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南鎮安道教(魅力定邊民俗篇)
2023-10-16 06:22:35 1
定邊民間道教音樂
定邊民間道教音樂是陝西省定邊縣的傳統宗教音樂。通常是道士們作道場的一種重要形式和內容。道場是為善男信女祈福禳災、超度亡靈而設壇祭禱神靈的宗教活動。其音樂內涵有一定的民間藝術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1
定邊民間道教音樂的特點
「
一、定邊縣民間道教齋醮名目繁多,有水災、旱災、蟲災、雷擊、瘟疫、傷病、生亡、延壽等各種法事;它以法事情節需要,組合串連各種頌、贊、步虛、偈等道曲。法事不同,音樂的組合也隨之變化。道教音樂的誦唱和樂器伴奏,均由道士擔任,信眾不參加音樂活動。因此從音樂角度來看,齋醮實際上是按照「腳本」(科儀要求)在信眾面前,進行一場宗教儀式的「演出」。經過。1000多年的齋醮實踐以及長期地吸收民間音樂的養料,道教音樂十分豐富:有讚美「三清」、神仙的頌歌;有表現神仙應召而來的飄拂飛翔之聲;有表現鎮煞邪趨惡魔的莊嚴威武的曲調;有表現眾神仙抵達仙界或功成慶祝的喜慶歡樂之樂;有表現引上仙界的縹緲恬靜的曲調等。
二、逗趣的形式,如散花:做一朵小花用碟子端上,放在道士面前,每個道士說一個謎語或笑話、順口溜之類的趣味話,然後傳給下一個道士,依次類推。
三、顯示技藝的節目,如趕鴨子:用一點兒棉花做一個小鴨子放在水盆內漂浮著,再做一個艄公手拿船漿划著船,吹管子的道士用管子的下端挨在水面上,既要吹出曲調,又要使小鴨子在水面上飄來飄去,艄公擺來擺去象在趕鴨子,這時其他道士「噢、噢、嘿、嘿」的配合十分形象。
四、歷史悠久,結構嚴謹,道教風格鮮明,演奏十分講究,音樂功能表現力很強,演奏水平相對很高。如:「三點小鑔四點鈸,鐃鈸套打掛金鎖」,配器很有特色。
五、曲調大都是民間音樂小調,用運合理,地方風味很濃,很受群眾歡迎。
」
2
定邊民間道教音樂的內容
「
一、祈福道場:大則為國家祝釐、禳解災疫;小則為民安宅鎮土、祈福祝壽。
祈祥道場程序:
選擇吉日(玉皇大赦、庶民上表之日)。吉日前七天,祭主家清掃宅院,忌葷食(俗稱:清鍋灶)。
布置場面。於正房中央牆壁懸掛《三清神主》;對聯是:三清此日臨金殿,玉帝今朝赴醮筵。橫眉:萬聖臨。供桌上有《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君》牌位。灶房鍋臺上有《灶君》牌位。院中央設五方土壇。貼有四方花吊子、八方序對聯,中央懸掛《太歲幡》,大門外按方位樹三根幡杆(宣預告、揚幡、進表用)。
起建(既起經)。起經開始,8名道士身著道衣、道袍,頭帶道帽,其中一名身著黃色大法衣, 法衣後背刺繡著太極圖和八卦圖,前襟及兩袖上刺繡著八卦相,手持寶劍(笏板),其他道士都各持一件打擊樂器肅立。下午祭主畫押、點香、燒表後,即啟動,打擊樂奏《亂劈柴》,奏畢念《請神科》,然後到幡杆下念《牒文》,向天地三界呈《預告》,然後回灶前三叩禮拜再念表文,回「三清」前收場。
次日晨三、四點起床、淨面、漱口、吃齋飯後,諷誦《玉皇集經》一部上、中、下三卷(必須在太陽出宮前念完),然後再行早堂之功課,念《早科》。接著「揚幡」、《張榜文》、《進表章》,即午景當空《墨表一甬》。此時還願弟子淨牲、淋羊、奠酒、行禮、焚化表章,此時才能開戒食葷。午時,在院中設「五方五土尊神」,誦懺、念《土科、土經》。戌時許,弟子三寶禮拜後,誦頌《北鬥本命延生真經》,同時到四周附近寺廟中朝拜諸神(沒有寺廟就免了),然後將附近見到的白骨(人和動物骨)撿起運到高山或深溝掩埋,道士前去念咒安鎮。
