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龍神的傳說故事(洮州十八位龍神的由來)

2023-10-13 21:32:21 2

洮州十八位龍神的由來

每年端午節這天,洮州城周圍百十裡群眾皆盛裝麗服,扶老攜幼,紛紛趕赴洮州古城(臨潭縣新城鎮),臉上的笑容自然的透著祥和幸福!除了求神拜佛,一睹十八位龍神風採,進香上供、許下美好的願望,更主要的放鬆心情,享受生活。如今生活富裕了,很多人都有私家車了,城外四五裡,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城裡頭自不必說,大街小巷、庵觀寺廟、廣場山坡,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柳蔭下,田地頭,情侶雲集,麗影重重。大姑娘、小媳婦牽手徜徉於人流中,嘻嘻哈哈、指指點點,時髦的楞頭後生如蜂蝶入花叢,四顧不暇!這是神會,更是百姓的盛會。

十八位龍神,乃大明朝開國的一十八位元勳。是活生生的英雄豪傑和軍民愛戴的皇后、后妃、長公主以及自己的祖先等人。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底,在蒙元殘餘貴族支持下,洮州吐蕃十八族番首三副使舒朵兒、癭嗉子烏都兒及阿卜商等叛,佔據納鄰(元朝設置的一條通往西北邊境的驛道,其中心在今天內蒙古額濟納河下遊的黑水城遺址,在甘肅境內的納鄰驛道有驛站24個)七站之地(七個驛站的轄地)。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正月大明朝十萬大軍在徵西副將軍平西侯沐英(安徽鳳陽人,朱元璋養子)、大都督金朝興率領下開赴洮州,與當時蒙元貴族控制下的洮州十八族交戰。曹國公李文忠親臨岷州梅川(今天岷縣梅川鎮),坐鎮指揮。戰事很快平息,朱元璋下旨「洮州西番門戶,築城戍守,扼其咽喉」。 李文忠(朱元璋外甥)、沐英等在洮州原西晉洪和城(建於西晉公元481年)的基礎上,督造修建了洮州衛城(即今天的臨潭新城),設立了洮州衛,隸屬陝西都司,留下了5700人的部隊屯田戍守,洮州衛後改為洮州軍民衛指揮使司,成為連接大明朝交通雪域的橋頭堡,輸茶納馬,迎請雪域高僧大德,國師法王,護送侯顯(臨潭侯家寺人)等使者深入烏斯藏(明代對西藏的稱謂),宣諭朝庭政策,發精壯士兵隨永樂皇帝(朱棣)北徵韃靼,瓦刺(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兩部)等,為大明王朝做岀了重大的歷史貢獻。

臨潭新城鎮洮州衛城南門

臨潭新城鎮洮州衛城南門城門洞

洪武十四年以後,大明朝從江淮一帶遷來了大部分將士的眷屬,又從南京、淮遠,定遠,鳳陽,巢湖等地遷移了大量的人口(包括現在臨潭回族的祖先)。這些留守的軍士和他們的家眷及移民構成了洮州現在居民的基礎。

洮州百姓魂牽夢縈的應天府珠絲巷的傳說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留守軍民後勤補給非常困難,沐英、李文忠上書朝廷「官軍守境州,餉艱民勞」,欲班師回朝。朱元璋以戰略家的眼光阻止,二次降敕諭說:「 洮州西控番戎,東蔽湟隴,漢唐以來,北邊要地。今番寇既斥,棄之,數年後番人復將為患。慮小費而忘大虞,豈良策哉!所獲牛羊,分給將土,亦足充兩年軍食。其如敕行之」。沐、李、金等將領遂依軍事編制,和平時期三分士兵守城,七分士兵拓荒種田,戰時全部參戰。屯田戍邊的政策為朝廷的後勤補給減輕了很多負擔。居民分旗擇地而居,現在臨潭縣多數地方仍沿用「旗」的叫法(比如陳旗,王旗等)。

洮州地處高原,氣候寒涼,物產不豐,且雨雪冰雹、旱澇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繁,時常使先民們一年的辛苦勞作化為烏有。雖然軍民充分利用江南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生產工具,最大限度地提高糧食產量,但仍然滿足不了十萬軍民的基本需求。朝庭常從漢中一帶調糧接濟。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命令在江寧府(今南京)東北雞籠山興建功臣廟,供奉徐達、常遇春等21位開國將領。死者肖像祀之,生者虛位以待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全國統一後,又封這些將領為神,命全國立廟祭祀。

在這樣的背景下,四路八鄉的軍民立神牌,尊神位,年年祭祀,以求保佑風調雨順,嘉禾茁壯、人丁平安、六畜興旺。慢慢形成了習俗,傳承至今。洮岷百姓俗稱這些龍神為「佛爺」,可能是受藏傳佛教習俗的影響吧,神佛不分,一律稱為「佛爺」。以下我也就稱這些龍神為「佛爺」。

