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有多少個鎮都叫什麼名(東莞全部鎮名的由來)
2023-10-13 23:01:52 6
身為東莞人,肯定要知道東莞各鎮的名稱的由來。小編查詢整理了包括全部鎮街的版本。一句話讓你知道東莞全部鎮名的由來。
東莞,應該基本都知道是莞草而得名了吧。
東莞:三國時有鹽場名「東官」,因地處南海郡之東,當地盛產莞草,南北朝梁代時改為「東莞」,南北朝陳代又改回「東官」,唐代後改為「東莞」。
鎮街名稱由來:
莞城:唐代建城,為東莞之城,故名莞城。
東城:莞城之東,原名附城,莞城之附城。
南城:莞城之南,原名篁村。篁村宋代立村,地多竹,原稱篁溪,後改稱篁村。
萬江:明朝立村,初名蛋家租。清稱萬家洲,後改稱家租,後據江河交錯之地改為萬江租,習慣稱萬江。
中堂:南宋立村,原名「舂堂」,就是舂米的地方,後因地處中心圩市,又為書寫方便,習慣寫為「中堂」。
麻湧:由於先人愛梅,立村之初名為「古梅鄉」,由於此地四周河網密布,同時岸邊耕地又以產麻為主,又改名為「麻湧鄉」。
望牛墩:古時的望牛墩是白市洋邊一片灘涂,是個天然牧牛場。人們在此放牛都習慣站到一個凸起的土墩上看望牛群而得名。
洪梅:建鎮於1981年,取鎮內最大兩條村——洪屋渦村和梅沙村首字而得名。
高埗:明末駐地原為一片沙灘,因漁民常在此曬罟(讀:gǔ,網之意)步,清末該村秀才魯秀認為罟字不雅,改名高埗。
道滘:又名濟川鄉,因潮汐作用,此處多條相通河道有「倒運流」現象,「二水相通日滘」故初名「到滘」,後用同音字稱道滘。
厚街:北宋年間王氏遊至此定居,因在軍鋪後面,名后街,日後漸富,改名厚街。
沙田:地處沿海沙田地區,故名。
虎門:珠江到了出海之處又突然收窄,像花瓶口一樣,兩岸高山突出,江面又有「大虎」、「小虎」兩山對峙,形似虎踞,守護珠江門戶,故稱虎門。
長安:原名沙浦頭,因李姓人多,民國三十年(1941年)效唐代京城 長安而得名長安圩。
石碣:明代,村民加固堤圍,在缺口處壘石防洪,名石碣。
石龍:此地原是河灘,有數石隆起,鄉民依石築堤防洪,取名石隆(大壩之意), 後成石龍。
石排:清初形成石排圩,地表石脈成排,故名石排。
企石:明代建村,村中池邊有巨石,故名。
橋頭:明朝年代,今橋頭境內李屋鄉有一小墟,是四鄉村民集散之地,因在土橋東頭(古時稱李屋鄧屋合稱土橋),故稱橋頭。
寮步:唐貞觀年間村民在寒溪河上遊結茅寮而居,以草織,竹器及打鐵為業,明初形成商埠,稱寮步圩,鎮因圩名。
茶山:南朝梁武帝時,僧人建雁塔寺,後鄉人沿山種茶,故名。
大朗:南宋末期形成圩集,因該地生長大片莨草而得名。
大嶺山:1985年大沙商戶圩遷本鎮區。圩集因西部大嶺山得名
東坑:原有東坑村,宋末形成東坑圩。
橫瀝:傳聞有一條小河叫瀝水,它從鎮裡橫中穿過,故稱橫瀝。
常平:清中葉,屋廈村部分村民從商,擇水運方便之荒灘建常平村,以祈和平競爭。
黃江:明末有人在河邊定居,因河水黃濁,名黃江。清鹹豐年形成黃江圩。
樟木頭:原名泰安,清初,官員巡視海防經泰安,見樟樹林的香氣令人心曠神怡,令改名樟木頭。
謝崗:宋末謝氏在山崗上建村,名謝崗。
塘廈:宋末成圩於30餘畝的大塘周圍,名塘頭廈圩。
清溪:明洪武年間,藍萬成從茅盎村遷清溪邊立村,名清溪。
鳳崗:古稱塘瀝洞。民國初期,因建鳳崗新圩,才確立鳳崗這個地名。
▲更多攻略歡迎關注dg52dg
▲生活情報、網友爆料、美食地圖、街頭巷尾,走遍莞城!
▲東莞生活公眾號:dg52d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