晚上設放《太上三陽濟憐施食》一臺,念經一卷。道士們圍著一張大桌點上油燈,供上祖師佛像,桌旁插上紙傘,祭主手端香盤跪在桌邊開始起動,此時所有道具缺一不可,打擊樂器、唱頌讚文、演講白口、催奏樂起、吹奏樂曲、有緊有慢、三吹三打三念,十分熱鬧。有時應主家要求表演「散花」、「趕鴨子」等宗教節目。而後打散本音門中遠逝近亡各類孤魂。
第三天繞院、灑淨。用五穀糧食一、二斤,十二樣精藥、七種名香、酒等,在院中各個門內外撒掃、念咒安鎮土神,送歸神位。最後給祭主家的主房中堂上懸掛一張由八卦組成的「錄符」(約1平方米)。祈禱保佑家人平安、六畜興旺、財源茂盛。
二、度亡道場:是為去世的親人所做的齋醮道場。
度亡道場程序:
迎靈(若有待搬先亡的屍骨)、起經、晚課、早課、朝懺、張榜文、揚幡、進表章、上貢、轉案、跑馬、放赦、挽城、觀燈、遊食、放食、安神。
起經開始,8名道士,身著道衣、道袍,頭帶道帽,其中一名身著黃色大法衣,法衣後背刺繡著太極圖和八卦圖,前襟及兩袖上刺繡著八卦相,手持寶劍(笏板),其他道士都各持一件打擊樂器,肅立在懸掛著「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圖象下面供桌的兩邊,供桌上還供有:無上洞淵三昧上上天尊、靈寶經籍三師真君、玄中教主大法天師真君、東宮教主太乙救苦天尊、醮筵會內一切有感真君的牌位及一尊觀音菩薩的銅像。側面還供有鬼王位置既有圖象又有對聯,中間寫道:「北陰山下邦都大土面然鬼王」;右寫道:「四生臨於寶地」;左寫道:「三宥脫化蓮臺」。待祭主或孝男上完香、燒完表、畫押結束後馬上鳴鑼擊鼓起經開始。
過程大都為「三吹(民族吹管樂)、三打(民族打擊樂)、三念(高唱贊文)。
道教齋醮音樂有獨唱(通常由高功、都講擔任)、齊唱、散板式吟唱和鼓樂、吹打樂以及合奏等多種形式。單純的器樂形式常用於法事的開頭、結尾、唱曲的過門以及隊列變換、禹步(類似舞蹈的步法)等場面;聲樂形式則是齋醮音樂的主要部分。其聲樂體裁主要有「頌」、「贊」、「步虛」、「偈」等格式。據《無上黃□大齋立成儀》和《道門科範》等書的
記載,在前蜀時,頌、贊、步虛等已經在齋醮中應用了,而偈的產生稍晚些,約始於元代。道教有關齋醮科儀的典籍中,述及演唱的多用「吟」、「詠」。
頌、贊、步虛和偈,就其單獨形式來講,是一首歌,結構短小的為上下句式或起承轉合4句式;大型的有更複雜的曲式,每一曲調常有多段,甚至10餘段不同用途的詞。這種一腔多用的組合變化,常同宗教念白、誦經腔、禹步等合用在法事中。
道教音樂是一種具有地方音樂特點的宗教音樂,其表現是:①同一法事中的同一曲調,各地的行腔、旋律裝飾(加花)都帶有本地地方音樂特點而各有區別。②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詞,各地選用本地音調配曲,各不相同。道教音樂到底受到多少種地方音樂的影響,尚無確切的統計。早期道教音樂所用的樂器,以鍾、磐等打擊樂器為主。唐代起,增加吹管樂器,嗣後,逐步加入彈撥、弓弦樂器。明朝《茅山志》記載國醮演奏樂器的道士竟達30名。近代雖然吹管、彈拔、弓弦、打擊等樂器並用,但演奏中仍以吹管、打擊樂器為主。
所念經文有《玉皇經》(上、中、下三卷)、《金剛經》、《大乘經》、《太陽經》、《因果經》、《祖師經》、《雷經》、《救苦經》、《真武經》、《太上三陽濟憐施食經》等。
打擊樂曲牌有:《長流水》(為走步板)、《三點鈸》(為讚頌詩文板)、《亂劈柴》(為三吹三打用)、《掛金鎖》(為施食壇上用)。
演奏曲牌有:《上南坡》、《西方贊》、《柳青娘》、《大紅袍》、《一馬三澗》、《鬧天蒼》、《放豬》、《下江南》、《孤雁落沙灘》、《光棍哭妻》、《小寡婦上墳》、《雪梅弔孝》、《哭靈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