端午節第一天早上,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日,分散在四路八鄉的百姓就將各自的佛爺雕像抬著,打起儀仗鑼鼓,一路熱熱鬧鬧的進城,路遠的地區用小貨車運載而來,沿途百姓皆焚香灑掃,披紅掛彩、敬獻哈達,跪拜迎接。每個佛爺都有各自的接迎會,接迎會一般是在新城城內的小村莊或某片居民區,六百多年來基本沒有變動。比如,供奉於「晏家堡」村的康茂才佛爺,負責接待的是高橋村。佛爺到達接待點後,由接待會德高望重的幾位老人跪迎,佛爺的後裔或者生前親信的後人恭敬地把佛爺的雕像從轎內抱起來,安放在提前搭建好供奉臺上。然後舉行隆重的「獻羊」儀式。將提前準備好的羊羔牽到佛爺面前,用水淋羊羔,羊羔抖動身體了就表示佛爺領受了這份貢牲。然後精心宰殺,不用剝皮,煮熟後焚香,點燈,煨沙,敬獻羊羔肉在佛爺面前,群眾瞻仰膜拜佛爺,祈禱風調雨順,百姓安康。大約一刻鐘以後,在場的群眾就可以分食羊羔肉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還在當天下午舉行「跑佛爺」,各路佛爺從接待點出發集中在新城東門月城內,由青苗會總會長(解放前由縣長)主持舉行「降香」儀式,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然後各路供奉佛爺的本村年輕小夥抬起神轎競跑,以最先跑到終點——隍廟

十八位佛爺齊聚洮州衛城東門月城準備踩街

大殿(1994年以後大殿設為蘇維埃遺址博物館,佛爺入東廂忠烈祠供奉)入座為勝。誰家贏得了第一名就預示著他們那片地區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群眾康泰。改革開放後,為了安全,摒棄了這個儀式流程。改為各路佛爺從接待點自行前往隍廟大殿集中。座次排位按照傳統的排位進行。位居中間的是「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他的雕像平時供奉在城背後村的廟宇,群眾稱為「敕封駝龍寶山都大龍王」;據說這也是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皇帝親自敕封的神號。徐達右側是常遇春,平日供奉在冶力關池溝廟,謂之「敕封總都三邊常山蓋國都大龍王」;供奉於洮州南路青石山的胡大海,則被稱為南路佛爺,如此等等。

第二日,舉行聲勢浩大的「踩街」儀式。各路龍神張起自己的全副鑾駕、儀仗,包括四面(有些只有兩面)開道鑼,四至八對三角形火焰牙邊青黃龍彩旗,一對兩米來長大銅號,一對鎖吶,轎前為各廟會會首、提領等老年人執香,轎後為「萬民傘蓋」和

佛爺回到隍廟入東廂忠烈祠供奉

有神銜的大毒旗、銜、幡、纛(dao)按座次或商量好順序先後下廟到前後兩街緩慢遊行。路線是從隍廟出發,沿后街遊行到東門,再折返到鏵尖子,沿前街到隍廟。遊行過程中,整個街道上,各族群眾以及商戶跪地焚香表,鳴鞭炮,獻供品,以求平安喜樂,財源廣進。婦女們抱著孩子趴在轎子下「過關」讓神轎從身體上越過,祈求一生無病無災快快樂樂長大成人。「踩街」結束後進城隍廟龍神祠,以前進正北大殿,按照銜位依次落座,接受青苗會祭祀和百姓供奉。

第三天叫「上山」。於拂曉的時候,各路龍神由輿夫抬到城西北大石山(即朵山)禳雹祛災,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中午陸續下山,到西門外岔路口「扭佛爺」,由輿夫抬著神轎或前進、或後退、或走S型線路,不一而足。以示佛爺高興,與民同樂。下午返回隍廟,黃昏時下廟,由原路返回各自供奉地。整個過程也是當年平叛的過程,第一天

佛爺踩街中

「跑佛爺」,各路將士奮勇向前奪取了叛軍佔領的城池;第二天「踩街」,將領們進城後巡邏、維持秩序、安撫百姓;第三天「上山」、「扭佛爺」,發現敵情,出城追擊敵人,得勝後與士兵百姓慶祝勝利。

在這幾天城隍廟前戲臺唱三天秦腔大戲,以娛神明。

以下是各路龍神的神銜、爵位及供奉地和生平簡略介紹。

第一位:敕封陀龍寶山都大龍王中山武寧王徐達 新城 城背後村

徐達公元1332-1385),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年元末參加朱元璋起義軍;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大敗陳友諒;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洪武元年(1368),攻入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王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洪武十八年(1385),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今南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

徐達有四子四女:

長子徐輝祖,襲魏國公,靖難之變後,因反對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錮家中。永樂五年(1407)逝世,年四十餘。

