶習慣以「老二」為尊稱。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在對男性的稱呼上,如二哥、二叔、二兄弟、二大爺等等。如果稱呼別人「大哥」、「大叔」等,不免會招人白眼,甚至惹人生氣。

這種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呢?說起來話長。原來,《水滸》中梁山好漢的故事,在這一帶流傳得既深又廣。清河是武松的誕生地,武松老家所在的村莊,全村皆姓武,據說是武松的故居。而與之一縣之隔的山東陽穀縣的景陽岡,則是他「打死山中虎,從此威名天下揚」的地方,至今遺蹟尚存。武松身材魁偉,武藝高強,見義勇為,勇猛無比。他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夜走蜈蚣嶺,智取二龍山等等,是婦孺皆知的。因為他排行老二,所以人們習慣稱他「英雄好漢武二郎」.而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則是一個世間少有的窩囊廢。他身材矮小,懦弱無能,膽小怕事,終日受氣。關於武大郎,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歇後語。久而久之,武大郎和武二郎的典型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紮下了根:一個是無所作為的人物,一個是英雄好漢。所以,一些爭勝好強的人都自比「老二」,即使一般低能的人也不願與「老大」為伍。與陌生人搭話,稱「二哥」、「二叔」一類,被認為是對人家的尊重,而稱對方為「大哥」,被叫的人則認為是受了汙辱。

現代,一些新稱謂時興起來。不過,這些地區,在年歲稍大的人們中間,特別是在鄉下,大都還是喜歡別人把自己喚作「二哥」、「二大爺」.(南杉:《尊稱「老二」》,《燕趙晚報》2008年6月18日)

文章列舉了以「老二」「二哥」為尊的習俗,也將起因推至武松、武大故事,說明同屬「武松文化」系列。清河縣既在文藝作品中作為武松的原籍,自然而然也會受到武松、武大傳說影響,與陽穀等地的習俗同屬「武松文化」系列。這也證明了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習俗與「武松文化」相關聯的正確性。

此外在天津一帶也有尊稱「二哥」的現象。《新浪網》2006年 5月18日發布一位無名網友文章,作者是外地人,來天津後發現了這一現象:

這天津老爺們兒忌諱管他叫「大哥」,你要是在天津問路這樣問:「大哥,和平路怎麼走?」沒人理你。這在其它地兒再普通不過了,見著男的叫大哥有什麼錯,難道叫小弟不成?非也,呵呵,非也呀。天津人這「大哥」的意思可有點慘,那是「王八」,哈,這回明白了吧,你說你在大街上管人叫「王八」,人能理你嘛,不揍你那是給外地人留面子。那你要問了,那怎麼叫呀,告訴你啊,叫「二哥」,儘管這人不一定行二,哪怕他就是個獨苗兒,那也是直接叫「二哥」,沒錯兒。不過啊,需要說明一下,這都是以前的事兒了。

至於天津舊俗為什麼諱稱「大哥」,該文作者給出的答案竟然也是「大哥」是王八!顯然這一解釋帶有道聽途說的性質,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對此,筆者曾專門發郵件向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天津市語言學會秘書長譚汝為先生求教,茲將譚教授之答覆郵件照錄如下:

京津地區舊時飯館旅店對前來食宿的男性顧客尊稱二爺,卻諱稱大爺。典型者為茶房、夥計、店小二之類在與前來的客人打招呼時,必稱「 二爺裡請」、「 二爺您用點兒什麼」之類。社會交往中,亦尊稱成年陌生男子為二哥,卻諱稱大哥。例如天津小販在兜售時,愛說:「 二哥吃菜瓜,酸甜的。」究其原因,誠如閣下所言,蓋因山東好漢武二郎為響噹噹的英雄,而其胞兄武大卻因妻子穢行而窩囊被害,成為遭人恥笑的人物所致。

天津舊時民俗,婦女婚後無子,則到娘娘宮請回一個泥娃娃,稱為「娃娃大哥」.出生頭胎男孩後,則排行為老二。老二、老三對娃娃大哥必恭必敬,尊之為兄長且輩輩相沿。數十年後,逢年過節,連老二老三的子女也對娃娃大爺叩拜行禮。我幼時曾看到鄰居家的娃娃大哥留兩撇小黑胡,衣著長袍馬褂,戴著紅頂瓜皮帽,端坐在玻璃罩子內的情狀。五六十年前,天津土著各家各戶的長子卻屈尊降為老二,而老大行第卻專屬泥偶,蓋因招來弟弟而功莫大焉。不知山東可有此民俗否。這是舊時天津衛社會稱謂中習於面稱老二的又一條原因。

