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到幼鳥怎麼判斷吃什麼(千萬別做這件事)
2023-10-17 18:12:16 1
撿到幼鳥怎麼判斷吃什麼?◎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撿到幼鳥怎麼判斷吃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撿到幼鳥怎麼判斷吃什麼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近日一檔熱播的情景類綜藝節目中,有演員撿到一隻掉落在地上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領角鴞。這隻「小可愛」令人心生憐愛,大家不僅給幼鳥餵食牛奶,還有懷抱撫摸等行為。一系列看似有愛的行為背後,實則是因野生動物救護知識缺乏而導致的不當救助。
撿到野生幼鳥該怎麼辦?面對野生動物該採取怎樣的合理救護?對此,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相關野生動物保護專家。
喝奶撫摸,如此救護不可取
「鳥類非哺乳動物,為幼鳥餵食牛奶的行為易導致消化不良,還可能引發乳糖不耐受症。撫摸鳥兒更不可取,鳥類有可能攜帶病毒。」6月13日,西寧野生動物園副園長、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副主任齊新章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坦言。
齊新章有十年野生動物救護相關經驗,他所在的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一直致力於青藏高原野生動物救護工作。中心成立十二年來救護過雪豹、普氏原羚、巖羊、藏棕熊、金雕、大鵟、高山兀鷲、藍馬雞等40餘種1500餘頭/只野生動物。
他介紹,發現野生動物有時不需要幹預,如練習學飛時的幼鳥飛行能力不強,可能每次只能「撲騰」幾米十幾米。這種情況下,群眾本能的認為是鳥類摔落下來便將它撿起來帶回家,進而造成鳥類死亡。
而撫摸野生鳥類的行為更有風險。鳥若攜帶禽流感等病毒,撫摸行為將感染給人類或家養動物。此外,很多動物有一定的應激性,撫摸反而會讓個體害怕。幼鳥雖不會發生明顯應激,但易出現另一種情形——「印隨」,也就是救助個體會把人類當成它的養育人,例如媽媽的角色,從而過度依賴人類,增加日後放歸難度。
他表示,遇到不明情況的野生動物幼體,首先應觀察附近是否有威脅,如流浪貓狗或其他可能傷害幼體的車輛之類,在判斷幼體沒有明顯外傷情況下,多數不需幹預。
通知等待救援是最佳處理方式
「發現野生動物,應第一時間通知當地森林公安或動物保護部門,原地靜候救護人員到來,儘量不要自行判斷處理。」齊新章說。
以領角鴞為例,齊新章表示,理論上講,發現幼鳥時應查看附近是否有領角鴞巢穴,有可能幼鳥父母就在附近,將其放置到大樹巖壁等稍高處後,鳥父母就能繼續給它餵養。但以上判斷操作都需要一定救護基礎,對普通群眾而言有一定難度。
「因此,第一時間給野生動物救護部門、森林公安或林業系統撥打電話才是正確操作。另外,野生動物幼體沒有處於危險,救援人員又能及時趕到,應儘量不去碰它。如果確實需要轉移,不要徒手觸碰,一定要戴一次性手套,或隔塑膠袋等不透氣不透水的塑料製品觸碰,以免感染動物病毒。」齊新章介紹。
此外,他還介紹,對發現的野生成鳥,有專業人員會指導群眾先將襪子套到鳥頭上,這也是避免動物應激的一種方式。這是因為遮擋視線對減少應激有幫助,讓動物失去視覺後傾向於保持穩定靜止。
以愛之名,請勿傷害
日常大量救護工作令齊新章感觸頗深。「有些群眾認為應該被救護的動物,實際不需要救護。而有些認為不需要救護的,才真正需要被救助。」他坦言。
因不當救護造成野生動物二次傷害甚至死亡的案例並非偶然。回想起五年前的雪豹死亡事件,齊新章仍扼腕嘆息。
他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2017年3月,青海玉樹州一隻成年雪豹下山到牧民家中偷羊,牧民發現後自行放歸到山林。放歸後當晚,這隻雪豹再次「光臨」牧民家偷養,牧民抓住後,次日將雪豹拉到更遠的地方放歸。但雪豹發出的「信號」群眾毫無察覺,當晚雪豹第三次出現在這位牧民的羊圈。因路途遙遠、突降大雪,救護人員驅車50餘小時才抵達事發地,此時的雪豹已生命體徵微弱失去反抗,在進行轉移途中不幸發生死亡。
「經判斷,雪豹是一隻年齡約十一二歲的老年雄性個體,因長期營養不良、瘦弱帶傷,失去野外生存能力,不得已才下山偷羊。但群眾對雪豹狀況無法判斷評估,三天兩次放歸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雪豹死亡。如果由救護中心帶回西寧野生動物園『養老』,興許能延長兩三年壽命。」齊新章說。
採訪結束時,齊新章還表示,近年來,野生動物保護宣傳力度不斷增加,使更多人將目光投向野生動物。從公眾意識覺醒到合理採取施救需假以時日,在技術和細節上出現瑕疵在所難免。
來源:科技日報
來源: 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