次子徐膺緒,世襲指揮使。永樂十四年(1416)逝世,年四十五。

三子徐添福,早夭。

四子徐增壽,靖難之變,時暗助朱棣,為建文帝所殺,後代世襲定國公。

長女徐皇后,本名正史無記載,或者說徐儀華、徐妙雲。明成祖朱棣皇后。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冊為燕王妃。永樂五年(1407)逝世。

次女,本名正史無記載,或說徐妙清,代王朱桂妃子。

三女徐妙錦,正史無記載其事跡,僅見於明代陳璉所著《琴軒集》中的墓誌,墓誌作者不詳。據墓誌記載,妙錦出身天姿聰穎,善詩畫,且心地仁厚慈悲,因此深受成祖朱棣暗慕,妙錦婉拒,並出家為尼。

四女,正史無記載,安王朱楹妃子。

第二位:敕封總督三邊常山蓋國都大龍王開平忠武王常遇春 冶力關 池溝村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每戰身先士卒,勇武彪悍,無人能敵。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明太祖用宋太宗與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常遇春有三子三女:三個兒子和長女有記載。

長子常茂,洪武三年(1370)受封鄭國公。洪武二十年(1387)削爵。洪武二十四年(1391)去世。

次子常升,洪武二十一年(1388)襲封開國公。卒年不詳。

三子常森。(只有姓名記載)

長女,洪武四年(1371)四月冊封為皇太子妃(其時太子是朱元璋長子朱標)。洪武十一年(1378)十一月去世,諡號"敬懿"。建文帝時追尊為孝康皇后。明成祖奪位後復稱敬懿皇太子妃。南明時復稱其孝康皇后,《明史》亦稱孝康皇后。

第三位:敕封威鎮三邊朵中石山鎮州都大龍王岐陽武靖王李文忠 新城 大石山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江蘇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的著名將領、謀臣。

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後在滁州與朱元璋團聚。朱元璋非常喜愛他,將他收為養子,跟隨姓朱。

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有勇有謀,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徵。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後來複姓李。

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徵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明太祖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兼主管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功臣廟位次第三。賜葬鐘山。

李文忠有三子:長子李景隆,洪武十九年(1386)承襲曹國公爵位。永樂元年(1403)加封太子太師。永樂二年(1404),李景隆被明成祖褫奪其爵位,與弟李增枝、妻兒等數十名家人一起被軟禁家中,家產遭收,李景隆絕食十天沒死,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去世。次子李增枝,最初授勳衛,後來提升為前軍左都督。幼子李芳英。

第四位:敕封洮河威顯黑池都大龍王越國武莊公胡大海 新堡 青石山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元朝末年,從朱元璋起事。渡江後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打敗楊完者,苗將蔣英、劉震、李福等歸降(後來收蔣英為部將)。任江南行省參知政事。鎮守浙江金華。胡大海雖為文盲,但是能折節下士,曾薦劉基、宋濂、葉琛、章溢於朱元璋。胡大海軍紀嚴明,不妄殺人,不掠婦女。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命樞密院判事耿再成、參軍胡大海率兵取處州(今浙江麗水市)。

至正二十二年(1362)二月七日,部將蔣英邀請胡大海前往八詠樓,視察士卒演習,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馬時,有苗將鍾矮子跪於馬前稱"蔣英欲殺我!"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蔣英以鐵錘打死,次子胡關住同時被殺,耿再成亦死。朱元璋取杭州之後,殺蔣英,血祭胡大海,並作文以祭。

明朝建立後,特贈光祿大夫,追封越國公,諡武莊。

胡大海有兩個兒子和兩個義子:

長子:胡三舍,因違反法令被朱元璋處死;

  次子:胡關住,與胡大海一同被叛將所殺;

義子:胡德濟,字世美,隨胡大海投軍起義,轉戰南北,官至浙江行省左丞,鎮杭州及陝西。胡強,武藝高強,號稱野人熊。

第五位:敕封普天同知顯應都大龍王營國威襄公郭英 扁都 楊家溝

郭英(1335-1403),濠州人,祖籍山東巨野,後遷到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他與兄長郭興從朱元璋起兵,負責宿衛。朱元璋稱郭英為"郭四"。先後跟隨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攻打陳友諒、張士誠,平定中原、雲南等地,身經百戰。洪武十七年(1384)封武定侯。身歷大小百餘戰,傷痕遍體,未嘗以疾辭。又因寧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備受朱元璋恩寵,於永樂元年(1403)去世,追贈營國公,賜諡"威襄"。

《三世家典》記載郭英一生大小五百餘戰,總計擒斬獲俘人馬一十七萬餘,身受七十餘傷。足見其生前是多麼的勇猛!