譚汝為教授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語言學家,有民俗語言方面的專著《民俗文化語彙通論》問世,力倡語言學和民俗學研究的結合與貫通,重視「民俗語言與民俗文化的關係」.( 譚汝為:《民俗文化語彙通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頁)因此其解釋應該是信實可靠的。據此解釋,天津尊稱「二哥」而諱稱「大哥」,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武松文化影響,二是當地拴娃娃的民俗所致。不過我認為,這兩個原因,武松文化應是外因,拴娃娃民俗才應是真正的內因。與陽穀大為不同的是,天津不僅社會稱謂不稱「大哥」,其親屬稱謂也不稱「大哥」!因為其兄弟排行根本就沒有老大,長子出生就是老二,老大竟是那位泥娃娃!這種現象推廣到社會上,社交中也就尊稱一般男子為「二哥」;舊社會京津地區尊稱男子統謂「爺」,於是天津就尊稱陌生男子曰「二爺」. 這在全國來講都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民俗現象!所以武松文化對天津「二哥」尊稱即便有一點影響,也只能算是一種晚起外因,其拴娃娃民俗才是根源。

譚先生所說天津拴娃娃民俗造成的尊稱「二爺」現象,又在前輩相聲大師張壽臣先生那裡得到印證,老先生有一段單口相聲《娃娃哥哥》專講此事:

解放以前,天津跟別處不一樣,起先天津人見了面兒不稱呼同志,稱呼什麼?稱呼「二爺」!這「二爺」是迷信。不管行二不行二,姓什麼搭上什么姓,不搭上姓就叫「二爺」,這位準不反對,「爺爺爺爺……」您叫他一個「二爺」,他還您一連串兒的「爺」,打心裡愛聽這「二爺」倆字。那位說:「這不對,這不是迷信;叫』二爺『這是恭敬人,』敬人者人恆敬之『,你恭敬人,人就恭敬你呀!」不對,您不信,挪個地方就不成啦!離這兒二百四十裡--北京,不管誰,您要稱呼他「二爺」,他行二成,要不行二呢?不行二當時就翻臉:「啊,你怎麼瞧出我是行二?胡說八道的,我是大爺!」 這位不明白:「我稱呼你是好話,怎麼翻臉啊?」 這「二爺」呀到天津是恭敬人,到北京就不是好話。怎麼哪?報告您哪:在舊社會時候,這「二爺」是跟班兒的--底下人,伺候人的那個才叫「二爺」.到北京得稱呼「大爺」.

到天津二爺怎麼是好話哪?到天津「二爺」就是大爺。天津是從二爺、三爺往下數,沒有「大爺」.「大爺」哪??「大爺」是「娃娃哥哥」.「娃娃哥哥」就是泥人兒啦!就是「拴」的「娃娃」呀!那位說:「這是怎麼回事?拴娃娃哪兒都有哇,舊社會的迷信,哪兒都有拴娃娃的!」是啊,哪兒都有拴娃娃的,可哪兒也沒有咱們天津厲害,天津對於這個特別盛行,差不多家家都有「娃娃哥哥」.這是怎麼回事哪?這是娘娘宮老道給造的魔!(《張壽臣表演相聲精品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第47-48頁)

此外,老一輩學者塗宗濤先生亦曾對拴娃娃習俗對天津「二爺」尊稱習俗的影響作用做過相關說明,可與前引諸說相互補充和印證。但作者寫此文的意圖卻在於重新認識這種現象的歷史成因和文化意蘊。他是讀了著名語言學家裘錫圭教授的《殺首子解》後萌生了新想法的。裘先生文章引用《墨子》《列子》等古籍記載,證明我國上古曾有過「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的習俗。於是塗先生便以此為契機,將天津這種民俗現象直接與上古「殺首子」習俗聯繫起來:

通過以上介紹,才明白老天津「拴娃娃」和「洗娃娃」的習俗,仍保留了上古「殺首子」的文化意蘊。因頭生子是要殺了獻給神的,「娃娃哥」為神所賜,以之代替頭生子,和以俑代替人殉葬一樣。老天津人之所以要「洗娃娃」,使「娃娃哥」伴隨其一生,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頭生子,行二,不能殺以獻給神,這樣一來,當然就「宜弟」了,而「拴娃娃」和「洗娃娃」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宜弟」.「禮失而求諸野」,解放前四川東部農村的「嘗新」祭禮和老天津「拴娃娃」與「洗娃娃」的習俗,仍保留了人類上古習俗的痕跡,可作《殺》的補充。(塗宗濤:《老天津話「二爺」的文化意蘊》,《今晚報》2006年6月20日)

筆者認為,這種解釋如同將山東「二哥」往管子、孔子身上推一樣,未免追溯時限過早;新固然新,表面上也似乎有理,但未免證據不足。上古或遠古殺首子而食,聽起來未免殘忍和恐怖,但確曾存在。此於古籍有徵,不少學者及論著談及此事,另外還有文字方面的痕跡。如「孟」字,《說文》釋曰「長」,古指長子,與「伯」同義。其商代金文形體象以器皿盛小孩狀,現代學者認為,其字從「子」從「皿」會意,應是將長子放在器皿中烹食的取象。另外,殺首子習俗也是人類發展史上普遍有過的現象,《聖經·出埃及記》就有記載。殺首子之俗的出現,獻神嘗新固是一說;就社會發展而言,它又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期,男子出於財產繼承權等方面考慮,為純正自己的血統而採取的一種措施。但是將天津拴娃娃和兄弟排行無老大的習俗與上古殺首子聯繫起來,就未免牽強了。天津地區產生於隋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史籍記載的最早名稱「直沽」,是金朝設立的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明朝時才賜名天津,意思是「天子車駕渡河的地方」.後又設立軍事組織「衛」,派三衛士兵屯田,故稱「天津衛」.因此將天津這種民俗現象推為上古習俗,缺乏說服力。

天后宮的歷史和拴娃娃習俗的歷史本身也可證明天津「二哥」尊稱不會過早。天后宮俗稱娘娘宮,敕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原名天妃宮,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再說拴娃娃之俗,全國各地的方志史料都有相關記載,有時間可考者,基本不早於明朝。拴娃娃所求告的女神叫「送子娘娘」,但各地信奉的送子娘娘非一,有專職的,也有兼職的。送子觀音、金花娘娘、女媧娘娘、泰山娘娘等都被奉為送子娘娘;連天神王母娘娘也被賦予送子之「兼職」.天津沒有專門的送子娘娘,但祈神求子卻是普遍的民俗和人們的共同心理,於是天津人在觀念上就把護海神和送子神混淆了,或者說讓海神天后娘娘兼任了送子娘娘的職能,於是天后宮(娘娘宮)也成為拴娃娃的所在。所以天津之拴娃娃,連同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習俗,決不會早於明朝,更不會是上古「殺首子」習俗之遺留。

五、關於一條北京尊稱「二哥」諱稱「大哥」語料的辯駁

如上所述,張壽臣老先生的相聲《娃娃哥哥》提到,舊北京的「二爺」是對下人、僕役的稱呼。這與歷史事實是相合的。《清稗類鈔·稱謂類·爺》記述:北京及北方地區,儕輩相呼皆曰「爺」,如果加上姓氏就稱呼「趙爺、錢爺」等,加上排行可稱「大爺、二爺、三爺、六爺、七爺」等等。 所以在北京,除非知道對方行二,否則是不能稱「二爺」的。既不能稱「二爺」,自然也就不能稱「二哥」.但同樣是《清稗類鈔》,其《詼諧類·張冠李戴》卻有一條語料記載了北京人稱「二哥」的一則故事:

京師內外城之街道,有官廳,為汛弁辦公之地,受轄於步軍統領,俗所稱為廳兒上或堆兒上者是也。有兵役,司灑掃,廳前必懸數帽,夏羽纓,冬緯纓。蓋兵役時或他出,居守者輒僅一二人,遇步軍統領及左右翼總兵並各上級官至,必站班,而倉卒間不能得多人也,則強執途人使立於帽下。所懸之帽本甚低,人行近之,適覆其首,乍觀之,不辨其人之是否冒充也。陽湖楊赤玉主政瑜統,在京時,一日,乘車出,至鬧市,居守之人語其御者曰:「二哥(都人儕輩相呼必曰二哥,以大哥有所諱也),借光。」於是即頂帽而立,俟顯者過,始駕車行。赤玉曰:「此真張冠李戴矣。」

