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二月二龍抬頭又是什麼節日(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節日)

2023-10-17 17:15:37 2

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驚蟄至春分間,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仲春而抬頭,仲夏而升天,仲秋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仲春抬頭」是指仲春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即是龍抬頭。實際上說的是東方蒼龍星象的空間變化。 古時候,人們觀察到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農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夜空中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七宿高懸於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七宿也開始在西方下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七宿則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龍抬頭也預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所以各種蟄蟲有感因此開始活動,對應節氣驚蟄與春分之間。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氣候變化影響而出現生長發育的現象。天象龍抬頭也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因曆法變動,將陰曆「二月二」稱為龍抬頭,二月初二,從節氣上說,正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在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因為」龍抬頭「,意味著結束冬眠、萬物生機盎然,昂首挺胸,揚眉吐氣的意思。故自古以來,人們在龍抬頭時節,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並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納祥轉運的日子。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二月初二與「龍抬頭」相關的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

舞龍

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其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龍抬頭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長,春耕由此開始。

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神話著作《山海經》中說,應龍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由於想像中的龍能騰雲駕霧,於是相信龍能給人帶來祥瑞,來到人間便可以化身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

直接藉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書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這些都可以看作後世耍龍燈的濫觴。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

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抬頭」聯繫在一起。

到了元時期,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麵條,稱為「龍鬚麵」;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麵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明清以來,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燻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燻床炕,曰燻蟲,為引龍蟲不出也。」清康熙時的《大興縣誌》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燻蟲。

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對於「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

天文星象

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個節氣曾叫「啟蟄」,後來才改稱「驚蟄」,它是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預示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啟」是開啟的意思,到此時節開始有雷,並隨著氣溫升高,冬眠的蟲類感受到春天的陽和之氣,打破原來的蟄伏狀態,從土中鑽出來活動,這就是「啟蟄」。

驚蟄在立春、雨水之後,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幹支歷卯月(農曆二月)的起始。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時節,春雷始響,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大壯卦是卯月(二月)的消息卦。「卯」有茂盛的意思,卯的五行屬木,木主生發、生長,所以大壯卦對應的驚蟄節氣,就意味著萬物開始欣欣向榮,生機盎然,大地上將出現春暖花開的的美好景象。

幹支歷以鬥柄指向東北方位的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開始一年的歷程。東北方位正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故艮代表終而又始。《易·說卦傳》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方位是和時間以及八卦聯繫在一起的。當鬥柄指向正東方,卦在震位,是為仲春之月,萬物之所出達也,萬物出則天地變化可現矣。故《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據《易經》理論,鬥指正東,卦象為震,天幹甲乙,地支曰卯,五行屬木,時在仲春。當其時也,萬物出達,生機勃勃。鬥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幹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鬥指正西,卦象為兌,天幹庚辛,地支曰酉,五行屬金,時在仲秋之月。當其時也,萬物豐收,天氣肅殺。鬥指正北,卦象為坎,天幹壬癸,地支曰子,五行屬水,時在仲冬之月。當其時也,萬物閉藏,不相見也。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在《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所以正月份的時候就是寅月,而二月份自然就是卯月了。卯,十二地支的第四位,五行屬木,屬相為兔,卦象為震。二月月建為卯,卯為生發之大象。律書曰:」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由此可知,卯是指萬物從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從地下面冒出為卯,卯也就代表著生命力,代表著生機,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生機開始的月份,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人們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人們就要春耕播種了。仲春卯月頭抬頭,萬物復甦雨似油。年年角宿光明亮,歲歲如意大豐收。」龍抬頭「,意味著吉祥,多地有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的習俗。

自然物候

鬥北鬥柄四時指向

驚蟄過後,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至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 [17]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以南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18]

天文介紹

二月二龍抬頭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五星的運行軌跡把天空劃分為28天宿,即「黃道帶」,以此來表示日月五星的運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為4個大區(4象或4神),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北方玄武(包括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龍角。在仲春卯月之初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了龍角星,所以稱為龍抬頭。