郭英有子十二人,女九人。這裡就簡單介紹幾個有成就的。

長子郭鎮,尚永嘉公主(朱元璋女兒),授駙馬都尉。

次子郭銘,任遼王府典寶,追贈武定侯。

三女,冊封為遼王朱植正妃。

五女,冊封為郢王朱棟正妃。

第六位:敕封東郊康佑青龍寶山都大龍王蘄國武康公康茂才 新城 晏家堡村

康茂才(1313-1370824),字壽卿,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康茂才早年聚兵保鄉裡,被元朝封為淮西宣慰使、都元帥,後率部投朱元璋,授秦淮翼水軍元帥,鎮守龍灣,又任都水營田使,率軍屯田。後隨徐達平陳友諒、張士誠,累功至大都督府同知兼太子右率府使。他在明朝建立後,隨徐達北伐,留守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

洪武三年(1370),康茂才隨軍奪取興元(今陝西漢中),回師途中病逝,追封蘄國公,諡號"武義"。

康茂才有三子:

嫡長子康鐸,因父功被封為蘄春侯,獲賜鐵券,有戰功,後隨傅友德平雲南,病死於軍中,追封蘄國公,諡號"忠愍"。

庶長子康鑑,因父功被封為明威將軍、廣西護衛指揮僉事。

三子康鎮。

第七位:敕封祥眼赤察溫卜都大龍王蔡國忠毅公張德勝 陳旗 梨園村

張德勝(1331-1360),字仁輔,合肥人,朱元璋麾下早期部將。

出身巢湖水軍。至正十五年(1355)五月,隨廖永安等人投奔朱元璋,此後主要參與了對陳友諒的戰爭。至正十九年(1359)三月,大敗趙普勝,三戰三捷,立下平生最大戰績。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於龍灣(今南京城郊)之戰中總領水軍,追擊敗軍至採石(今南京采石磯)力竭陣亡。

至正二十三年(1363)十月,追贈張德勝為光祿大夫、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蔡國公。 洪武三年(1370),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洪武六年(1373),追諡為忠毅。

張德勝有一兒子,一義子。

兒子張宣,洪武三年襲職, 曾任中軍都督府僉事,坐累降祔策衛指揮同知。義子張同,原名汪興祖,張德勝戰死時,張宣年幼,乃由張同襲職。

第八位:敕封祥淵赤察都大龍王梁國武桓公趙德勝 陳旗 石旗崖

趙德勝(1325-1363),人稱黑趙歲,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功臣,爵封梁國公,諡武桓。

初為元朝義兵將領。至正十三年(1354),投奔朱元璋,屢立戰功。至正十五年(1356),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官升中翼左副元帥。至正二十年(1360),參與龍灣之戰,升任後翼統軍元帥。至正二十二年(1362),任江南行樞密院事,鎮守南昌,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保衛南昌的戰鬥中,率軍守衛城門時為弓弩所射殺,時年三十九歲。同年十月,朱元璋追封其為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梁國公。

兒子趙獻,世襲指揮同知。

第九位:敕封鎮守西海感應五國都大龍王都督同知武敏安世魁 臨潭 城關鎮

安世魁(?-1395年),陝西衛後所(今武功縣)人,武舉出身,文武兼備,曾轉戰南北,身經百戰,因功特授成都府(今四川成都)都指揮使。洪武十二年,洮洲衛軍民指揮使司由洮州舊城搬遷至新城,沐英將安世魁從成都調到洮州鎮守舊城,其上任後清廉公正,勵精圖治,一邊開荒屯墾,一面奉行對民族地區「因俗而治」的政策,出現了洮洲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安定局面,使洮州成為著名的邊地通商口岸,形成古洮州著名茶馬互市。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青海蒙古族酋火落赤犯邊,威脅洮西安定,明太祖派其子秦王朱樉和陝西都督進行徵討,安世魁奉旨率軍做前鋒,徵至西寧,大敗敵軍。駐軍西海(今青海海南),安撫甘青交界處被裹挾的喬科喀松、昂巴昂哇、左格尼瑪、果落索撒、循化南番等五大部落聯盟(當時稱為五國),和五大酋長進行交友、互訪,推誠布公的曉以大義,並和酋長們歃血為盟,使「西陲之患,眾益寡」(團結一切可團結的朋友,孤立敵人)。可惜在班師途中遭遇流寇埋伏襲擊身亡。朱樉將其事跡上報朝廷。朱元璋敕封為其為分管石門洮河以西、統轄西海、總攝洮境之「鎮守西海感應五國都大龍王」,「職掌風雲雷雨御災捍患事,建廟享祀」。

第十位:敕封九天化身白馬太山元君太祖洪武帝皇后馬秀英 長川 馮旗村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1332一1382918),名諱不詳(民間傳說為秀英),歸德府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結髮妻子。

至正十二年(1352),在郭子興的主持下,馬氏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婚後與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裡,馬氏和他患難與共。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封皇后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穿縫補舊衣。嬪妃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東漢明帝劉莊的馬皇后)。

洪武十五年(1382)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享年51歲。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永樂元年(1403)上尊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嘉靖十七年(1538)加上尊諡號: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后。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非常傷心,從此再也沒有立過一個皇后。馬皇后的功績可以媲美唐太宗的獨孤皇后。

