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魂穿到另外一個世界(總翻牆不好吧來穿牆吧)
2023-10-13 22:58:04 2
前言
曾經被傳統路由折磨過的我們,一定還記得對某某工程師的崇拜之心,那是沒有點網絡知識瞎捅咕也連不上網的時代。而如今,智能路由雖說被大眾所熟知也就這幾年,卻已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成為大家的必備,因其不光設置簡單、功能強大,還能擴展各種其他方面的應用。比如這隻「壁虎」,不用翻牆能穿牆,不用防人能踢人,不用鍋蓋能覆蓋。
開箱視物
首先感謝好奇者試用提供這次試用機會!
四個側面中的兩側只有這個燙金工藝處理必虎的LOGO,但很有霸氣的感覺。
背面底部貼有暗金色的標籤,關於產品型號、官網、微信二維碼、MAC地址等一些基本信息。
整體可以看出外包裝以簡約為主,硬度上也不錯,就是拆開的時候有些費事,也是現在產品包裝的一個通病,其實兩側臨邊留兩個拇指肚大小的缺口並不難,雖說美觀上會差一些,但體驗上會有所提升。
這就是那個內涵圖的真身,只不過是那個圓點成長為了一個狀態燈。其實在顏色上分為黑白兩款,筆者的是白色款。
包裝內部採用分層式的設計方案,取出路由器及快速設置指南後,可以看到放在不同凹槽裡的適配器及獨立包裝的電源線和網線,碼放整齊且易拿取。
取出來後疊放的PoE Adapter適配器、網線及電源線,均有包裝保護。
所有物件集於此,除了快速設置指南,主要是路由器主體、PoE Adapter適配器、電源線及網線。它們,將完善你的網絡體驗。
作為一款路由器,它沒有外設天線;作為一款路由器,它卻像個藝術品;作為一款路由器,它具有反光外表。鋁鎂合金 原裝進口德國拜耳PC構成整機的外觀,頂蓋正中的鐳雕呼吸燈則會通過所顯示顏色來指示路由器的工作狀態。
又一次看到必虎的LOGO,LOGO下邊為一行英文,大概就是由必虎所有的意思。以此外擴會看到一圈防滑膠墊,確保了平整放置的穩定性。繼續外擴則是一個缺口及一行中英文,缺口是為拆卸服務的,中英文則標示了訪問地址和默認密碼。總之,仍是簡約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必虎底部採用釹鐵硼永磁鐵,可以吸附在任何鐵質物體上,方便了我們對路由放置位置的眾多選擇,有鐵的地方,變身小壁虎。經過吸附在冰箱上的測試,磁性還是很強的,不用擔心其吸附不牢而掉落,只是,家庭弱電箱離冰箱很遠,最後放棄了必虎貼在其上的方案。
筆者拿在手裡正好,無論大小還是重量。接口均設置在圓周上,此側中間為Reset鍵,兩邊分別為Power接口及LAN接口,很協調的設計,是不是出自一個追求完美的設計師之手呢?Power接口上的藍色字體則提醒我們要接藍色的水晶頭,這點很重要。一個LAN接口,怎麼說呢?對於筆者家裡用是足夠了,這個都得閒置,但對於家裡有兩臺及以上臺式機的用戶來說就顯得不夠用了。
其實,除了與Power相關的用藍色指示外,其他元素幾乎都是金色的,包括紙質的快速設置指南。
此側面還有個USB接口,從白色塑料片可以看出只支持USB2.0,暫不支持USB3.0,其既是擴展接口又具備給行動裝置充電的功能,但充電速度相對於現在推崇提及的快充還有一段距離的,所以不建議用此來充電。
話說這個PoE Adapter適配器,算是一個大塊頭,它是為完成多工種而配備的。插頭內側印著一些參數,寬泛的輸入和安全的輸出。
由此可以看出,PoE Adapter適配器既可以給路由器主機供電,也可以完成網絡的轉接,且均是RJ45接口的形態,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適配器。
這兩根線,筆者看到獨立包裝上的RJ45標及其上分別標註的WAN和Power時,是很有疑惑的,待一邊拿在手裡一邊對比說明書後才解惑,兩根只有水晶頭顏色不同的線是兩類線,藍色水晶頭的是電源線,透明水晶頭的是網線,且兩根線不通用,很特立獨行的兩根線。
此處也是一個很貼心的設計,方便用戶插拔水晶頭,畢竟水晶頭在此處壞掉的不在少數。
正中心的圓形鐳雕呼吸燈採用的是紅藍雙色,連接完備通電後,顯示紅色時表示正在啟動,顯示藍色時表示運行正常,當紅藍燈交替閃爍時則表示無法上網。呼吸之間,代表它在。
PC端體驗
在PC端和客戶端均可對其進行管理,先來熟悉下PC端的管理,之前提到的路由器背面的訪問地址「bhuwifi.com」可以派上用場了,當然,也可在瀏覽器輸入「192.168.62.1」進行訪問。
輸入地址跳轉後的界面,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潔的,輸入路由器背面的默認密碼「admin」即可進行登陸管理了。
登陸後進入「我的路由」界面,右上角的『下載APP』可下載從而實現在客戶端上的操作管理。後續會講到APP部分。
點擊『無線設置』,則可以進行WiFi名稱及密碼的設置。在這裡,筆者還是建議修改的,無論從易用性還是安全性都有這個必要。當然,還可以根據實際居住情況進行『信號模式』的選擇,一居室、兩居室、三居室隨你心,暫時沒有四居室、躍層及別墅等選項。
點擊『上網設置』,可能與筆者從原有智能路由器的埠接線有關,直接跳到動態IP界面,除此之外還有寬帶上網、靜態IP供接入選擇。
至於『智能插件』,點擊後會提示在APP中操作,也可看出,APP的功能相較於PC端的功能會強大很多。
「系統設置」界面,可以對MAC地址進行克隆,但會提示謹慎開啟,沒特殊應用最好別去滑動那個開關。還有『登錄密碼設置』和『本地升級』的相關選項,根據需要操作即可。
至於「移動存儲」功能,在PC端操作個人感覺不如直接在電腦插優盤來的快,筆者更傾向於APP上的操作。
APP體驗
PC端相對來說功能不多,APP上的操作會豐富一些,可以通過前文提到的二維碼或掃描快速設置指南上的二維碼等方式進行下載。
首次打開APP後需要先綁定手機,與其他應用大同小異的一個初始過程,綁定成功後,按提示切換至BhuWifi-*開頭的熱點,初始是免密登陸的。
若想正常上網,我們需要對其進行配置,必虎會自動檢測聯網方式,筆者的是動態IP,所以直接跳到設置WiFi名稱及密碼界面,且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信號模式,與前文介紹的PC端一致。其實,必虎有一個很人性化的貼心功能就是密碼搬家,換路由不用愁。
當然,我們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路由器位置的選擇,很有意思的是『個人信息』這塊,性別上列出個『中性』這是要鬧哪樣?難道觀念上這是也要走在其他產品前面的節奏?
