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22年高考歷史一輪複習第16講(文化常識專題訓練之禮儀風俗及飲食器用)

2023-10-16 01:09:56

(一)禮儀風俗及飲食器用

1.下面有關古代親屬的稱呼,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父之父為祖,古稱王父;父之母為祖母,古稱王母。祖之父母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為高祖父、高祖母。

B.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

C.父親姊妹的兒女叫內表,母之兄弟姊妹之子女為外表,統稱中表。

D.婦之父母與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

1.【解析】C(父親姊妹的兒女叫外表,母之兄弟姊妹之子女為內表)。

2.下面有關古代宗法制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始祖廟居中,以下父子遞為昭穆,右為昭,左為穆。

B.在宗法上,嫡長子被認為是繼承始祖的,稱為宗子。只有宗子才有主祭始祖的特權。

C. 親戚,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

D. 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別為九個月和五個月。如《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2.【解析】A(左為昭,右為穆)。

3.下面有關古代尊卑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室內座位尊卑,古時座次、坐向規定嚴格,一般坐北朝南為尊位。如《鴻門宴》:「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

B.車座的尊卑,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車座以左為尊,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

C.官位的尊卑,秦漢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左為尊,以右為卑。

D.住地稱謂,古時把貴族稱為右族或豪右,貧賤者居住之地稱「閭左」,貶官稱「左遷」。

3.【解析】C(朝堂及官位多以右為尊,以左為卑。)。

4.下面有關古代禮俗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B.五常,封建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係。五倫中父子關係至為重要,故又叫「大倫」。

C.考妣,舊時父親死後稱「考」,母親死後稱「妣」。《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D.六親,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4. 【解析】B(五倫中君臣關係至為重要,故又叫「大倫」)。

5. 下列有關古代忌諱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諱言「錢」字,易其名曰賦、祿、餉等。如,把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錢物稱為「潤筆」。

B.古人諱言大小便,常見的說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戰》:「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C.古人諱言「死」,天子死曰薨,諸侯死曰崩,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

D.宗教教義中諱言「死」,如西歸、仙遊、升天、坐化、圓寂、涅槃、就木、入土、謝世、作古等。

5. 【解析】C(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

6. 下列有關古代避諱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避諱實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採用某種方法迴避。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國諱,一是家諱。

B.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來代替。

C.空字法,即將應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某」。

D.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少寫偏旁。

6. 【解析】D(對所避之字少寫一兩筆)。

7. 下列有關古代祭祀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

C.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雞三牲全備為「太牢」。少牢只有羊、雞,沒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D.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遊《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7. 【解析】C(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

8. 下列有關古代服飾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冠,古代男子束髮插簪使頭髮固定的器具。猶今之帽子。

B.裳,本義是指夫君、君長穿著的裙。引申義是指男女穿著的下衣。

C.巾,指供擦拭、覆蓋、包裹、佩戴等用的塊狀飾物。古人以巾裹頭,所以巾又指頭巾,是冠的一種。巾幗,古代男子的頭髮和髮飾。

D. 冕,中國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們戴的禮帽,後專指帝王的皇冠。

8. 【解析】 C(古代女子)。

9. 下列有關古代「頓首」「稽首」「坐」「箕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頓首,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

B. 稽首,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

C.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 「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儘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儘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汙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D.箕踞,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這是一種對人尊敬的坐法。

9. 【解析】D(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

10. 下列有關古代揖讓之禮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B.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

C.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D.長揖,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10. 【解析】A(行禮時推手微向下)。

11.下列有關古代婚禮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後即可成婚.並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後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B.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C.生辰八字, 指一個人出生時的幹支曆日期;年月日時共四柱幹支,每柱兩字。舊俗訂婚時,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D.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採、納吉、問名、納徵、請期、親迎。

11. 【解析】D(問名、納吉)。

12.下列有關古代食器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豆,像低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B.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

C.箸,夾食的用具,俗稱「筷子」。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箸歷史已有3000多年。

D.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鴻門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說的就是這種境遇。