《明史》記載,馬皇后前後生育五子二女:長子懿文太子朱標,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晉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以及兩個女兒寧國公主、安慶公主。目前學術界有爭議的主要是明成祖朱棣是否是馬皇后所生。目前公認的觀點是朱標一定是馬皇后所生。

第十一位:敕封西郊透山響水九龍元君曹國長公主朱氏 羊永 白土村

曹國長公主(1315—1350),出生於元代泗州盱眙縣楊家墩。是朱五四(一名世珍)、陳氏之次女,名佛女,明太祖朱元璋二姐,明代開國第三名將岐陽王李文忠之母。

朱佛女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困,生活艱難。朱佛女從小就勤儉持家,一邊侍奉父母,一邊照顧弟妹,朱元璋就是她親手帶大的,姐弟倆感情深厚。後來為避戰亂,朱五四舉家遷徙至臨淮(安徽鳳陽臨淮)之東鄉,與先期遷來的李貞一家相識,遂後嫁與李貞為妻。婚後朱佛女悉心幫助李貞治理家庭,生活儉樸,勤勞持家,任勞任怨,溫柔賢惠,侍奉公婆恭謹孝順。朱元璋幼時,親戚都比較貧寒,惟有二姐家還能吃得飽飯,二姐朱佛女經常接濟娘家,一直得到姐夫李貞支持。朱元璋曾這樣評價二姐和二姐夫:「昔者朕居元時,生理艱辛,皇考妣甚為憂戚。惟姊孝專心,爾能同之,既有資助,歲歉不荒」。

元至正十年(1350年),由於長期的顛沛流離的戰亂生活,保兒十二時朱佛女不幸病故。臨去世之時,神志清醒,端坐床上而離開人世,時年三十六歲。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朱元璋在應天城內就龍鳳王朝吳王位,下達皇帝聖旨,吳王令旨封二姐朱佛女為吳孝親公主。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李文忠上書朱元璋,請求將母親「乞歸改葬」,得到允許,將母親朱佛女之墳還「葬於先隴」「盱眙縣靈跡鄉冷水澗之原」(今明光市明光辦事處大李村口)。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是為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下詔明確二姐墓葬規制:「公主祠堂碑亭,其形制完全比照功臣中授贈爵位為王的人。」同時下達了《授振國上將軍駙馬都尉李貞誥》,敘述了朱、李兩家的往事:

「蓋問隆恩睦親王者,先務也。惟皇姊之所歸,乃厚德之君子,朕鮮兄弟,視如同氣。茲登大寶,益明敦敘之道,駙馬都尉李貞,年既老成,性惟樸直,為恩親侯。在昔,皇考與其慈父循良相類,一起相孚,結為姻家。其來久矣。」

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元璋將二姐隴西公主加封為曹國長公主,以二姐為長姐,多次褒揚。誥命曰:

「朕惟古之君天下者,必親其親長其長,所以重人倫也。皇姊隴西長公主,以淑厚之德,事親以孝,撫弟以慈。今朕遊有下,而吾姊不逮,雖夫賢子貴,以奉其祀。然朕每懷感悼不已。嘗追封為隴西長公主。有子文忠,又能佐朕平定天下。得封曹國公。理宜進封,以示褒顯。可加封曹國長公主。靈其不昧,用慰九原。」

第十二位:敕封南部總督黑池都大龍王永嘉侯朱亮祖 流順 眼藏

 朱亮祖(?-1380),六安(今安徽六安)人,明朝開國將領,永嘉侯。朱亮祖原是元朝義兵元帥,屢敗朱元璋,後被俘歸降,參與了明軍攻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夏政權的戰役,並作為明軍主力平定兩廣,於洪武三年(1370)被封為永嘉侯,出鎮北平。他在鎮守廣東期間,與當地豪強勾結,使朱元璋冤殺番禺縣令道同,最終被朱元璋察覺。

 洪武十三年(1380)九月,朱亮祖被召回京師,與長子朱暹一同被鞭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論為胡惟庸逆黨,爵位廢除。

 朱亮祖早年曾為元朝鎮壓農民起義,戰功卓著,後佔據寧國(今安徽宣城),多次擊敗朱元璋的軍隊,在寧國之戰中擊傷猛將常遇春,以勇悍著稱。他歸附朱元璋後,參與了明軍攻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的戰爭,又隨軍平定廣東、廣西、四川等地,為明朝的建立、統一作出了很多貢獻。所犯過錯不至於拿命補償,個人認為是朱元璋借題發揮故意殺害。

長子朱暹,授府軍衛指揮使,與朱亮祖一同被殺。

次子朱昱,因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布《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時稱「胡獄」。)被殺。

