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風光村落(一個傣族人宅家的節日)
2023-10-15 14:30:46 2
緣起:一個從關門開始的,不熱鬧的節日
結夏安居,也叫雨安居、入雨安居、入夏節,俗稱「關門節」——當然與之對應的也有「開門節」。(編註:2009年,傣族「關門節、開門節」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傣語中,結夏安居叫做「毫瓦薩」,「毫」指「進」,「瓦薩」是「雨季」,細究起來這個詞彙裡並沒有「關門」的意思,各種傳說之間也存在微妙的差異。
結夏安居是住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及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多個當地民族)的習俗。 嚴格來說,結夏安居不是「節日的一天」,而是指在夏季高溫多雨的三個月中(傣歷9/15-12/15,約為公曆7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不外出,宅在家休養生息的一個時間段。把進入這三個月的第一天(有些地區習俗是開始的前3~4天)作為「關門節」,最後一天(或幾天)作為「開門節」,以開關門戶,形象地反映這個階段的生活重心就是閉門不出修身養性,也挺生動的。
三個月結夏安居的習俗不止在我國版納地區流行,也是東南亞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斯裡蘭卡等地的共同習俗。
泰國曼谷,家庭三代人共度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節和南傳佛教脫不開干係,在南傳佛教盛行的東南亞地區,都會把結夏安居附會成源於釋迦牟尼雲遊講經的故事。釋迦穆尼四處雲遊講經說法,信眾越來越多,也形成一個不小的僧團。僧團集體外出化緣和講經,經常不小心損傷到村民的莊稼,入雨季後會頻頻踩死或誤傷小動物和昆蟲……如此種種矛盾,釋迦牟尼為僧人規定了夏天三個月雨季不外出,靜居持戒、誦讀佛經、修習佛法的規矩。而這一項佛教習俗逐漸與生活在東南亞熱帶地區的民族文化相交融,也傳入我國雲南版納地區,漸漸成為民俗性傳統節日。
拋開宗教背景來看,結夏安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熱帶居民們的生存經驗和生活智慧。版納地區從前以採集、種植、養殖為生活重心的廣大務農者,到了這個全年最熱又頻頻下雨的三個月,搶在入雨季之前種好苗,插好秧,接下來的一切都交給溼潤又炎熱的氣候,雨水自然會養活一切。而雨季行路不便,高溫高溼的氣候容易致病,居家休養身體,靜候炎夏過去,再好不過了。這就是一個專屬於熱帶的、安靜不鬧騰的節日。
宅家,做什麼?
結夏安居三個月,在家做什麼呢?各地區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儀式和習俗,僅舉幾個傣族的例子來管窺下這悠長的熱帶假期。
包粽子的儀式感
勐海地區的傣族會在關門節的第一天包粽子——一種長條形的「牛角粽」,甜鹹餡看各家口味喜好。包粽子的關鍵是把全家所有成員聚在一起,共同完成這件事兒,由家族裡的長者一一分工,誰負責淘米,誰管拌餡,誰來處理粽葉……一家子老老小小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一邊包粽子一邊聊天,老人家會給年輕人講各種節日、講歷史、講故事、手把手地教小孩子包好粽子,習俗和文化在代際之間自然地傳承下來。
勐海地區的傣族會在關門節的第一天包粽子,一種長條形的「牛角粽」
熱熱鬧鬧的家宴
「關門節」並不是徹底關閉大門不見人,第二天就是最熱鬧的宴請日,一村之內鄰裡之間互相宴請,熱熱鬧鬧的大聚餐——版納村寨不論大小,多是和睦親切的鄰裡關係,各種節日宴請也功不可沒。關門節的家宴不拘於本村人,如果有外地來的、外族的客人,也一併歡迎。
宴席開始前最重要的儀式,是請家中長輩和村裡年高德劭者來做「滴酒致辭」。長者會把酒滴一些在桌子上,並做致辭——大致意思是向家族和村寨的祖先致敬,並祝禱祖先保佑村寨五穀豐登、家家和睦,表達不忘來處、不忘根本的念舊情懷。
充滿感恩的滴水儀式
關門節第三天是傣歷九月十五,也是月圓之夜,全村人都會去寺院做滴水儀式,為故去的親人和祖先祈福,大致相當於漢族的清明節。
與清明節更凸顯「悼念」不同,傣族的滴水儀式著重在「追懷感恩」,提醒生者常常惦記逝者和祖先的美德、功績,感念他們對自己的照顧,並根據逝者的喜好準備水果或小吃在滴水儀式時供用,也託寄了後輩對以往教導的感恩。
傣族的滴水儀式著重在「追懷感恩」 文旅雲南 圖
無所不在的「蘇瑪」
傣語「蘇瑪」,原意是「抱歉」、「打攪」、「勞駕」,在生活中引申成一類儀式的總稱,可以解讀為「致歉」、「懺悔」、「感恩」、「尊敬」、「奉獻」等多重涵義。傣族人生活中常常蘇瑪,以改善人與人、人群與人群,甚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在結夏安居中,蘇瑪是非常關鍵的儀式。孩子向長輩蘇瑪,準備長輩喜歡的食物、鮮花或禮物,給長輩行禮,講述自己過去一年中做得不得體的事,表達歉意,或對長輩的照拂、教導表示感激。長輩則會回饋祝福的言語。在這種類似自省自察的儀式中,增進代際親情和互相理解。
蘇瑪儀式並不限於長輩和晚輩之間,夫妻之間會因為發生過的矛盾爭吵而互相蘇瑪,學生對老師蘇瑪,甚至人對植物、動物、物件也可以蘇瑪。常常踐行這樣的習俗儀式確實使人多懷感恩之心,常思己過鮮論人非,也符合結夏安居「修身養性」的目的。
老人的獨特修行
在結夏安居的三個月中,村寨中的老者每周都會到附近的寺院住兩天——在寺院中靜心、學習、持戒。在這樣的修行生活裡,對他們的約束甚至比對村寨普通年輕人更加嚴格,包括不坐臥高大華麗的床、不貪戀奢侈豪華的生活用具……要保持簡單、樸素的生活習慣,要學習擔任村寨社群中的社會工作……總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做一位「優秀的老人」,對社群有用有宜的老人,能給年輕人帶來榜樣作用的老人。在傣族傳統觀念中,不會因為老人年長而盲目尊重,老人也要持續學習、持續自我管理、成為「值得尊重的長者」,才能獲得大家的敬重。
從老到幼的自我管理,從家庭到社群的和睦,從內省到外顯的修身養性,在結夏安居的種種儀式和習俗的加持下,避開外出的暑熱,在外物和內心都築起一方清涼世界。有學者認為,結夏安居是傣族等民族文化的傳承關鍵,規範了一套行而有效的「季節性的生命作息」,達成人與人、人與炎夏、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相處融洽。
在結夏安居的三個月中,村寨中的老者每周都會到村寨附近的寺院住兩天 德宏文旅 圖
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版納年輕人走出家鄉走向城市,或走進朝九晚五的辦公室生活。像傳統民俗中那樣,保持三個月結夏安居在家,與家庭、家族、村寨一起完成各種各樣的修習和儀式,共享社群之樂,共敘親友之誼,無論空間還是時間都被壓縮得越來越有限。老人、出家人和享有暑假的學生成了結夏安居的主體,在相對偏遠的村寨中,因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農耕的生活模式,反而更好地留存著這些民族習俗和生活方式。希望它傳承下去,傳承得更久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