12. 【解析】A(像高腳盤) 。

13.下列有關古代炊具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鼎,鼎的上沿有兩耳,鼎腹一般呈方形,可在其下燒烤。鼎腹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夏禹時的九鼎,經殷代傳至周朝,象徵國家最高權力。

B. 鑊,古時指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後來它又發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

C.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製成,後用青銅製作,底部有許多孔眼,置於鬲或釜上,甑裡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後,蒸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

D. 釜,斂口,圓底,或有兩耳,可以直接用來煮、燉、煎、炒等, 可視為現代所使用「鍋」的前身。

13. 【解析】A(鼎腹一般呈圓形)。

14.下列有關古代酒器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樽,本作「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樽上常飾有植物形象。

B.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後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

C.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

D.觥,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隻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有這樣的描述,「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

14. 【解析】A( 常飾有動物形象)。

15.下列有關古代家具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蓆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蓆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

B.床,床在起初是極矮的,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床」指的是臥具。

C.屏風,中國傳統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在周代就以天子專用器具出現,作為名位和權力的象徵。經過不斷的演變,屏風還起到點綴環境和美化空間的功效。

D.案,古稱案幾,本義是指木製的盛食物的矮腳託盤,亦指長形的桌子或架起來代替桌子用的長木板,也指架起來的砧板或擱板,還可指坐具。

15.【解析】B(詩中「床」指的是坐具)。

(二)宗法禮儀制度

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的是

A.「遷謫」謂官吏因罪降職並流放,其中「遷」指官員的調動,有升有降,但「左遷」必是升職。

B.「母艱」,就是「母憂」,指母親的喪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黃河以北,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與現代漢語中的行政區劃是不同的。

D.「自號」,舊時給自己取的號,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屬通曉翰墨之人,無不別出匠心,各有所愛所好。

2.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張良運籌帷幄,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為留地。

B.古代室內宴會上的四面座位,以東向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為侍者座位。

C.「沛公居山東時」中的「山東」指崤山以東,泛指東方六國之地。「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中的「河」指黃河。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長幼排序。「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是說項伯是項羽的伯父。

3.下列關於文化常識的各項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乘之國,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後期是中等國家。春秋時期,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

B.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廟指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

C.冠者,成年人,20歲以上的人。古時女子和男子20歲行冠禮,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歲的人。

D.小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

4.下列有關傳統文化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用謙稱表示謙遜,如: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B.二十四節氣中,清明之後是穀雨,夏至之後是小暑,大暑之後是處暑,立冬之後是小雪。

C.墨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亞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墨為首。

D.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如醜為牛,寅為虎,辰為蛇。

5.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漢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對老人和長輩的尊稱。對他人的尊稱有:君、公、足下、不才、先生、長者、在下、兄臺等。

B.「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節,旄節,以竹為竿,上綴以犛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憑證)。

C.「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表示誠心致敬。

D.「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九賓,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九賓,由儐相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

6.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古代祭祀時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牛、豬各一頭叫「少牢」。

B.「薨」在古代指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喪父稱為「孤」。

C.冠者,成年人,20歲以上的人。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歲的人。

D.「三五之夜」即農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稱「望」,「初一」稱「朔」,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稱「晦」。

7.下列對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孝廉是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B.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C.《孟子》是記載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言行的書,由孟軻的弟子編成,全書共7篇。

D.頓首是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

8.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裡,出兵車千乘。

B.後人常用「陶朱」作為富人的代稱,陶朱就是範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長的叫「敲」,短的叫「撲」。

D.秦時,「山東」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侯國。

9.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華山之陽」是指華山的南面,「漢陽」是指漢水之北,「衡陽」是指衡山之南,「江陰」是指長江之南。

B.「廬陵蕭君圭君玉」中的「廬陵」是籍貫,「蕭」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餘弟安國平父」中的「安國」是名,「平父」是字。

C.六藝經傳,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樂》久已失傳,這是沿用古代的說法。

D.「稽首」是古代的一種跪拜禮,為九拜之一;「再拜獻大王足下」中的「再拜」是指再次拜謝,這是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用於表達敬意。

10.下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踐阼,特指皇帝登臨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踐祚。『登極」、「登庸」、「御極」。