第十三位:敕封四季九旱降虜護國都大龍王東丘郡侯花雲 流順 水磨川

花雲(1321-1360),字時澤,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明初名將,功臣之一,也是淮西二十四將之一,狀貌魁偉,面黝黑,驍勇絕倫。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花雲佩著劍,到臨濠(今鳳陽)投奔朱元璋,被授以兵馬,從此為朱元璋作戰。他所戰皆克,攻破懷遠(今安徽懷遠)時擒獲敵將,又攻克全椒(安徽全椒縣)、繆家寨等。六月,朱元璋取滁州(安徽滁州),率領花雲和數名騎兵先行。突然遇到數千敵軍,花雲拔劍躍馬衝陣。勇猛異常保護了朱元璋。敵軍大驚道「這個黑將軍非常勇猛,不可當其鋒。」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花雲隨朱元璋取和州(安徽馬鞍山市),擒獲敵兵三百。六月,朱元璋率軍取集慶(南京),花雲擔任先鋒先行渡過長江。攻克太平城後,他因忠勇任宿衛,又隨軍攻集慶,擒獲敵兵三千,被升為總管,在攻取鎮江、丹陽、丹徒、金壇等地的戰鬥中都立下戰功。花雲率軍過馬馱沙,有數百名盜賊攔路挑戰。他且戰且走三晝夜,將盜賊盡數擒殺。隨後隨軍攻下常州、常熟,擒獲敵兵萬餘。花雲受命進駐寧國,途中被困在山中八天,大批盜賊集結阻攔。花雲挺矛突擊,斬首數以千百計,身上不中一箭,還駐太平。1360年閏五月,賊軍陳友諒率領舟師來犯,花雲與朱文遜等結陣迎戰,文遜戰死。

 陳軍猛攻三日不下,後趁漲潮乘大船攻城,城陷,花雲被擒。陳友諒將他亂箭射死,花雲至死罵聲方絕,終年39歲。朱元璋稱吳王后,追封花云為東丘郡侯,立忠臣祠祭祀。

花雲之勇武可比常山趙子龍。

花雲死後,僕人孫氏帶著他的兒子幾經磨難終於找到朱元璋,被朱元璋賜名花煒,並撫養長大。花煒十八歲時被委任為太平知府。

第十四位:敕封金木元君都大龍王太祖洪武皇帝郭寧妃 陳旗 牌路下

寧妃郭氏,名郭寧蓮,明太祖朱元璋的貴妃,濠州人郭山甫的女兒。明史記載:山甫善相人。太祖微時過其 家,山甫相之,大驚曰:「公相貴不可言」。因謂諸子興、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亟遣從渡江,並遣妃侍太祖。後封寧妃。李淑妃薨,妃攝六宮事。山甫累贈營國公,興、英皆以功封侯,自有傳 。

這段記載是說,寧妃的父親擅長相面。朱元璋在貧賤時期偶爾來到郭家,郭山甫看來朱元璋的相貌,非常驚訝的說:「從你的相貌看,你是個貴不可言的人」。他趕緊對兩個兒子郭英、郭興說:你們也是封侯的命。於是和兩個兒子追隨朱元璋身邊,並把女兒寧蓮嫁與朱元璋做妾。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封郭寧蓮為寧妃。馬皇后和李淑妃逝世後,郭寧妃總攝後宮事務。父親郭山甫也最後被封營國公,兩個兄弟郭英、郭興因軍功而封侯。郭英生前被封武定侯,死後追贈營郭興生前被封鞏昌侯。

寧妃育有一子,魯王朱檀。朱檀沉迷與修仙煉丹,與二十歲時中毒死亡。留有一子魯靖王朱肇輝。郭寧妃中年喪子,非常可憐。後來生性多疑殘暴的朱元璋隨便找了個理由賜死了寧妃。這個時間大約在洪武二十三年到二十五年(1390—1392年)。

第十五位:敕封五方行雨都大龍王赤馬雙鉤神臂將武殿章 總寨 秦關

武符,字殿章,安徽鳳陽人,生卒年不詳。明太祖朱元璋帳下武將,身長九尺,文武雙全,是遠近聞名的赤馬雙鉤神臂將。

生二子,長子武繼忠,次子武繼孝。因元朝廷昏暗,不願為官,在家幫父親管理莊園。為人忠厚,在鄉民中素有威望。因到陸家莊教武時遇朱元璋、胡大海、常遇春等七人,由劉伯溫主盟,為「救國救民、同心抗元、共圖大業」歃血為盟,誓結金蘭之好。在陸家莊招鄉兵,集民團五百多人,籌謀反元大業。後因洩露機密事敗,兄弟失散。武殿章被當年豪州做過知府的楊鐵道誘入家中,以給其子教藝為名,欲加謀殺,被楊家種花匠湯志漢道破其陰謀而救出 。

武殿章回到小月屯自己家裡,一看全家平安無事,非常高興。天長日久看著無事可做,就為老莊主花城的兒子花蓋教藝,一面託人打聽朱元璋等人的下落。一過就是三年多。金陵侯赤福延壽為了籠絡武殿章,兩次派人帶厚禮去請,殿章想:我們兄弟在陸家莊結義時,立下了反元救民的誓願,我決不能背信棄義,為金陵侯做事。從此他就詐死瞞名,假立墓碑,閉門不出,等候時機出山。

