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餃子風俗看法(初一餃子初二面)
2023-10-15 19:55:45 2
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中國北方的絕大多數家庭在大年初一都要吃餃子,那麼
中國民俗專家稱,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民間有「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餃子古代叫「嬌耳」,有這樣一個傳說:東漢末年,災害嚴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爛耳朵病。名醫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看見瘟疫流行,於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塊空地,搭起醫棚,架起大鍋,給人們舍藥治病,救活了很多窮人。
張仲景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燉,燉好後,把它們撈起來,剁碎,再用麵皮作成耳朵一樣的東西,下鍋煮好後,分給病人吃。人們叫這種東西為「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再喝下一碗湯,便兩耳發熱熱血沸騰,不久爛耳朵病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邊慶祝新年,邊慶祝爛耳朵的康復痊癒,就模仿「嬌耳」的樣子,做了過年的食物,在大年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嬌耳」,後來才稱其為「餃子」。
此外,還有說法是,大年三十晚上24時以前要包好餃子,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節期間的餃子種類繁多,一般家庭都會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硬幣、紅棗等,初一早晨吃。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有些地方還會把硬幣包在餃子裡面,意為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好運不斷。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