B.社稷,「社」是穀神,「稷」是土神。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徵。

C.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

D.庠序,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1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輔,指西漢治理京饑地區的三個職官,其所轄地區地稱三輔,《後漢書·張衡傳》「遊於三輔」中,「三輔」意為後者。

B.對策,漢代考試取士,以政事、經義等設問並寫在簡策上,應試者因其所問而作答。自漢起作為取士考試的一種形式。

C.二千石,漢代官員的俸祿等級。漢時郎將、知府、郡守等官員的俸祿都是二千石,所以也以二千石代指這些職官。

D.立生祠,是指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而加以奉祀,對象皆為有德之官員。

12.下列對相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伶官」是指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

B.「莊宗」是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

C.古代帝王祭祀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諸侯祭祀用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

D.「季父」是指最小的叔叔。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最後的。

13.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B.庠序:古代地方辦的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C.孝悌:孝,敬愛兄長;悌,孝順父母。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

D.六畜:指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種家畜,又稱 「六牲」;也泛指各種家畜。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B.河內,地理名詞,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

C.庠序,學校。商代鄉學稱序,周代鄉學稱庠。

D.孝悌,原意指指孝順父母與敬愛兄長、姐姐。

15.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文會友」是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

B.古代祭祀或舉行典禮,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誠莊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

C.「八股文」是漢代和明朝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

D.「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16.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文字,叫「墓志銘」。

B.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C.駢文又稱「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講求辭藻華麗,注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但內容較空,遠離社會生活,其價值不大。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秦漢。

D.在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17.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華夏族、漢族多建都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夷之中,故後世稱其地「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B.「頓首」是古時的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

C.「博士」在古代為學位名稱,現為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職官,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的職官。

D.「庠」是周代學校的名稱。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也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18.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羊,未為馬,申為猴,酉為雞,成為狗,亥為豬。

B.「家祭」是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如宋代陸遊《示兒》詩中有這麼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C.「六禮」是中國古代婚姻成立的六道手續,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D.「三輔」在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隋唐以後簡稱「輔」。

19.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祭酒」是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孟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孩子。

C.「三牲」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也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D.「膜拜」是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

20.下列對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用統一的編年體編寫。

B.序,是說明書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C.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犧牲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豬。

21.下列關於文中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京城」「京師」均指當時的都城長安。

B.「孤」是指年幼喪父。

C.「尚饗」是祭文結尾常用的語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靈來享用祭品。

D.「十二郎」中的「郎」是對男子的通稱,也稱「郎子」。

22.下列各選項中,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祭祀時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牛、豬各一頭叫「少牢」。

B.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伶官」。

C.告廟,指古代天子或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

D.《書》,指《尚書》,儒家經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獻的彙編。

23.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棺」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槨」」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棺材。

B.「殯」在古代指驗而未葬。後世把送靈樞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

C.「墳墓」在古時是兩個概念: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墳」,與地面相平的葬人場所叫「墓」。後世「墳」與「墓」並稱,不再有所區別。

D.古人在服喪期間,在墳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廬冢」,亦作「廬墓」。「廬」,屋舍;「冢」,墳墓。

24.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關於「死」的說法,《禮記》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B.「媵」本義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為媵。後來也可指「嬪妃」,如《阿房宮賦》中「妃嬪媵嬙」。

C.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依一定的誓約結成的聯合關係叫「盟」。

D.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穀神叫「稷」;後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

25.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家祭」是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

B.古代諸侯每年派使者朝見天子稱為「大聘」,每隔三年的朝見為「小聘」。

C.「長揖」是古時不分長幼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行禮。

D.「頓首」是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6.下列對文中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為保護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壘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進植物根部發育等作用。

B.繅,把蠶繭浸在熱水裡抽出蠶絲。繅絲是制絲的一個主要工序,傳說黃帝之妻嫘祖是養蠶繅絲的創始人。

C.鳴鼓,指公開宣布罪狀,加以聲討。例如屈原《國殤》:「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就是此意。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時亦是招待賓客的兩種禮宴,「飱,客始至之禮;饔,即將幣之禮。」(鄭玄注)