龍抬頭的由來與古代天象有關。中國古代天文學將周天黃道確定為28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古人又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在四宮,每宮7宿,並按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形容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4種神獸。二月二龍抬頭所提到的「龍」,指的就是是天象周天二十八宿的東方青龍七宿。 [6] 每年的仲春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約一個鐘頭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之後,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蒼龍七宿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後,地球的位置轉移了,這蒼龍七宿又會重新出現,周而復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 [6]

角、亢、氐、房、心、尾、箕 [19]

「二月二、龍抬頭」,象徵著生機、萬物復甦。據專家介紹說,中國與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隻犄角。「角宿」 之後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龍爪後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

古籍記載

帝京景物略

詞典《爾雅》中有云: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角之見於東方也,物換春回,鳥獸生角,草木甲坼。它的意思是在萬物復甦的春天,東方蒼龍的角宿每到傍晚將從東方升起。[10]

《說文解字》中解釋「龍」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燻床炕,謂之燻蟲兒,謂引龍,衝、蟲不出也。」《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 《燕京歲時記》

「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錢獻生,謂之『扶龍頭』。提壺汲井水注之,曰『引龍頭』。」《大同府志》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據資料記載,「二月二,龍抬頭」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15]

節日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我國民間有剃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 [22] 「剃龍頭」源於古代龍抬頭時節祭龍的習俗。龍抬頭時節祭龍習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人們希望通過『祭龍』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譜系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為了求得龍神行雲布雨,二月初二日這天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的食物也與「龍」相關,麵條不叫「麵條」,稱作「龍鬚麵」;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

二月二龍抬頭

中國古代將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蟲、羽蟲、介蟲、鱗蟲、人類五大類。毛蟲指披毛獸類,羽蟲指鳥類,介蟲指帶甲殼類,鱗蟲指有鱗之魚和帶翅昆蟲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也是莊稼的天敵,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引龍伏蟲的活動有很多,最有特點是撒灰。撒灰十分講究。灰多選用草木灰,人們自家門口以草木灰撒一條龍到河邊,再用谷糠撒一條龍引到家,意為送走懶(青)龍、引來錢(黃)龍,保佑人財兩旺;從臨街大門外一直撒到廚房灶間,並繞水缸一圈,叫做「引錢龍」;將草木灰撒於門口,攔門闢災;將草木灰撒於牆腳,呈龍蛇狀,以招福祥、避蟲害。陝西富縣一帶還流行撒灰圍莊牆外的做法,也是伏龍驅蟲的表現。後來,也出現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伏龍降蟲的做法。

民間有許多禁忌避諱「龍抬頭」,諸如此日家中忌動針線,怕傷到龍眼,招災惹禍;忌擔水,認為這天晚上龍要出來活動,禁止到河邊或井邊擔水,以免驚擾龍的行動,招致旱災之年;忌諱蓋房打夯,以防傷「龍頭」;再者,忌諱磨麵,認為磨麵會榨到龍頭,不吉利。俗話說「磨為虎,碾為龍」,有石磨的人家,這天要將磨支起上扇,方便「龍抬頭升天」。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舉行多種活動納吉,諸如舞龍、剃龍頭、戴龍尾、開筆等。舞龍,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幾家合夥製作一條龍,二月二日這天上街舞龍慶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龍的蔭護下再獲豐收。所謂剃龍頭,指二月初二理髮,一為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奉祀土地神

祭社之「炮會」習俗

二月二「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古人認為土生萬物,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以為該神管理著五穀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二月二」這天敬祭土地神。二月二是土地公的聖誕,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在中國南方地區,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24-25]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土地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處於重要地位,不但家族大,而且分布廣。在居家中有居家土地神,村屯有村屯的土地神,城市有城市的土地神,有的將土地供奉在家中,有的供奉在門口,有的則供在村落的社廟中。總之土地神的職責就是保佑著一方土地之內的人物康泰,人口清潔,出入平安了。 [15] [26]

