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繁葉茂什麼時候開拍的(花繁葉茂完結撒花)
2023-10-16 03:14:05 2
由歐陽黔森擔任總製片人、編劇,劉小鋒擔任出品人、製片人,尚大慶擔任導演,王迅、朱墨、邵峰、尚大慶領銜主演,張洪傑、高蓓蓓、鄭銘、丁冠中、白一弘、潘宏梁、薛硼、李熙、李木子、張瑞雪、付嘉灝聯合主演,尹鑄勝、詹小楠、董春輝等友情演出的現實題材鄉村扶貧劇《花繁葉茂》在央視黃金完美收官。從平臺數據來看,該劇播出後在B站獲得了9.4的高分評價,同時在豆瓣評分也在8分以上,可謂是現實農村題材戲中的黑馬。
該劇由中央電視臺、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出品,上海電影製片廠、武漢傳奇人影視藝術有限公司、遵義昆鵬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中共遵義市播州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改編自歐陽黔森創作的報告文學《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講述了《花繁葉茂》講述歐陽採薇作為第一書記來到花茂村,與村支書唐萬財攜手工作,克服困難,致力於把「貧困村」帽子摘掉。隨著劇情的發展,第一書記歐陽採薇與村支書唐萬財互幫互助,磨合共進,在他們團結協作,齊頭並進下,把花茂村建設的「花繁葉茂」。
「看不夠,希望出續集!」微博上多名用戶反映說。
就連《花繁葉茂》官方微博評論下面大量觀眾也直呼捨不得結束,想看續集。每年這麼多主旋律影視,為什麼它能脫穎而出被觀眾喜歡呢?
取材真實 引起社會共鳴
電視劇《花繁葉茂》取名於革命老區貴州省遵義市楓香鎮花茂村,這個村曾經是個「出行難、看病就醫難、農田灌溉難、村民增收難」的老大難貧困村,原來的村名叫「荒茅田」。這些年,在黨的「三農」政策引領下,這個村一步步走出困境,脫貧致富成效顯著,改名為「花茂」,寓花繁葉茂之意。
題材新穎,填補西南農村劇空白
近年來當代農村題材的影視劇作品層出不窮,與其它當代題材的影視劇受眾面相比更多著一份7億農民這一穩固的收視群體,從《鄉村愛情系列》到《馬向陽下鄉記》等眾多部鄉村劇都有著良好的收視業績,但細數這些劇目大都是中國北方鄉村故事,中國電視劇市場至今沒有一部叫的響的中國西南地區多民族融合的農村題材作品,《花繁葉茂》正是這樣一部反映當代新農村民族共融合、共發展、共致富的作品。
劇情詼諧幽默 打破觀眾階層壁壘
與以往的農村題材劇不同,這部劇的導演尚大慶,演員王迅,演員邵峰都有許多經典喜劇作品,也是央視以及春晚的老朋友。劇中,王迅飾演的村主任唐萬財操著一口西南方言,性格中又透露出圓滑和倔強,同時又正直,善良,與尚大慶飾演的何老么一唱一和,和朱墨飾演的第一書記歐陽採薇相得益彰。這樣的角色才能立得住,才能讓正劇不再枯燥無味。正因如此,才能在B站收穫如此高的評價。
扶貧任務艱巨,幹部成長記
劇中邵峰飾演的石曉峰飾演的楓香鎮黨委書記對新來的第一書記歐陽採薇說過這麼一段話,讓很多觀眾印象深刻——「基層幹部的辛苦指數,決定了村民們的幸福指數。」朱墨飾演的歐陽採薇就是當代千千萬萬年輕人的縮影。他們懷揣著遠大的理想,帶著自己對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的思考,來到花茂村,與當地村幹部同學習,共進步,以群眾利益為主,不畏艱苦,任勞任怨。觀眾從歐陽採薇的視角出發,一起走進了花茂村,一起與鄉親們從對政策的懵懂不知,到最終見證花茂村的「花繁葉茂「。豆瓣有不少觀眾評論說這部劇讓人真正了解到了農村的現狀,也讓人知道基層扶貧任務的艱難。
這也正是因為歐陽採薇和唐萬財這些基層幹部的努力,劇中角色才能和觀眾的情感貼的很近,讓人感動,情感共鳴。這正是國家政策和個人、作品和觀眾相互結合之下,帶來的這部好戲的重大意義。
用好的作品來說話,是我作為演員的責任
《花繁葉茂》頻頻出圈,也讓該劇的出品人、製片人同時也是國家一級演員的劉小鋒十分欣慰。在《花繁葉茂》之前,昆鵬影視出品的《國家孩子》也是由劉小鋒擔任製片人和出品人,並在劇中飾演了徐世鐸一角。這個關於「草原額吉都貴瑪」的故事在央視八套黃金檔首播就拿下收視冠軍,至今還在央視多次重播。
《國家孩子》的播出讓很多觀眾第一次知道了「草原額吉都貴瑪」和牧民們與漢族孤兒的情誼故事,《花繁葉茂》則讓更多觀眾、尤其是城市觀眾了解了西南鄉村的真實變化和脫貧攻堅工作的點點滴滴。這些有多年演員經歷的劉小鋒自己最想看到的,他一直認為,自己作為演員得到了許許多多的關注和支持,現在自己發現了好的題材,也希望能夠用這些好的作品、好的價值觀去回報社會給予他的公眾資源,回報支持他的觀眾朋友。對於《花繁葉茂》的破圈和年輕觀眾的彈幕交流,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初衷。在他看來,做一部「好作品」非常重要,不管你做什麼題材,一旦這個角色,帶你走進作品,讓你感動,歡笑,讓你有感而發,感同身受,這就是最部劇最成功的部分。
同時,劉小鋒認為,有了好故事,用有技術含量的拍攝方法和手段來呈現,打造一齣好戲,作品就會有觀眾。《國家孩子》的成功說明故事的重要性,《花繁葉茂》根據紀實文學改編,創作團隊紮根西南農村,與當地文化融為一體,才有了現在的成功。正是有了這部劇才讓觀眾對脫貧攻堅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到建設家鄉,攜手建設美麗鄉村的的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