27.對下列句中加點的古代文化常識解釋不全正確的一項( )

A.三五之夜(農曆每月十五日); 先妣(敬稱自己已死去的母親)

B.嫗,先大母婢也(敬稱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C.餘自束髮讀書軒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標誌); 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日)

D.吾妻歸寧(舊指女子出嫁後回娘家); 吾妻來歸(舊指女子出嫁)

28.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六藝:六經,指禮、樂、射、御、書、數。

B.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癸丑:這裡以幹支紀年,永和九年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負責修史等事。

D.吾妻歸寧 歸寧: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2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下列選項錯誤的一項是( )

A.會,諸侯在規定時間朝見天子。同,諸侯一起朝見天子。

B.千乘之國,指中等國家。乘,一車四馬為一乘。

C.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

D.古代男子在二十歲時行加冠禮,以示成年。

30.下列文化常識正確的一項是

A.「徵」是指由中央官署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B.「守」是指暫時署理職名,多指官階低的人署理官階高的職務。

C.「致仕」是指交還官職,即退休,一般致仕年齡為六十歲,有疾患則提前。

D.「加」是指加封,是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

31.下列文化常識錯誤的一項是( )

A.有司:專管某一方面事務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 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B.齊衰:一種喪服,古時父母去世後,子女要身著喪服,表示孝敬和哀悼。

C.太傅:東宮官職,負責教育太子,一般作為實權性的官銜賜給重臣肱骨。

D.郎中:官職名。始於戰國,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

32.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徵、闢指徵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稱徵,三公以下召之稱闢,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官吏的制度,與「察茂才」「舉孝廉」不同。

B.「遷」在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

C.「六部」中的禮部管理國家典章制度、祭祀並負責接待四方賓客,吏部則主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科舉取士。

D.「除」「拜」均表示授予官職,「拔」「擢」均表示提拔,「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權」「署」則表示暫代官職。

33.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導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B.「振恤」,即賑濟與撫恤,即面對災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和民間做的相應的反應和對策。

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後,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獲得」,「仕」意為「官職」,「致仕」指獲得官職。

34.下列各項的古代文化常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可以稱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職。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職的詞語有「闢」「除」「徵」等。

C.戶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戶口、稅收、科舉等,長官為戶部尚書。

D.諡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後,據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恭敏。

35.下面對相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史令:也稱太史,官職名。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一般由宦官擔任。

B.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指官員辭職歸家。

C.牢:本來是養牲畜的圈,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豬、羊各一頭叫「少牢」。古代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D.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

36.下列關於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青衫,多為低階的官服或卑賤者的衣服,也指便服。後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哀痛的情感。

B.豪民,地方上無官職,但有財勢,不守法度、凌壓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敗北逃亡的軍隊,「北」指打了敗仗往回逃。

D.「解職」即「革職」,因為違反朝廷意願而被免除相關的職務。

37.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在古代,除了有封地的貴族以封地作姓氏之外,還有以國名、官職、居住地、職業技藝或自己的祖先的字作為姓氏的。司馬遷、東郭先生、庖丁分別是以官職、居住地、職業技藝作為姓氏的。

B.幹支紀年法是古代常用的一種紀年法,以天幹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依次循環相配,如公元2017年是農曆丁酉年,那麼2018年應該是戊戌年。

C.古人對於官職變動有多種說法,「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屈原既黜」「上書乞骸骨」等句子,說的分別是授予官職、降低官職、罷免官職、求取官職。

D.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一般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進行評價。如稱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范文正公。

38.我國古代文人學士的作品集名稱內涵豐富,各具特點。下列作品集《柳河東集》《聊齋志異》《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軒長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長慶集》命名方法分別是

A.地名、年號、諡號、字、號、官職、書房名

B.地名、書房名、諡號、號、字、官職、年號

C.書房名、地名、官職、號、字、諡號、年號

D.地名、書房名、諡號、字、號、官職、年號

39.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職變動錯誤的一項是:

A.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徵: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B.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轉:調動官職。

