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來歷及風俗簡介(端午節來歷與武功節俗您知多少)
2023-10-16 02:26:50 2
端午,又稱端陽、端五、重五、重午、午日、龍舟節、粽子節、龍日節、五月節、詩人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起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農曆五月初五之所以稱端午節,是因為「端」字原義為植物發芽生長,延伸有最初、開頭的意思;午,《說文解字》釋義為:「午,牾也。五月,陰氣午逆陽,昌地而出」。這就是說,午,意為逆反。「午」代表五月,這時陰氣逆反陽氣,頂觸地面而冒出。又,「午」與「五」諧音,五月初五又稱「午日」,故該節為此之名。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人們說法主要有五種:一說紀念屈原;二說紀念勾踐;三說紀念伍子胥;四說是紀念曹娥;五說是紀念介子推。東漢時期蔡邕在《琴操》中有此記載。以上五說中,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最有影響,為舉世華人所認同,故有人將這一天稱作「詩人節」。
武功人端午節儀俗,主要有下面幾種形式:
割艾草。縣內上下塬地區是一樣的,這天人們早早起床,帶上鐮刀去野外採割帶露水的艾草,將其插於門楣,懸於堂中,既為逼邪,又可驅蚊。
縫香包。端午節佩帶香囊,有闢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用絲布包裹,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娃娃們極為喜歡。
合花花繩。花花繩是將五色絲線合成繩子,繫於臂腕,或在五彩繩子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也有的人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懸於門窗和掛於床帳之上。
送端午。每年五月初五之前舅家都要給未過12歲的外甥送去嬰肚(亦叫「擁肚」)、曲連饃和童裝,叫做「送端午」。嬰肚,狀若當下流行的「神功元氣袋」,上有掛帶,後有綁帶,前為小圍裙形,上繡「五毒」和十二屬相圖案,內藏雄黃香料,既可護肚,又可驅邪;曲連饃,大多為外婆或者妗母新手烙制而成,麵粉裡添加有油、鹽、芝麻、花椒葉等佐料,形為圓圈狀,內圈圓潤光滑,外圈雕成瓣狀,亦雕有魚鱗狀花紋,既可食用,又可戴在孩子的手腕、脖項上作為玩飾之物。
另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捉蚧蝳(入中藥、借毒攻毒)等古老習俗,如今除吃粽子外,其它二者已不常見,只能是老人們的一種兒時記憶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