吃龍食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麵條名曰「吃龍鬚」,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這些都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 [26]

剃龍頭

指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27] 據說二月二理髮會帶來一年的好運,加之臨沂有正月裡不理髮的風俗,二月二這天理髮的特別多,有句諺語說的好:「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孩子要剃頭。」 [28]

開筆寫字

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為孩子正衣冠、點硃砂啟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願孩子長大斷文識字。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是中國傳統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啟蒙教育形式。 [27]

吃糖豆

臨沂人過二月二,農家就開始準備炒糖豆的原料。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用糖炒花生和黃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蠍豆,還有的爆玉米花。過去都是自家製作自家食用,現在不同了,一般沒有自家製作的了。城裡的超市裡,農村的集市上,二月二前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糖豆,大概有十幾種甚至更多。隨吃隨買,香甜可口。二月二這天,農家的餐桌上要擺多種糖豆,以示慶賀這個節日。有些地方還有吃「龍眼」、「龍鬚」、「龍舌」、「龍耳」、「龍皮」、「龍子」、「龍蛋」以及吃春餅、吃豬頭肉的習俗。[28]

引田龍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

圍糧囤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農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徵當年的大豐收。 [15] [28]

其它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 [29]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各地活動

編輯

山東

撒灰引龍、打灰囤

打灰囤

我國山東部分地區農村,這一天有「撒灰引龍」、「打灰囤」的習俗。這一天,天還蒙蒙亮的時候,家家戶戶就開始撒灰了,用簸箕盛著草木灰,沿著自家房子外圍牆根密密的撒一圈,因為這條灰線又細又長,形似傳說中的龍,所以這個舉動也被叫做「撒灰引龍」,寓意把象徵吉祥的龍請到家裡。除此之外,家家戶戶還會在門前、場院用草木灰圍成一個個圓圈,中間放上五穀、硬幣。代表著糧食屯、錢屯,有的囤外再畫上梯子,以表明囤的高大。一邊用灰畫圈還一面嘴裡念叨著:「二月二、打簸箕,大囤滿、小囤漾」,希望來年家裡糧食豐收,財源滾滾。人們還會在畫好的倉囤中挖一小坑,將穀子、豆子、玉米等各種糧食放置其中,埋好,幾天後看哪種先發芽,以此判斷各種農作物的收成好壞。實際上,撒灰除了象徵意義,在實際中也是有用的,在農村,舊式的農家房屋為土木建築,房舍牆體或由土墼壘砌,寒冬裡,牆縫、炕縫自然成了蠍子、蚰蜒、「草鞋底」等毒蟲蟄伏之處。驚蟄以後,這些毒蟲伺機出動,危害人身。二月二當天,村民便在炕牆下面及房屋牆根底下撒上點草木灰,也有燻蟲闢邪的作用。臨沂一些地方這一天舉辦土地會,農戶湊錢為土地爺過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以求土地爺保佑有個好收成。 [28] [30]

剃龍頭

二月初二,民間最大的習俗是「剃龍頭」,不管是老人小孩,剪髮、修容,讓自己煥然一新,預示著可以求得一年的好運。從一大早開始,一些理髮店裡就人來人往,顧客迎門,理髮師們都忙得不亦樂乎。許多人之所以選在這天剪髮,是因為民間有習俗,正月剃頭不吉利,所以很多人普遍是在年前理一次髮,然後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髮去舊」。 [30]

吃豆子、攤煎餅,舞龍燈

二月二這天,也都有攤煎餅、炒豆的習俗,祈求今年五穀豐登,有個好收成。不少地方還有舞龍燈等活動,為的就是祈福送福。 [30]

北京

吃春餅

春餅

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麵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裡,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吃「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喜歡在農曆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嘗。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31]

晉西北

在晉西北地區,人們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32]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陝西