C.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

D.餘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兼:開始任官職。

40.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節是符節,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如蘇武「持節送匈奴使」。

B.「署」表示代理、暫任官職,「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

C.「禮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國家典章制度、祭祀、學校、科舉等,並負責接待四方賓客等事務。

D.闕是宮門兩側的臺階,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41.文化常識判斷

(1)從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親又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弟,若不共祖父則為從祖弟,若共祖父則為從父弟。(______)

(2)「天倫之樂」指父子、兄弟、夫妻、親戚之間的關係,指家庭親人之間團聚的歡樂。這個詞語只能是親人之間,也可用於同學、朋友之中。(______)

(3)文人宴會:唐代文人雅集宴會,幾乎都必有詩歌唱和活動。文人把流連詩酒、往來酬唱視為風流雅事,常將這些詩作結為集子以廣流傳,這在唐代非常盛行。(______)

42.填空。

(1)轉運使,指古代主管 的中央或地方官職,首見於 朝,以後各王朝均有設置。

(2)侍書,古代官職名,是 、 的官員 時為翰林院屬官。

(3)侍中,古代官職名, 始置,是 以下至 的加官,為 之史,以其往來東廂奏事,故謂之侍中。

參考答案

1.A

【解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A項,「有升有降」錯誤,「左遷」必是降職。故選A。

2.D

【解析】此題考核學生識記、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帝王年號、諡號、廟號;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外交禮儀、行政區劃;還有一些委婉的說法,表謙、表敬的詞語等等。平時要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等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來推敲。本題要求選擇「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D項,「項伯是項羽的伯父」的表述錯誤。「季」指在弟兄排行裡代表第四或最小的,故「項伯是項羽的叔父」。故選D。

3.C

【解析】試題分析:C項,「古時女子和男子20歲行冠禮」錯,應該是「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

4.A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的積累有助於解讀文言文,文化常識一般包括官職、宗教禮儀、服飾、年齡稱謂、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等,學習過程中注意準確積累。B項,「大暑之後是處暑」 解說錯誤,「大暑之後是立秋」。C項,關於文房四寶的說法應為: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D項,「辰為蛇」解說錯誤,應是「辰為龍」。故選A。

5.A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A項,「對他人的尊稱有:君、公、足下、不才、先生、長者、在下、兄臺等」錯誤。「不才」,謙稱自己,不才願往效力。「在下」,謙詞,稱自己。古人常用「區區在下」表自謙辭,同樣「區區」亦能代表「在下」。

故選A。

6.A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A項,「用牛、豬各一頭叫『少牢』」錯誤。祭祀時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

故選A。

7.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C項,「由孟軻的弟子編成」錯誤,應為「由孟軻及其弟子編成」。

故選C。

8.C

【解析】本題考核學生識記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C項,「長的叫『敲』,短的叫『撲』」說法錯誤,說反了,應是「短曰『敲』,長曰『撲』」。

故選C。

9.D

【解析】本題考核學生識記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D項,「再次拜謝」錯,應該是「拜兩次」。

故選D。

10.B

【解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本題要求選出「下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中,不正確的一項」,

B項,「『社』是穀神,『稷』是土神」說法錯誤,應該為「社」是土神,「稷」是穀神。

故選B。

11.D

【解析】本題考核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D項,「……對象皆為有德之官員」錯誤。對象並不都是有德之官員,有的朝代,也有諂媚者或懾於其勢焰者所為,奉祀的對象不一定有德。

故選D。

12.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

C項,「諸侯祭祀用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錯誤,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故選C。

13.C

【解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C項,「孝,敬愛兄長;悌,孝順父母」錯誤,應為「孝,孝順父母;悌,敬愛兄長」。故選C。

14.D

【解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

D項,「孝悌,原意指指孝順父母與敬愛兄長、姐姐」說法錯誤,沒有姐姐,孝,就是孝順父母;悌,就是敬愛兄長。

故選D。

15.C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C項,「是漢代和明朝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錯誤。「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

故選C。

16.C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C項,「盛行於秦漢」錯誤。駢文形成並盛行於南北朝。

