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穿透制空作戰概念圖(一個全新空中作戰概念)
2023-10-14 04:17:01
作者:馬權(《空軍軍事學術》雜誌總編輯)
「穿透性制空」是美國空軍近年來著眼大國競爭戰略調整,為確保未來在高威脅、高強度作戰環境下,始終保持其空中優勢作戰能力,而提出的全新空中作戰概念。「穿透性制空」可視為美軍為抵消甚至消除大國對手逐漸增長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優勢而給出的解決方案,核心任務是在面向2030年的大國高端軍事對抗中,能夠突破對方嚴密的防空體系,深入其本土,實施有效偵察、有效打擊。「穿透性制空」從頂層戰略、作戰概念、裝備採辦、技術發展、作戰訓練等方面開展全方位設計,系統規劃美空軍發展方向和作戰構想,充分體現美軍對空中作戰制勝機理的深度把握。
美軍「穿透性制空」作戰具有典型的進攻性特徵,強調協同運用多領域、多方向、多類型的作戰力量,同時對作戰空間重點目標群實施平行、同步和持續性穿透突防,使對手面對短時間、高強度的對抗博弈難以喘息和迴旋,從而達到「一錘定音」的突防打擊效果,奪取所需的區域制空優勢。
「西部·聯合-2021」演習合練中,中方直升機搭載特戰隊員實施索降。新華社發
美軍認為,信息是現代戰爭的命脈,空中優勢的競爭更多是複雜戰場下態勢感知能力的競爭,要比對手更快、更好地獲取和處理傳感器數據,實現殺傷鏈前端的發現、鎖定、跟蹤能力,依然首先需要奪取電磁頻譜優勢,隨後取得空中優勢。近年來美軍瞄準大國對抗,為構建新型空中優勢,先後成立了「空中優勢體系能力協同小組」「多域指揮控制體系能力協同小組」和「電子戰/電磁頻譜優勢體系能力協同小組」,加快多域指揮控制和穿透性電子攻擊能力建設。因此,未來「穿透性制空」作戰行動中,美軍勢必首先利用自身在網電、太空等領域的優勢,實施網絡攻擊、電子欺騙與屏蔽、衛星通信與導航幹擾等「軟攻擊」,迫使對手戰場感知與指揮通信系統陷入看不清、聯不通的「盲區」,進而通過奪取賽博空間的信息對抗優勢,為後續穿透突防行動營造有利的戰場態勢。
這兩年,美軍在持續開展的穿透性制空能力推演驗證中,始終強調由空優戰鬥機提供保護,深入對方空域作戰,獵殺陸基戰略彈道飛彈、預警機、空中加油機等高價值目標,並為己方作戰體系中的其他單元提供情報信息支援。通過穿透性制空戰機(PCA)精準、高強度的多輪穿透打擊,確保美軍能夠儘快、有效地削弱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形成對對手優勢窗口,為後續大規模突防打擊奠定基礎。
一旦美軍通過穿透突防成功,形成可利用的優勢窗口之後,將迅速跟進採取更為堅決的多方向、體系性穿透攻擊行動。此時,原本置於反介入/區域拒止防區「線外」的美軍海空機動力量可以迅速前推,在太空、網絡、電磁等作戰力量的協同配合下,集結多航母艦載機共同編隊,與水面艦艇、潛艇、隱形轟炸機等各類防區內外精確打擊平臺一起,對對手重要戰略目標實施大規模空襲,以全面摧毀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組網,形成和維持自由進入、自由攻擊、自由行動、自由感知的空中優勢,並為奪取和維持陸、海、天、網等其他各域全面戰場優勢奠定前提基礎。
從作戰任務來看,「穿透性制空」是利用作戰平臺的隱身能力突破對手防空體系,打擊對手縱深目標,這與傳統的「隱身突防」並無區別。但從作戰模式來看,傳統的「隱身突防」往往強調「硬穿」,即以隱身戰鬥機為核心的集群編隊,攜帶大量反輻射飛彈和空地飛彈硬摧毀對手防空系統;而「穿透性制空」兼顧「軟穿」和「硬穿」,強調以靈活編組形式,以少量「高端有人機平臺」 大量功能各異「無人機平臺」模式,或以各型彈藥 隱身飛機協同組網模式,形成高效、低風險穿透打擊編隊。其核心是通過網絡賦能和智能自主等關鍵技術,將分布空、天、地、海和賽博等不同領域甚至不同軍種的各類優質作戰資源與能力,根據特定的「穿透性制空」任務要求,即時集優聚合為相應的作戰行動「共同體」,從而在具體作戰行動中建立很強的比較優勢,以順利實現情報監視與偵察和目標打擊的雙重穿透任務。
「穿透性制空」強調的是以攻為守,通過強點的打擊突破從而影響全局局勢,高空高速化突防打擊將是其作戰理論中重要一環。美國空軍強調,能力開發和部署速度將是維持空中優勢的關鍵,將大力發展高超音速空天飛行器、高超音速巡航飛彈等新興高空高速化突防武器,要在「速度快、看不見、拳頭硬」上形成絕對優勢,實現跨越空中、臨近空間、空間三個維度對對手進行軟殺傷和硬摧毀。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正在研發的「小型先進能力飛彈」,設想該飛彈採用超敏捷彈體、高比衝推進、經濟上可承受的導引頭、抗幹擾的制導引信一體化等技術,具備對高隱身高機動目標的打擊能力。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21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