一天,剛練完功,家人來報,你弟朱元璋、胡大海聽說你去世了,帶著祭品來給你掃墓祭靈。不想剛到墳地被定陽關總帥赤福通知道了,帶兵圍了向陽坡。殿章聽到這兒,吩咐「準備兵刃馬匹,老夫要前去解圍。」正當緊要關頭,殿章撒馬下山,元璋一見又驚又喜,兩下合力突破了重圍。

 後來鄱陽湖激戰,武殿章奉命留守應天府。平滅張士誠,佔領金陵之後,武殿章與文武官員及眾百姓出迎三十裡,接朱元璋。於1368年農曆正月初四,於應天府新皇宮內為朱元璋舉行了登基大典。以上按當地民間傳說整理。其封爵史無記載,無從稽考。

個人認為,武殿章與朱元璋等人失去聯繫多年,而且他的歲數在這些人中是最大的,與朱元璋重逢時全國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戰事由年富力強的軍事天才徐達、李文忠等主持。可謂英雄遲暮,美人白頭。「救國救民,同心抗元」的誓言已經實現,但是昔日那個同甘共苦的朱重八兄弟,如今卻是高高在上,動輒就取人性命的皇帝!不如歸去依舊做個閒雲野鶴自在……。多年以後昔日的兄弟早已忘了他們還有這樣一位大哥,唯有在遙遠的青藏高原上默默守護著邊境的一群來在家鄉的人們還記得他,年復一年的在祈求他老人家的佑護!

第十六位:敕封成沙廣濟都大龍王管軍百戶成世疆 羊沙 甘溝

成世疆,南京人,生卒年不詳。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沐英來洮平叛,他投其麾下,隨軍遠徵,越過賀蘭山追擊叛軍至漠北,屢建戰功。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隨大將軍徐達北徵。成世疆亡後,朱元璋詔封為成沙廣濟都大龍王神。

北伐後在回鄉途中被盜匪殺害於隴南的「鄧鄧橋」(在今宕昌縣城南官亭鄉)。其坐騎白馬回鄉報信,家人始知主人遇害,後馬拒食而亡。地方報奏朝廷,被敕封為洮州十八位龍神之一,鄉人感其忠義,在甘溝村西建白馬墳,鄉民稱成世疆為「白馬爺」。

第十七位:敕封水司楊四將軍都大龍王高陽候韓成 陳旗 韓旗

韓成(?-1363),濠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從朱元璋起事於徐、泗。屢立戰功,升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專司宿衛。從朱元璋攻陳友諒,鄱陽湖代太祖死,追贈高陽郡侯。子韓錦虎官至都督。

公元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的座舟被陳友諒部將張定邊所率船隊重重包圍,朱元璋身邊戰將傷亡慘重,戰鬥打得異常激烈,形勢十分危急。朱元璋的座舟在混戰中慌不擇路,擱於淺灘,為陳友諒部將陳英傑所困。朱元璋見狀哀嘆道:「孤舟被圍,勢不能動,雖有神鬼,亦何能為!」這時,與朱元璋外貌相似的韓成挺身而出,對朱元璋說:「臣願代死,以報厚恩。敢請主公袍服、冠履,與臣衣更換。待臣設計,以退賊兵,主公便可趁機與眾將脫身。」朱元璋感動地說:「我豈忍卿之死,以全我生。」這時陳英傑指揮的戰船已越逼越近。韓成和諸將不容分說,七手八腳地扒下朱元璋的衣冠,換上韓成的衣履。朱元璋問韓成有何後事交待。韓成坦然回答:「臣一身為國,豈復念家。」說完站立船頭大呼道:「陳將軍,你若能放了我的部下,我就投水而死。」陳英傑以為他真是朱元璋,於是當即答應了下來。韓成遂投身入湖,陳英傑指揮眾將士下水打撈屍體回去邀功。朱元璋趁機逃出重圍,再次組織全軍反擊,終於射殺了陳友諒,徹底摧毀陳軍。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大封功臣,卻忘了封韓成。韓成母喪子後,生活無依無靠,對朱元璋非常不滿。有一次,她在長江路東段的一座橋上,遇到了朱元璋的鑾駕,便攔在路上,朱元璋很奇怪,傳令押來相見。韓母站立橋頭,歷數韓成鄱陽湖救駕之功,痛斥皇上忘恩負義。朱元璋一聽是韓成之母,又見她一身乞丐打扮,立即賠禮道歉。後來,朱元璋追封韓成為高陽侯,還將韓母接進皇宮,盛情款待。直到高陽侯府建成後,才將韓母送回。