故選C。

17.C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C項,「在古代為學位名稱,現為官名」錯誤。「博士」在古代為官名,現在為學位名稱。

故選C。

18.A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A項,「午為羊,未為馬」錯誤。午為馬,未為羊。

故選A。

19.A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A項,「孟子」應為「荀子」。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

故選A。

20.A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平常的學習中,考生在平時學習中應多多識記積累相關的知識,應有意識的進行分類識記,比如科考類、官職升遷貶謫類、官職名稱類等等。

A項,「用統一的編年體編寫」錯誤,二十四史統一用紀傳體編寫。

故選A。

21.D

【解析】此題考核學生識記、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帝王年號、諡號、廟號;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外交禮儀、行政區劃;還有一些委婉的說法,表謙、表敬的詞語等等。平時要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等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來推敲。本題要求選擇「下列關於文中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

D項,表意不準確。「郎」不是對男子的通稱;而是唐代口語中對「年輕」男子的稱呼。

故選D。

22.A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A項,祭祀時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

23.D

【解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D項,「古人在服喪期間,在墳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廬冢』」說法錯誤,古時為了表示孝順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後的服喪期,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叫做廬冢。故選D。

24.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幹的要求,如本題「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然後藉助課內所學和課外積累來辨析正誤。題中,B項,「『媵』本義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為媵。後來也可指『嬪妃』」錯誤,「媵」指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隨嫁的人,而「嬪妃」指帝王的妾。故選B。

25.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幹的要求,如本題「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然後藉助課內所學和課外積累來辨析正誤。題中,B項,「古代諸候每年派使者朝見天子稱為『大聘』,每隔三年的朝見為『小聘』」錯誤,應該是每年的為「小聘」,每隔三年的為「大聘」。故選B。

26.C

【解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C項,「屈原《國殤》:『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就是此意」錯誤,屈原這句話的意思是「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鼓」,這裡的「鳴鼓」意思是「擊鼓」,表示進軍的意思。

故選C。

27.C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平常的學習中,考生在平時學習中應多多識記積累相關的知識,應有意識的進行分類識記,比如科考類、官職升遷貶謫類、官職名稱類等等。

C項,「束髮」:指十五歲,非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標誌。古代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故選C。

28.A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對文化常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稱謂、官職的變遷、人才的選拔、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域劃分、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與課本注釋相關的內容。

A項,依據後面的「經傳」可知,這裡的「六藝」是:《詩》《書》《禮》《樂》《易》《春秋》。

故選A。

29.A

【解析】

【詳解】

此題考核理解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A項,「會,諸侯在規定時間朝見天子」錯誤,「會」,諸侯在非規定時間朝見天子。

故選A。

30.B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備考時要積累名著、名家、稱號、官職、曆法等文化常識。解答此道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知識,判斷相關內容,是否正確。A項,「是指由中央官署徵聘」錯,是由皇帝徵聘;C項,「一般致仕年齡為六十歲」錯,是七十歲。D項,「加」,是在原來官銜上增加榮銜。

31.C

【解析】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考查包括人的稱謂、古代職官、天文曆法、古代地理、科舉制度、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題時考生應先明確題目要求,然後根據已學知識,聯繫課本內容,對選項做出判斷。

C項,「一般作為實權性的官銜賜給重臣肱骨」表述錯誤,太傅(太子太保)有銜無職,一般作為一種榮譽性的官銜加給重臣和近臣;選項應把「實權性」改成「榮譽性」。

故選C。

32.C

【解析】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C項,「吏部則主管……科舉取士」有誤,科舉取士由禮部主管。

33.D

【解析】試題分析:「致仕」指官員辭職回家。

34.C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文化常識。C項,科舉不是戶部,而是禮部。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戶部尚書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禮部是中國古代官署。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35.A

【解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本題:

A項,「一般由宦官擔任」錯誤,太史令不是一直由太監擔任的,著名的古代科學家張衡,曾三次擔任太史令,因此這種說法不準確。

故選A。

36.D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識記辨析能力。學習中要注意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和體系,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注意相近的文化常識之間的差別,務必做到準確。

