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八大樣板戲是哪八個(大乎史話革命樣板戲)
2023-10-14 12:59:55 3
長期以來,中國戲曲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國粹,《人民日報》就曾評價說:戲曲是中國人最後的審美家園。而京劇是國粹的藝術經典
正因為於此,從階級和革命的觀點出發看待問題,在這個舞臺上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認識論、歷史觀的分歧與鬥爭。
源於此,更鑑於在人民當家做主時代的舞臺上,到處充斥著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現象,所以,從1963年開始,毛澤東同志就這個問題不斷提出了批評,在1963年9月的一次談話中,要求文化部門和戲曲、電影要「推陳出新,不能推陳出陳」,「舊形式要出新內容」,同時批評了「舞臺上儘是帝王將相、家丁、丫鬟」的現象。
1963年11月嚴厲批評了文化主管部門,說到:文化方面,特別是戲劇,大量是封建落後的東西,社會主義的東西很少。在舞臺上無非是帝王將相。文化部是管文化的,應當注意這方面的問題,為之檢查,認真改正。如不改變,就要改名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國死人部」。
在「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不能出現在舞臺上的政治要求下,反映革命和火熱生產生活的新編京劇應運而生。
各地京劇院團陸續排演出了新京劇,即後來所說的現代革命京劇,如,開始叫《革命自有後來人》的《紅燈記》,曾一度叫《智取飛谷山》的智取威虎山》,從滬劇《蘆蕩火種》改編而來的《沙家浜》,淮劇《海港的早晨》改編而成的《海港》,以《志願軍戰歌》為主調的《奇襲白虎團》和《杜鵑山》《龍江頌》《磐石灣》《箭杆河邊》《平原作戰》《節振國》等京劇劇目。
還有蜚聲海外,後來成為樣板戲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等。
隨著思潮的發展和革命的深入,為引領和規範文藝創作,出現了「樣板戲」的說法,最先提出「樣板戲」概念的是兩個媒體,它們是上海的《解放日報》和北京的《人民日報》。
1965年3月16日,《解放日報》刊登了一篇讚揚《京劇《紅燈記》的署名文章,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樣板」和「樣板戲」的說法。
為繁榮文化事業,活躍首都文藝市場,1965年5月6月間,根據有關領導指示,文化主管部門組織了《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等五個京劇劇目,《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二個芭蕾舞劇和交響音樂《沙家浜》等來京參加會演。
此後,這八個劇目不斷在首都舞臺出現,各地院團也群起排練了這些劇目,一時間八個劇目充斥了舞臺和整個演出市場,此類現象引起了輿論的注意。
《人民日報》於1966年10月24日,刊登的兩位上海工人讚揚《智取威虎山》的文章,重複了《解放日報》「樣板戲」的說法。
基於《解放日報》《人民日報》的示範,至1966年底,全國各地報刊陸續出現了將上述八個劇目稱為「樣板戲」、「革命樣板戲」和「革命現代樣板作品」的說法。
一錘定音,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發布了《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的社論,社論把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這八個劇目冠以了「革命樣板戲"的名號。
自此「革命樣板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了權威的說法,也逐步叫開了。
特別說明的是,綜合有關資料顯示,「革命樣板戲」之概念,雖然系媒體提出,行政機關沒有正式發文確認,但此叫法是得到了最高決策者認可的,雖然不是整體確認,而是在不同場合上親口說出來的,但畢竟是承認的。
後來有人撰文說有十六個劇目都是樣板戲,這種說法是沒有依據的,不足為憑。
脫離時代,用極端立場看問題,往往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八個樣板戲」的問題也是這樣。
在藝術和資源相對貧瘠的年代,在廣大的農村和廠礦,置辦一套行頭演傳統戲,幾乎不可能,但穿著自己勞動或上班的衣服,演自己平時的生活,就容易多了,這是時代原因。
傳統戲曲雖然很美,但對識字率不高的普通大眾而言,咿咿呀呀的唱腔,詰屈聱牙的唱詞,他們接受度有限,而新編戲曲就不同了,雖然也需要一副好嗓子才能唱,但起碼唱詞親民,能聽懂。
在百廢待興的經濟環境和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面前,處於減少雜音或阻力的一切動機和努力,應是客觀的。
既是秘密,也算是用心,哪些革命京劇大多是從已經唱火了的地方劇種改編而來的,這樣做不僅省勁,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熟悉劇情,接受度高啊,看似一個小細節,也體現了他們的良苦用心。
更何況,它們還有著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1.民族性數第一。八個樣板戲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中華文化滋養出來的藝術之花。魯迅曾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藝術特點突出 舞美設計中既有中國傳統,又有革命色彩,還有西方元素,尤其是舞蹈,這些東西在《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中體現得很充分。唱腔也大膽,敢於創新,如《智取威虎山》楊子榮唱腔是老生,但身段卻是小生,舞步還是芭蕾舞的,嫁接出來的新形象既符合劇情,又唯美。音樂更奔放,既有絲竹樂器,又有西洋樂器。戲裝穿的就是工裝和生活裝,合身又乾淨,非常舒服。
其它如語言,道化服等也有巨大改變,不再贅述。
國畫大師吳冠中曾經說:藝術到了高峰時是相通的。大師的話語啟示我們,不管你認為「樣板戲」是傳統京劇的改革還是新創劇種,新編京劇和傳統京劇在藝術性上是一致的。
經典未曾忘卻,也不該忘卻。今天我們回顧新編京劇,重溫經典,目的在於享受或體味它曾經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或衝擊,更為激起大家愛黨、愛國的集體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