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023-10-13 18:05:11 2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由來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使中國大片土地淪失,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危機之際,1936年經過雙十二事變(西安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全國抗日戰爭終於爆發了,參加統一戰線的不僅有農民、工人、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還包括除了漢奸、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標誌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意義
1、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點燃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各路軍閥拋開此前的恩恩怨怨,一致槍口對外;北平、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各界人士紛紛動員起來,為前線官兵捐錢捐物;各地青年踴躍參軍。
2、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後的第一個大勝仗,也是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
3、忻口、太原會戰,歷時一個多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久、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是國共兩黨軍隊合作抗日的重大勝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