陝西西安地區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給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餑餑饃。媽媽會前一天炒好齊子豆,準備給家裡人。齊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後切成小的立方體,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會把花生和齊子豆一齊炒。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農村早起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裡的水井裡打水,相傳二月二的水井裡會有龍蛋,挑回家裡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33]

邯鄲:吃「龍鬚麵」;「龍耳」、「龍角」(餃子);「龍子」(米飯);「龍拿珠」(混沌面);「食龍頭」(豬頭)。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面、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

石家莊:吃麻花,豬頭肉,餃子。那邊是要吃那種面片,石家莊人叫鹹食,混著雞蛋和麵粉香味的面片香;也有叫菜餅子的,就是把在地窖裡藏了一冬天的蘿蔔挖出來,切成絲和面和到一起, 烙出來的餅,沾著蒜泥和醋,很多人吃不習慣,不過這麼多年的風俗沿襲下來,而且還一直能傳承下去。

承德:早起煎餅早起煎餅午餃子煎肉片煎魚:二月二炸魚煎肉,這叫「燻蟲兒」。因為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用這香味燻醒傳說中的龍鎮住毒蟲,吃豬頭肉。

滄州:吃龍拿珠,就是麵條和餃子一起下鍋煮,煮熟了再吃。吃餃子就是龍耳朵的意思或麵條就是龍鬚子意思。吃龍鱗餅。

沿海

祭社

南方」二月二「龍抬頭主要以祭社(土地神)習俗為主,祭龍習俗主要在龍升天的仲夏端午。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社日節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22] 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為了祭祀系統中的祀典之神。時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變化,但祭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保留下來,並隨著華人的遷徙,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34]

分祭豬肉

分祭肉

分祭肉,聚眾宴飲,奏樂歡娛。社祭作為民眾歡聚節日的習俗,在龍抬頭這天也會上演。《廣州府志》引《番禺志》載:「二月二日土地會,大小衙署及街巷無不召梨園奏樂娛神。」昔日那祭社的盛況及人們聚眾宴飲的歡娛場面,在這些記載中可見一斑。 [35]

開筆禮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在傳統習俗裡,為取龍抬頭之吉兆。兒童在二月二這天,會舉行「開筆禮」,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人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祝願每一個孩子長大後斷文識字。 [35]

起龍船

起龍船

在龍抬頭這天,廣東部分地區會有「起龍船」的活動,眾人跳入水中「起龍船」,請龍出水、清洗龍船、試扒龍船。人們選擇這天作為傳統「起龍船」的日子,是為了顯示百姓對龍舟的尊重,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願。 [35]

剪龍頭

一直流傳著二月二「剪龍頭」的習俗,這天大人、孩子都剃頭,叫「剃喜頭」。特別是男孩子,都要理髮,謂之「剪龍頭」,據說在這一天理髮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也有要想鴻運當剃頭的寓意。

炮會

炮會

二月二土地神誕辰,在廣東部分地區,當地男女老少會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龍頭節」這一習俗被人們稱作「炮會」。 [35]

龍食

由於人們對龍的崇拜,龍抬頭這天人們要吃有「龍」字的食品來沾「龍氣」,所以龍抬頭風味食物大都以「龍」來命名。麵條稱作「龍鬚麵」、麵餅稱作「龍鱗餅」、水餃稱作「龍耳」、米飯稱作「龍子」……,人們希望以此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

其它地區

浙南:泗溪二月二廟會,地處浙江南部的泰順縣泗溪鎮是著名的廊橋之鄉,世界最美廊橋「姊妹橋」的所在地,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在泗溪鎮白粉牆村有著近三百年歷史的二月二祈福廟會活動,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白粉牆村都要在本村的「陳十四娘娘」廟舉行二月二廟會(祈福活動)。該習俗興起於清朝雍正年間,俗稱「做福」或「福酒」,從清代至民國「二月二」廟會活動發展到鼎盛,前往參加「福宴」的人群除本境鄉民,更多的來客都是從十鄉八裡之外慕名面來,可謂盛況空前。廟會活動內容精彩,其中最大的地方特色是「娘娘踩街」、「福宴」和浙南木偶戲。 [36]