設置完成基本信息後,便會進入到APP的主界面,過程中會有路由器升級的提示,按提示操作即可。等待升級的過程中可以看到APP控制界面還是比較簡潔的,整體以藍色為主色調。分為三個板塊,用戶在操作管理上也能快速的掌握。
在「我的路由」界面,由『必虎路由社區』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顯示的是實時網速,下半部分則為必虎的幾個基本功能,『終端管理』中可以看到所有連接到必虎的設備,可以對其限速、拉黑等操作;『網速測試』則可以對所用的實時帶寬進行測試,做到心裡有數。
點擊『信號強度』,選擇居室的設置很形象,必虎放在哪裡一目了然。筆者試著調節了幾次,大致是按33%劃分的居室選擇。當然,在百分比增加的情況下,路由所帶來的信號輻射也隨之加大。
點擊『路由器設置』,可以對登錄密碼及WiFi進行設置,可以查看上網類型和路由器信息,可以設置路由器的工作模式等。
還記得之前提到的『必虎路由社區』嗎?點擊可以直達論壇,可交流可發帖,也可針對性的查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版塊。
「智能插件」中,WiFi定時開關、終端上線通知、周邊探測等功能按提示操作即可。比較有意思的是『網速優化』,一個很好玩的功能,竟然讓我擼一擼,還要每天擼一擼,還好是網速。不過這幾天擼下來(咳咳,別多想),11%這個數據出現的最多,話說是要來個雙11嗎?
可以設置UpLink訪客網絡,必虎會建立一個沒有密碼的WiFi,需要說明的是,必須是手機放在必虎上方連接才能正常聯網,其他方式不可用,很貼心的一個功能,既不怕洩露密碼也不怕隔壁蹭網。
之前提到的USB2.0接口,將在這裡體現它的功能,支持接入U盤、移動硬碟等存儲設備,可以查看或刪除文件,可以播放裡面的電影或音樂,但不支持下載或分享等。其實,這個接口設計還是很好的,隨著後續功能的完善,相信體驗性會更好。
最後的「更多」界面,可以管理綁定的路由器,可以解綁或添加,但一個路由器只能綁定一個帳戶。當然,我們還可以反饋意見,也可以加入必虎路由大家庭。
信號測試
安利一下:信號強度dbm,是一個表示功率絕對值的值,這個值是負的,也就是說,比如-67dbm VS -90dbm,前者信號比後者好。還有,中國移動的規範規定,手機接收電平>=(城市取-90dBm,鄉村取-94dBm)時,則滿足覆蓋要求。
接著說信號測試,筆者租住的是第11層的一居,屬於12年新建的樓房,牆的厚度、鋼筋密度等因素均會對強度測試造成影響,所以數據僅供參考。路由器放置在客廳中間,且與筆者現用的另一款智能路由器放置在同一位置,信號輻射強度均調到最大。上圖為分別在10層、10層半、11層電梯處、11層臥室四個地點的測試數據,可以看出,與筆者現用的另一款智能路由器的信號強度相差無幾,那麼問題來了,必虎的信號強度與官方宣稱的1949㎡全方位信號覆蓋是有差距的。不過,家庭用足夠滿足所需。
總結
百端並發接入,小身材強體魄,高顏值強WiFi,加之終身免費換新的承諾及獨有的外觀和吸附功能,輔以可擴展接口和基本的管理交互功能等,對家庭和小微企業來說,249元的價格是很不錯的選擇。當然,任何一款產品都會有它的不足,筆者將針對發現的不足給出個人建議以供參考:
建議
☆USB接口方向若在原基礎上旋轉90度效果會更好,插拔存儲設備會更加方便;
☆外接的U盤、移動硬碟等存儲設備只有綁定者方能訪問操作,希望能增加可以授權特定人員訪問的功能;
☆可以增設迅雷等插件,既增加可玩性又利用起外接存儲設備的功能;
☆信號覆蓋不錯,但與官方宣稱的數據還是有距離的,希望能完善優化;
☆圓形的外觀固然精緻漂亮,但空間佔用也大,不過還好,新出的必虎Plus據說為方形;
☆吸附功能已經很強大,若增加懸掛模式相信體驗性與便攜性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