這段文字講京城外城官廳兵役遇上司顯宦前來時須站班肅立,倉促間往往兵役不夠,便預於廳前懸垂數帽,臨時強拉路人立於帽下冒充,帽子遮住頭面,難辨真假。資料年代及這位官員楊赤玉是何許人難以確知。查有關資料,張元濟1903年曾聘請高夢旦、蔣維喬、莊俞、楊赤玉等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國文部,這說明楊赤玉是清末民初時人。又《清稗類鈔·譏諷類·女知勢利》說「陽湖楊赤玉主政瑜統」,楊赤玉籍貫應系江蘇人。此次楊赤玉在京乘車外出,其御者(車夫)就被拉了官差,居守之人客氣地對御者說了句「二哥借光」,便把他拉到帽子底下了。在此特定語境中,「二哥」顯系陌生人之間的交際敬稱。括號中的文字本是以小字排的原注,恐人不明白此處「二哥」含義,特加說明。「都人」就是京都之人,「儕輩」就是年齒相當之平輩。照此說來,北京舊俗也跟山東一樣以「二哥」為尊了!並且還交代了原因「以大哥有所諱也」.諱什麼?卻隻字未提。這條信息不啻驚世駭俗之言,與通常所認為的北京人以「大」為尊、以「二」為卑(「二爺」是對僕役的稱呼)大相逕庭了!我們認為二說必有一誤,此處北京稱「二哥」屬孤證,其解說大有問題。就文本分析,官廳差役對突然而至的駕車人稱了「二哥」,二人互不相識而與排行無關,這是事實。但由此得出「都人儕輩相呼必曰二哥」的結論卻未免武斷。我們推測:這位官廳差役如果正好是山東陽穀、河北清河或天津一帶人呢?那就是把外地方言帶進了京都。這如果無法明辨的話,另一個明擺著的事實:這位被稱「二哥」的「御者」,不過是一名車把式而已,那麼此「二哥」可視為對下人、僕役的稱謂,與稱店小二「二哥」同理了。總之不能由此得出「北京尊稱二哥」的結論,更找不到北京人避諱「大哥」的證據。

六、結語

綜上所述,山東陽穀等地尊稱「二哥」語言習俗的歷史成因是一種「武松文化」,「大哥」避諱的是武大郎。「二哥」尊稱濫觴於陽穀,並在其周邊地區擴散,但並沒有擴散至山東全境。河北清河縣等地亦有此俗,則是「武松文化」的正常延伸。天津尊稱「二爺」「二哥」的歷史成因是「拴娃娃」民俗文化,「大爺」「大哥」避諱的是那位泥娃娃。而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陽穀還是天津的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民俗現象,都在日漸衰微,社交稱謂習俗已開始向以「大哥」為尊的主流文化看齊。老派的人雖仍維持舊稱,但新派的年輕人已較少使用或不知道了。這裡面有開放交流、主流文化影響和計劃生育等多種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社會生活、語文生活的一體化和現代化趨勢的必然結果。因而這種習俗,今天看來漸已成為「舊俗」,再過多少年,恐怕更是趨於湮滅了。而本文的寫作,對這類特殊民俗和語言現象,正帶有某種發掘整理或搶救性意義;同時從文化和學術的角度進行考索,力爭將其真相予以澄清,給後人和學界一個相對滿意的答案,期免「撲朔迷離、一團亂麻」之嘆。治學有大題小做、小題大做二途,本文自屬後者,故不避繁瑣考據之嫌。初稿早成,多年思考,反覆考訂,不敢自是,公諸同好,敬祈方家是正。

(本文初稿是因2006年陽穀縣城遷址千年所草急就章,時任百靈網總編的布茂發君頗賞之而掛於該網,引起反響且被轉引。而我則不滿意,然忙於他務未惶細訂。2010年「近現代社會變遷與中國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倉促增修以助陣勢,然過後又一擱至今。今下決心詳加訂補,稿成又蒙鄉友山大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方輝教授是正並鼓勵。是為記。 )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