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是什麼風俗(大家知道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嗎)
2023-10-17 21:23:22 3
冬至吃餃子是什麼風俗?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冬至吃餃子是什麼風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冬至吃餃子是什麼風俗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餃子的風俗,稱為吃"捏凍耳朵"。這也有傳說: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的鄉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於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捨給鄉親吃。鄉親們服食後,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一位醫聖,在我國的各個地區因為風俗的不同,所以過冬至的方式也不同。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都會吃餃子,吃餛飩或者是宰羊吃羊肉。南方地區喜歡在這一天吃米糰或者是長線米麵,冬至吃餃子是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的恩情。南陽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也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是南陽人,東漢時期的他曾經在長沙任太守,後來毅然決然的辭官回鄉,為百姓治病。在他返鄉的時候正好是冬季,他看到很多的百姓因為吃不飽飯而面黃肌瘦,不少人的耳朵因為天氣太冷都凍爛了,於是他便讓自己的弟子支起一口大鍋,在冬至的那一天熬製祛寒嬌耳湯免費給百姓治療凍瘡。湯中有羊肉和切碎的藥物,後來被世人學著做成了扁食,也就是我們現在吃的餃子,也因此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就是這樣,其實我國的很多節日與節氣都有著不同的習俗和飲食文化,背後都有著很多的歷史和紀念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