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鏡
2023-10-16 03:11:19 5
宋淳祐三年,鄂州有方姓大戶遷祖墳於東郊白雉山。掘地時忽聞異響,似山體中空,再掘則陷一大洞,方圓丈餘。有膽大者用繩子吊下去看,只見一枯骨坐靠在山壁上,旁邊放著一個方形木匣,衣冠都已腐朽,看不出朝代,四壁沒有入口,也不知人是怎麼進去的。
木匣打開,見一白色圓鏡覆陳其內,背有異文,狀類蝌蚪。鏡身薄如蟬翼,有日光照在正面隱然有動象,細看有粗木橫梁,有紅色布匹懸掛,有幾人行跪禮,雙手合十於胸前,似禮佛朝拜,因顯示的是俯視的角度,人的面容都看不真切。方家人大驚,視作山精鬼魅幻化,以為不祥。
鄂州名士王子川聽說後,以百金購得,遍請城中學士相驗,但除了得到似乎為雲母所制的結論外,其餘都不知來歷。兩月後,有一宿儒登門,識出鏡後異文為「韙書」,是西南夷族所用的文字,意為:子映母象,入水即亡。相傳此鏡原為古夷族納蘇部落所有,東漢時納蘇部一度被吞併,此後輾轉於烏蠻國各部落之間,再未現世。鏡分子母,子鏡可映母鏡之象,雖千裡而不失。
王子川既得子鏡,便想尋到母鏡,以全其美。按子鏡中顯示的,是一座佛殿的景象,每日有僧人誦經,偶有男女香客,從呈象的角度看,母鏡似位於大殿的頂端。王子川卜得母鏡尚在西南烏蠻之地,便打點好家事,收拾行囊,先入蜀,再經五尺道由蜀入滇,遍歷名寺,歷十月而返,一無所獲。次年再入蜀,又歷年餘。如此歷七年,四入蜀滇,終於在滇境邊陲找到了那座古寺。寺廟規模很小,不過十餘僧而已,王子川道明來意,闔寺僧侶竟皆茫然不知其所指,原來古寺千年,歷經數十代主持,又經戰亂,已無人知曉殿頂之物的來歷。王遂許以重金修繕寺廟,輕易換得了母鏡。
王子川回鄂州後,常邀好友來品鑑玩賞。或身在酒肆,讓家僕持母鏡立於街口,向眾酒客描述即將經過庭前的車乘馬匹、行人服飾,令酒客大驚,以此為樂;或安坐書齋,令家僕攜鏡遊覽,從鏡中看市井繁華,終日不知厭倦。一日,一個朋友對王子川說:「這樣的玩法也沒什麼意思,真是糟蹋了你辛苦得來的寶貝。」王子川不悅的說:「那老兄有什麼高見呢?」朋友說:「我常聽人言,雲上有天宮,住著神仙,可誰也沒有去天上看過,如果能用這個鏡子去探個究竟,也算不枉此生。」王子川笑說:「人和鏡子,都是沒有翅膀的,肉身尚且不能飛升,何況是無知無覺的鏡子?」朋友說:「鏡身既輕,倘若用風箏送上去,只要引線夠長,未必不能成功。」眾友齊聲稱是,王子川聽完沉默不語,心思卻也活絡起來。
數日後,王子川拜訪了城裡的造風箏的名匠,委託了這件事。風箏歷時兩個月成形,仙鶴的形制,所畫的羽毛纖毫畢現,栩栩如生。體量之大,僅翅膀微展便有兩丈有餘。絞輪立在地上,引線裝滿了二十多個稻筐,不知道具體長度。
王子川送神鏡探天宮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鄂州全城。及至到了施放那一天,半個城的百姓都聚到了灘場,甚至還有不少從鄰縣趕過來的人,比趕集還熱鬧許多倍,都為了一睹究竟。焚香祝禱已畢,王子川將母鏡鑲入仙鶴的胸頸之間,然後交予經驗豐富的風箏手操作。因為風箏體量巨大,放飛之初頗不順利,一個時辰之後,在幾個身大力壯的人的幫助下,仙鶴終於飛到了七八丈高。早已等的焦躁的百姓看到仙鶴穩穩的升起,人群裡發一聲喊,有人喝起彩來。仙鶴越飛越高,漸漸地只能看到一個細小的黑點,一眨眼就尋不見了。王子川捧著子鏡看著鄂州城慢慢露出全景,看到城四面的圍牆、田野溝壑,河流逐漸變成一條白練。
風箏漸入雲端,一片白絨絨的景象。約莫兩炷香的時間,遠處白茫茫的雲海上出現一片綠色,漸近,有了山峰、田野、屋舍村落,與人間景致相似。王子川十分驚詫,圍在身邊觀看的朋友連大氣都不敢出,只把眼睛盯著鏡面。忽然風箏劇烈搖晃,鏡中一閃,再一看,一隻體量相當的巨鶴正圍著風箏盤旋,猛然疾翔而至,以翅膀撞擊著風箏,又用巨喙撕扯著繩子。不過彈指一瞬,風箏一輕,王子川抬頭望,只見繩子自雲端垂了下來,沒一會便墮在百米外的地上,而風箏卻久久不見。
人群裡嚷動起來,有的說是私探天庭,神鏡被神仙攝走了,眾人又望著天空,等了一會,便都覺無趣,很快三三兩兩的都散了。只有王子川不移寸地,目不轉睛的盯著子鏡。風箏在雲中忽上忽下,隨風飄蕩,隨後落到一顆大樹的樹冠上,有許多樹葉滑過鏡面,透過茂密的樹葉,隱約見到一個人影背立著,面向的山壁書了「大足潭」三個字,忽然母鏡一陣翻轉下落,鏡身一頓,水紋蔓延合攏,鏡像全無。
這件事發生後,王子川大病數月。開慶元年,蒙古軍欲南下兵圍鄂州,王子川攜家眷西入蜀地,至渝州重慶府。渝地多山,蒙古鐵騎不能及,遂隱居於河谷地,建茅屋草舍,勤治農事以自足。
如此歷二十餘年,天下初定。一日王子川入山採藥,山氣氤氳,一時竟迷失了道路。沿著溪流下山,見一深綠水潭,旁有山壁,上刻「大足潭」。隱約覺得似曾相識,不知哪裡見過。忽覺身後一陣風過,轉身見一個巨大的風箏打在樹上,一塊鏡子落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