韓成有一子韓錦虎,朱元璋招其為駙馬。

摺疊

第十八位:敕封金龍龍洞寶山小吉龍王昭信校尉世襲百戶劉貴 扁都 劉旗村 

流順紅堡子村也在供奉

劉貴(?—1393),安徽省六安縣人。青年時參加元末農民大起義,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九月歸附朱元璋部,留守六安縣城;次年(1367)五月充任總兵,攻取濠州(安徽鳳陽)、安豐(安徽壽縣)等地;明洪武元年(1368)六月,奉命守御河南,其間率部攻克了潞州(山西長治)、澤州(山西晉城)、平陽(山西臨汾)、絳州(山西新絳)等地,並奉命守御平陽;洪武三年(1370)五月,攻入西北;同年十月,因功受襲敕命,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昭信校尉世襲管軍百戶;洪武四年(1371),奉命徵四川,攻克成都等地;洪武七年(1374)二月,調往山西大同,任大同前衛前所守御;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正月,劉貴、劉順父子隨平西將軍沐英和曹國公李文忠奉旨平定洮州(今甘肅臨潭)十八番族三副使叛亂。叛亂平息後,劉貴父子奉命協同奉國將軍金朝興、當地土司南秀節等督軍修築洮州衛城,並在臨潭劉旗、晏家堡一帶紮營駐軍,訓練士卒。洪武十三年(1380),番人再次進犯洮州,劉貴父子奉命調往洮西防禦,進攻寺古多等地(今流順溝口一帶)。同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又降旨給劉貴,曰:「朕以武功定天下,必任勇毅之士宣力,以廣疆域。考之古典,有功者宜報焉。昭信校尉管軍百戶劉貴,事朕以來,戰攻,守御,功勞居多。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進以武秩,使爾子孫世世承襲。爾尚益加恭謹,嚴紀律以撫軍士,保祿職以及後人,庶稱朕報功之意。可仍前昭信校尉管軍百戶,宜(宣)令劉貴準此洮西開佔地土,爾招軍守御」。根據皇帝的敕諭,戰爭結束後,劉貴父子奉旨在當地屯守,為了防止番人再次進犯,在該地修築御堡一座。該堡因用當地紅色粘土修築,故俗稱「紅堡子」。從此以後,劉氏家族歷代世居堡中,該堡從此成為劉氏子孫後代招軍守御、管理屯軍、徵收糧草的大本營。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一月,劉貴隨大軍南徵迭部,在與番兵交戰中負傷,告準回駐地療養,因醫治無效,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五月亡故。當時,劉貴之子劉順上奏朝廷,要求承襲其父以前的山西大同前衛前所守御之職。明太祖朱元璋深知洮州邊塞之地的厲害關係,稍有疏忽,便有番人進犯,從前的戰功將功虧一簣。於是,他降旨給劉順,曰:「欽命不準,襲除洮州衛左所世襲管軍百戶贈昭信校尉,妻張氏封安人,城西南更改地名劉順川,遵招軍開耕田地設安軍,餘當房仍前,照例守御,以俟後人有功,承命再續。」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十月,劉順奉命承襲昭信校尉、洮州衛左所世襲管軍百戶職務,在劉順川繼續開耕田地,招軍守御。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三月劉順卒。同年十月,劉順的兒子劉聚承襲父職,並準管理屯田,徵收糧草事務。

正統五年(1440)四月十一日,明英宗為了再次安撫駐紮邊塞之地的劉順之子劉聚,便給劉聚降旨,曰:「昔者聖王之治天下也,必資威武以安黔黎,未尚專修文而不演武。朕特仿古制,設武職以衛治功。受斯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撫眾,智以察微,防奸禦侮,機無暇時。能此,則榮及前人,福延後嗣而身家永昌矣,敬之勿怠。」

劉聚死後,其職由兒子劉清承襲,以後逐代傳給劉英、劉泰(約於明孝宗弘治年間即1488—1505年間任職)、劉漢(約於明世宗嘉靖年間即1522—1566年間任職)、劉芳、劉尚德、劉啟臣。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劉啟臣奉勘合推選掌管本所上五百戶所印信。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奉命督軍土門、卓遜、太平寨、水磨川等寨,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奉命管理舊洮州堡兼後司把總職務。

明思宗崇禎十六年(1643)明朝滅亡,劉氏家族前後在洮州任職十代,共計二百六十四年。

從劉氏家族的歷史沿革來看,明朝廷為了肯定劉氏家族戍邊的功績,把劉順駐軍管理的地方以皇帝敕命的形式正式命名為「劉順川」,從此,劉氏家族就安心居住於此地,代代世襲祖上官職,一直到明末清初。由此可見,明代中央政府對洮州邊地的重視程度和對劉順本人及其後代給予的厚望。這個地名從此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後來由於當地管理人員不熟悉歷史,遂將劉順川諧音改為「流順」。

將近七百年的歲月變遷,民族之間的爭鬥早已煙消雲散。唯有祖先不屈不撓,努力拼搏的精神沒有變!今天太平盛世下這塊土地上的各族百姓安居樂業,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