唐山遷安:遷安地區的風俗是登山。 民俗學家認為,「剃頭死舅舅」本是漢人對清朝的反抗,經過三百多年的口口相傳已經演變為另一種含義,如今更多的體現為中華民族注重血脈親情的個性和文化傳統。「社會在進步,民俗在發展,人們更應該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傳承。

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麵粉製作壽桃、牲畜,蒸熟後插在竹籤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山東日照濰坊地區農村會用草木灰在地上畫穀倉糧倉,在倉內撒上五穀,祈禱新一年穀糧滿倉。並在這一天炒糖豆,(白糖、冰糖和花生一起炒)吃糖豆。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食「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山東菏澤民間習俗是二月二這天炒鹽水黃豆,讓黃豆開花。

廣西中北部:桂中、桂北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的傳統習俗,桂中北地區的壯族都流傳這一句「二月二,拜村社;龍抬頭,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二月二和八月二過法性質是一樣的。準備的節前,會預先制定採購小組作為慶典頭領,頭領採用分組輪流制,每小組5人組成。每當塊到節時候,被輪流到的「頭領」挨家挨戶收集資金和大米。節日那天「頭領「負責買菜、做飯等一切工作。」血腸「是龍抬頭和龍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血腸「壯語叫」bong「有禾苗速長、五穀豐登的含義。做完祭拜儀式,每家每戶都有一個代表去村社吃集體餐。吃完集體餐,「頭領」負責給每位村民評價分配一段血腸和扣肉。

福建莆田:莆田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打牙祭,大聚餐」之俗。農曆二月初二,俗稱「二月二」,莆仙人稱二月二為「頭牙」,而且與臘月十六的「尾牙」同等重視。按地方方言,「做牙」也叫「打牙祭」。所謂「打牙祭」,在《現代漢語詞典》註解說:「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後來泛指偶而吃一頓豐盛的飯。」然而,在莆仙,整個正月裡鬧元宵,都有「豐盛的菜餚」,算不上是「做牙」「打牙祭」。到二月初二,才是一年中「做牙」的頭一次,所以稱為「頭牙」。「頭牙」這一天,按傳統慣例,各行業、商店鋪、包括各戶主,一到黃昏前後時段,置辦果品酒餚等,點香燭、燒「貢銀」、放鞭炮等。城裡的把供案擺在自家店門前,鄉村的到田頭、社廟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然後,以祭神福餘,邀請僱傭夥友工匠們聚餐,未得邀請者,就意味著被「解僱」。莆仙村民凡有僱傭木工、泥工等工匠做工的人家,戶主須於二月初二晚上辦酒席請工匠「做頭牙」。 [37]

福建福清:江陰鎮的南曹村二月初二日報恩寺桃溪境迎春神遊甚為壯觀,人們裝扮成狀元、榜眼、探花郎、文武百官,彩旗、腰鼓隊、旱船、蚌女、十番、舞龍、舞獅參遊人數眾多。春和景明,大地綠遍,到郊外走走,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村民們以淳樸的情懷用古老傳統的方式迎接著新一年的平安與豐收,祈盼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繁榮昌盛。 [32]

黃河三角洲:二月二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裡或灣裡點燃,為龍照路。山東內陸地區對「二月二」的講究更多,其中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那就是圍糧倉。農曆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徵當年的大豐收。

滿族的二月二(6張)

滿族二月二:在滿鄉新賓居住的滿族人十分重視這個民間節日,如同過年或過大節一般。婦女們在頭節就忙著籌備東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稱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塊、五彩絨線等。 [38] 滿族人家在二月二頭幾天就磨黃米麵,做豆面卷子。這一天滿族人還有「領龍」之俗,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彎曲如龍,稱「引龍」。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麵」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38] 二月二薰香,從院子各處一直點到室內,有縫就插,這一天被稱為燻蟲日。 [38]

