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書店運營(書店夜生活還只能玩)
2023-09-15 10:01:56 5
24小時書店運營?來源:中國青年報從7月19日起,每周五到周日,北京地鐵1號線、2號線延長運營時間,沿線各站末班車發車時間均在零點以後看得出來,為了我們的夜生活,地鐵都很努力,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24小時書店運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24小時書店運營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從7月19日起,每周五到周日,北京地鐵1號線、2號線延長運營時間,沿線各站末班車發車時間均在零點以後。看得出來,為了我們的夜生活,地鐵都很努力。
夏末的一個夜晚,正陽門外,中軸線西,大柵欄北,首屆「北京書店之夜」主會場所在地北京坊,將城市夜生活延展至書店,同時,遍布全市的25家書店分會場也點燃星星之火。這一夜,北京夜生活的口號是「約飯,不如約書店」。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帶來誦讀節目《遇見一家書店》,繪本作家熊亮講演《如何打造中國孩子的童話世界》,素描戲劇《白日夢太奇》和黑膠音樂聲光舞蹈秀,則營造出了夜間遊園的氛圍……
聽說「北京書店之夜」的消息,初一女孩美怡拉上阿姨和阿姨家的弟弟一同前來,跟隨「打卡地圖」的路線走走看看,已經打卡了3個點。美怡說,如果能延續下去,她還想參加。馬嘯帶著女兒專門趕來,他是一名教師,覺得孩子更應該參加「書店之夜」,「讀書能直達心靈」。
北京最富有特色的45家書店,聚集於北京坊三富街,形成一條「北京書店大街」。走完這條街,書迷們在一面巨大的立體許願牆上留下了滿壁心願——「我想帶著《瓦爾登湖》去趟瓦爾登湖」「希望能找到愛讀書的另一半」「希望能讀完一本大部頭經典」「全世界的最美書店等等我」……
一切都很好,只是這樣的熱鬧就像一次以書店為主角的「快閃」,此夜之後,夜生活的選項能否加上書店?「一夜」能否變成「夜夜」?
事實上,在書店過夜生活也不是新鮮事,之前各地就有24小時書店的探索和嘗試。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劉京晶看來,在政府資源統籌和支持下開展的此次系列活動,是一種很好的示範和引領,但書店夜生活要想可持續發展,還要取決於書店自身的積極性和訴求。
最直接的,書店夜生活的開展和書店運營成本密切相關。劉京晶說:「夜間運營所需的人員、安保等成本會比白天大幅增加,書店能否通過延長營業時間來獲得足夠的回報,這是制約書店夜生活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劉京晶認為,目前書店夜生活的開展有兩種路徑:一是將書店拓展為功能複合型的公共文化空間,為各類文化活動提供載體,比如觀影會、朗誦會、讀書會、話劇、音樂,甚至夜間培訓等;二是在各種空間內承載與書相關的生活,比如在餐廳、商場、影院等開展閱讀活動。
把書店夜生活好好過下去,劉京晶覺得首先「急不得」。「可以先找一些品牌性、標誌性的書店進行探索和嘗試,而不宜一下子全部打開。因為這取決於書店本身能否生存下去,還是要待城市從整體上形成夜間文化生活的氛圍後,它才可能有更多發展空間。」
將書店拓展成文化綜合體,這在一二線城市已經較為普遍,在逐漸下沉到三四線城市時,期待產生更多新的業態,如將書店與餐飲、創意市集,甚至汽車美容相結合。
而後者,在這次「快閃」活動中也初現端倪。在MUJI HOTEL BEIJING(無印良品酒店北京店),住店客人可以從大堂書吧約8000本書中,挑一本喜歡的書免費帶回房間閱讀。
在兒童樂園「小綠洲」,奇想國和一米陽光童書館把孩子最喜歡的閱讀場景搬到了樂園中。小綠洲創始人馬瑾說:「要讓孩子把繪本看成玩具。在我們的空間裡,會在不同的角落布置『閱讀角』,同時設立小小圖書館,把所有繪本開放給家長和孩子,供所有來到小綠洲的家長挑選和借閱。」
「家傳」品牌旗下的家庭式餐廳「媽媽 」,設立了熊亮經典繪本的試讀區。熊亮說,「在其他場景,書應該有這樣的機會」。「媽媽 」餐廳每月會推薦一本書,開業第一個月是著名童書出版人郝廣才的繪本《媽媽的一碗湯》。在那個月,家傳聯合創始人孫巖琨發現,整個餐廳的小朋友都在讀同一本書,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孫巖琨說:「我們的客人中,有七成是帶著小朋友的家庭。在構想餐廳時,第一個放進來的板塊就是閱讀角,也是我們關於『餐桌和書桌』理念的一個體現。爸爸媽媽在等位時放下手機,很投入地給小朋友讀繪本的樣子,真美。」
「推動夜間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求城市的各個系統都來支持夜間生活,包括公共運輸、治安維護、夜間景觀等。書店夜生活不取決於單一書店的發展,更有賴於整個文化消費習慣的形成。」劉京晶說。(記者 蔣肖斌 見習記者 李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