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小滿早安問候每日一祝(向無冕之王致敬)
2023-10-16 03:12:55 2
他們,是文字,是聲音,也是影像。
他們,是鍵盤,是小編,也是幕後。
是一批時刻走在路上的人,
哪裡有新聞,他們就會第一時間出現。
11月8日,第17個記者節,想對廣大同行們說,辛苦了,節日快樂。
「無冕之王」的由來
「無冕之王」的提法最早出現在19 世紀的英國。當時,《泰晤士報》被稱為英國上流社會的輿論權威,主筆辭職後常被內閣吸收為閣員,地位很高。人們就稱這些報紙主筆是「無冕之王」。
現多指新聞記者。稱記者為「無冕之王」,其含義是記者雖然沒有具體職務,但是在新聞活動中卻處處高人一等。
2000年,國務院正式批覆中國記協《關於確定「記者節」具體日期的請示》,同意將中國記協的成立日11月8日定為記者節。記者節像護士節、教師節一樣,是我國僅有的三個行業性節日之一。按照國務院的規定,記者節是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
中國記者之最
中國最早的新聞記者
梁發(1789——1855),又名梁亞發,廣東高明三洲古勞村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11歲就學於私塾,15歲到廣州謀生。中國第一份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日統記傳》在馬六甲創刊時,梁發先是擔任刻印工作,繼而協助撰稿,在該刊發表過不少宣傳教義的文章。1855年4月12日,梁發病逝於廣州。
中國第一個女報人
裘毓芳(生卒年月不祥),字梅侶,江蘇無錫人。1895年11月,與叔父裘廷梁合作,在無錫創辦了中國最早的白話文報紙——《無錫白話報》(五日刊),第五期改名為《中國官音白話報》,主持該報編務,從此開始了新聞生涯。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駐外記者
李何(1918 年——1962年),原名洪履和,福建省福州人,1938年從武漢到延安,不久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冬被派出新疆工作,改名李何,任《新疆日報》國際版編輯。1946年2月回到延安,在新華社工作。1950年3月,新華社在莫斯科建立了新華社的第一個駐外記者站,李何和夫人瞿獨伊(瞿秋白之女)一起被派往莫斯科擔任特派記者。
中國培養的第一個新聞博士
童兵(1942——),原名童寶根,浙江紹興人。196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師從甘惜分教授攻讀碩士學位。 1981年獲文學(新聞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84年攻讀在職博士學位,1988年通過博士論文《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奠基人——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研究》的答辯,獲法學(新聞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個新聞學博士。
中國第一個廣播節目主持人
徐曼(1940——),原名徐乃文,播音用名徐曼,山東掖縣人,女。1940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班學習,1961年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部任播音員。1983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設對臺灣廣播「空中之友節目」,徐曼擔任這個節目的主持人。她主持的這檔節目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被譽為 「和平的使者」、「知心的大姐」。
中國第一個電視播音員、節目主持人
沈力(1933年——),原名沈立環,江蘇吳江人,女。1957年由部隊轉業,考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任播音員。1958年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創辦,她被選為電視播音員,從而成為中國第一個電視播音員。1983年,中央電視臺開辦了《為您服務》節目,她又擔任了這個節目的主編兼主持人,從而又成為中國第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
第一個建議「設立特區」的記者
連雲山,《人民日報》軍事記者、軍事評論員、國際評論員。1962年秋冬之交,連雲山深入到深圳邊境和香港九龍等地採訪考察後,寫下包括建議在深圳邊境一帶建立「特別政策優惠區」在內的4篇內參送交中央政治局。由此,連雲山成為第一個正式寫出建議「設立特區」的中國記者。
發現世界第一大峽谷的記者張繼民
1993年10月,中日組成科考隊赴雅魯藏布大峽谷考察。為寫這一科學探險故事,1994年初,張繼民參閱了楊逸疇、高登義、李渤生三人合寫的 1987年8月發表在《中國科學家》上的題為《雅魯藏布江下遊河谷水汽通道初探》的論文。看到文內稱「雅魯藏布大峽谷平均切割深度在5000米以上」等文字時,他覺得這是一條深埋於科學家的論文之中十分重大的科學新聞,頗有報導價值。進而感到這是一個科學發現,於是,張繼民偕同論文作者,把這一重大科學發現變成了現實。4月17日,張繼民將其作為重大科學新聞,通過新華社向全世界播發。從此,雅魯藏布大峽谷作為世界第一大峽谷,在國際上聲名遠揚。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赤峰文化網微信公眾號(cfwhw0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