相關傳說

編輯

傳說堯王的父親帝嚳(帝俊)共有四個王妃:姜嫄(jiāng yuán)、簡狄(jiǎn dí)、慶都、常儀。本來常儀的地位最低,可自從生了兒子,眾人就另眼相看了。 [39] 慶都一直為沒有兒子煩惱。有人告訴她,神母廟求子很靈驗,只要真心實意,沒有不成的。慶都照女巫說的,在元宵節的晚飯後,去廟裡擺上供品,然後恭恭敬敬地磕了仨頭,雙手合十,祈求神靈賜子。話分兩頭說。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天上有條赤龍,看見人間的悽慘境況,產生了憐憫之心,私下裡下了一場雨。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龍壓在了一座山底下。百姓為赤龍求情,玉皇大帝發話說:「除非金豆子開花。」到了二月二這天,不知從哪裡來了個老媽媽,一個勁地喊:「賣金豆子!」人們很納悶,買回家一看,是些黃豆。這些黃豆放在鍋裡一炒,噼裡啪啦地開了花。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條赤龍放了出來,貶下凡間。慶都從神母廟求子後,就天天盼著好消息。一天夜裡,她夢見一條赤龍追隨,從此,就懷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電閃雷鳴,後又豔陽高照。院子裡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勳,就是後來的堯王。放勳聰明伶俐,從小就惹人喜愛,長大當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每逢過年的時候,集上賣的木版年畫,「皇帝爺爺使金牛」,就是由此而來。對於堯王出世大家都是眾說紛紜,後世編一段:金豆開花赤龍遂抬頭 二月初二堯王喜出世。

在我國北方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傳說有誤,武則天是唐朝時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時哪裡來玉米種子?)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祝福簡訊

編輯

二月初二龍抬頭祝福簡訊青龍節。

二月二,圍大倉,穀子黑豆往裡裝,先裝米,後裝面,再裝幾個鹹鴨蛋,娃娃娃娃你別看,貨郎挑子到門前。

二月初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戶戶炒豆豆,你一把,我一把,剩下這把餵螞蚱.螞蚱撐得伸了腿,喜得小孩咧著嘴。今天二月二,龍抬頭。理髮了嗎?要是還沒去就趕緊去,建議你剃個禿頭。不然等我今晚啃你這個豬頭時還得一根兒一根兒拔!

二月二,龍抬頭,送禮只送大豬頭。本理髮店推出剃一贈一活動,即日起凡在本店理髮者,都會得到豬頭一個。欲剃從速,本次豬頭為限量版,先剃先得,後剃後得,不剃不得。欽此!

二月二到了,祝你在今後的日子裡:事業如日中天,心情陽光燦爛,工資地覆天翻,未來風光無限,愛情浪漫依然,快樂遊戲人間.

二月二龍抬頭,剃龍頭,享豬頭,「二龍騰飛」來保佑,「二龍戲珠」精神抖,「二話不說」煩惱溜,「二馬奔騰」好兆頭,祝你二月二,萬事如意,一帆風順,黴運遠離!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誠祝願:抬出一籮「福運」伴左右,抬出一筐「財運」跟你走,抬出一缸「幸運」甜心頭,抬出一壇「喜運」陪晃悠。願抬出所有好運到你這停留,讓你平安如意、幸福悠悠!

有陽光照耀的地方就有我默默的祝福,當月光灑向地球的時候就有我默默的祈禱,當流星划過的剎那我許了個願:祝你平安健康,二月二快樂!

祝福加祝福是很多個祝福,祝福減祝福是祝福的起點,祝福乘祝福是無限個祝福,祝福除祝福是唯一的祝福,祝福你平安幸福,今日快樂!

痛苦最好是別人的,快樂才是自己的;麻煩將是暫時的,朋友總是永恆的;愛情是用心經營的,世界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節日快樂!

千裡試問平安否?且把思念遙相寄。綿綿愛意與關懷,濃濃情意與祝福。二月二快樂!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