D項,「……因為違反朝廷意願而被免除相關的職務」錯誤,「解職」的意思是辭職。

故選D。

37.C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乞骸骨」指辭去官職。

38.D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文學常識。題幹是「我國古代文人學士的作品集名稱內涵豐富,各具特點。下列作品集《柳河東集》、《聊齋志異》、《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軒長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長慶集》命名方法分別是:」題幹與備選答案要求一一對應。需要平時識記並了解我國古代文人的作品集名方式,並加以總結歸納幫助記憶。D項《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聊齋」是其書房名。《范文正公集》,作者範仲淹,諡號「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號稼軒。《王右丞集》,作者王維,官至右丞。《白氏長慶集》,作者白居易,此集為唐穆宗長慶年間編輯。

點睛:我國古代文人的作品集名稱內涵豐富,各具特點。其命名方法大致可歸納為十種:一、以「地名」(籍貫)命名。《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亭林詩文集》。作者顧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故稱「亭林先生」。北宋文學家沈括晚年隱居潤州"夢溪園",故有《夢溪筆談》。二、以「書室名」(書齋名)命名。《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聊齋」是其書室。《飲冰室合集》。作者梁啓超,「飲冰室」是其書室。《七錄齋集》。作者張溥,「七錄齋」是其書室。《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惜抱軒」是其書室。三、以「諡號」命名。《王文公集》。作者王安石,諡號「文」。《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歐陽修,諡號「文忠」。《范文正公集》。作者範仲淹,諡號「文正」。四、以「號」命名。《誠齋集》。作者楊萬裡,別號誠齋。《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號稼軒。《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號文山。五、以「字」命名。《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六、以「官職」命名。1、《王右丞集》。作者王維,官至右丞。2、《杜工部集》。勝者杜甫,官至工部員外郎。七、以皇帝「年號」命名 。《白氏長慶集》。作者白居易,此集為唐穆宗長慶年間編輯。《嘉祜集?權書》。作者蘇洵,此集為宋仁宗嘉祜年間編輯。八、以文體命名。陸機《文賦》。九、以姓名命名。《李清照集》,《陶淵明集》。十、以做官地命名。1、《賈長沙集》。賈誼,曾為長沙王太傅,在長沙做官。2、宋代陸遊曾在四川做官十年,十分熱愛蜀地,就將自己的詩集命名為《劍南詩稿》

39.D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題幹是要求選出「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職變動錯誤的一項」。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官職的升遷調動等變化習慣說法。D項錯在「兼:開始任官職」。「兼」正確解釋是「兼職,兼任,同時擔任」的意思。

40.D

【解析】試題分析:D.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

41.(1)√ (2)× (3)√

【解析】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識記、理解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帝王年號、諡號、廟號;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外交禮儀、行政區劃;還有一些委婉的說法,表謙、表敬的詞語等等。

第(1)個詞「從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親又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弟,若不共祖父則為從祖弟,若共祖父則為從父弟。表述準確,籠統地說就是叔伯兄弟。

(2)「天倫之樂」中「天倫」:舊指父子、兄弟等親屬關係,泛指家庭的樂趣,但指的是有血緣關係到至親,不包括夫妻。

(3)「文人宴會」:唐代文人雅集宴會,幾乎都必有詩歌唱和活動。文人把流連詩酒、往來酬唱視為風流雅事,常將這些詩作結為集子以廣流傳,這在唐代非常盛行。這個解說正確,重點是雅集宴會,詩歌唱和活動。

42.(1)運輸事業 唐朝

(2)侍奉皇帝、掌管文書 宋明

(3)秦 列侯 郎中 丞相

【解析】

試題分析: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名著的主要內容,區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幹中的修飾限制成分。轉運使,中國唐代以後各王朝主管運輸事務的中央或地方官職。首見於唐。侍書,官名,侍奉帝王﹑掌管文書的官員。宋明為翰林院屬官正九品。侍中,古代職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沒有定員,為丞相之史,以其往來東廂奏事,故謂之侍中。

聲明:此內容是從網絡搜集,並且免費分享,如涉及侵權可以聯繫我,我會刪除相關連結!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