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傳說之謎(黃鶴樓來歷新說)
2023-10-15 15:34:23 4
黃鶴樓傳說之謎?溯源黃鶴樓的來歷,學術界多認為,武昌夏口城設立的軍事瞭望哨就是黃鶴樓的前身,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黃鶴樓傳說之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黃鶴樓傳說之謎
溯源黃鶴樓的來歷,學術界多認為,武昌夏口城設立的軍事瞭望哨就是黃鶴樓的前身。
夏口城的建立應該從關羽走麥城說起。劉備為關羽報仇,率軍伐東吳,在夷陵大敗。東吳和蜀國結仇,為了屏障首都武昌(今鄂州),遂在江夏山(今蛇山)建立夏口城。
《三國志》對此有明確記載:黃武「二年(223)春正月,……城江夏山」。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湖廣方輿紀要序》:「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於是城夏口,都武昌。」夏口城的修築在吳國歷史上不是小事,1700多年前的軍事城堡,用今天的眼光看,不過一個小土城,方圓只有二三裡,但酈道元《水經注》認為這個小土城具有「依山傍江,開勢明遠,憑墉藉阻,高觀枕流,上則遊目流川,下則激浪崎嶇」的氣勢。
夏口城修築17年後,孫權下詔:「詔諸郡縣治城郭,起譙樓,穿塹發渠,以備盜賊。」在孫權的新詔中,我們第一次看到「樓」的信息,譙樓即城門上的瞭望樓。但這時夏口城起的譙樓,是黃鶴樓的前身嗎?不能輕易下結論。因為《三國志》和《水經注》沒有一個字涉及黃鶴樓。
為什麼大家都認為黃鶴樓最早是三國時黃鵠磯上的瞭望樓呢?這與唐代李吉甫(758—814年)撰寫的《元和郡縣誌》有直接關係,該書如是描述夏口城:「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名樓,為黃鶴樓。」後人解讀這句話,把建樓的時間固定為黃武二年,把黃鶴樓固定成軍事瞭望樓,並把這個軍事瞭望樓固定在黃鵠磯上。
凡軍事瞭望樓,都是為了登高警戒。夏口城背依江夏山,本身就具有了「開勢明遠」「遊目流川」的優勢;況且在冷兵器時代,常常會兵臨城下,遭遇圍城,把軍事瞭望樓搭建在城外幾無先例,但利用城門上的譙樓居高望遠則是常態。夏口城又怎麼會把瞭望樓建在城外的磯石上呢?也許有人會說,黃鶴樓是搭建在夏口城內的。筆者也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但酈道元《水經注》中明確說到:「船官浦東即黃鵠山……山下謂之黃鵠岸,岸下有灣,目之為黃鶴灣,東北對夏口城,魏黃初三年孫權所築也。」這個黃鵠岸當是後來的黃鵠磯。由此可知,夏口城並非直接與黃鵠岸相連。所以,「黃鶴樓最初是建在黃鶴磯上的瞭望樓」這一點頗值得商榷。
李吉甫是地理學家,他生活的年代,黃鶴樓已經成為天下名樓。他登臨黃鶴樓,觀察地理形貌,記述歷史,描述現狀,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李吉甫的「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名樓,為黃鶴樓」其實描述的是他看到的現狀,也就是「在原夏口城的西南角,有一個黃鶴樓,樓因黃鵠磯而得名」。
黃鵠磯上真正出現軍事瞭望樓當在南北朝時期。
南朝劉宋的第五位皇帝劉駿登基第二年,即公元454年,就把荊、湘、江、豫四州中的八郡劃出,設立郢州,這就是歷史上的「分荊置郢」,郢州的治所設在夏口。夏口遂從縣治所在地升為州治所在地。首任郢州刺史為國戚蕭思話,他對夏口城進行維修和擴建,讓夏口城變身為郢州城(亦稱郢城)。
蕭思話擴建的郢州城沿蛇山西端北坡而上,直至山脊。《南齊書》記載:此城「據黃鵠磯,邊江峻險,樓櫓高危,瞰臨沔漢」。所謂「邊江峻險,樓櫓高危」,其意是新城的城牆延到了江邊,城牆上還建有用以偵察、防禦、打擊攻城之人的「樓櫓」(樓櫓系古代作戰時搭建的沒有頂蓋的高臺)。
注意,這個「樓櫓」據黃鵠磯,高到可以「瞰臨沔漢」,可見作為瞭望及防禦的作用不可小覷。筆者以為,如果一定要把黃鶴樓的前身固定為軍事瞭望樓,那麼,黃鶴樓的前身應該是這個建於南朝的「樓櫓」。(武漢地方志專家,武漢文史館館員董玉梅)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