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積累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2023-10-05 00:14:01 1
漢族傳統節日及習俗
(一)春節
1.時間及古稱
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旦等。
元旦古今有區別,古代將農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辛亥革命後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
2.起源:「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來源於農業。之前立法規定將農曆十月定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直至西漢時期漢武帝頒布實施《太初曆》,將農曆正月定為一年的開始。
3.主要習俗
祭灶、掃塵、貼春聯、除夕守歲、拜年、給壓歲錢等
4.文化意蘊
團聚、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5.常考相關詩詞句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2)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陸遊《己酉元旦》
(二)元宵節
1.時間及古稱
農曆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元夕等
2.起源
有三種說法。
(1)起源於佛事活動,在東漢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
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後逐步形成民間盛大的元宵節。
(2)起源於道教,道教曾將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將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將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道教崇奉天官、地官、水官,認為上元節是天官賜福,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下元節是水官解厄,後上元節逐漸形成元宵節,中元節、下元節主要用於祭祀。
(3)起源於漢代,民眾在鄉野持火驅趕蟲獸,希望可以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後逐步演變為元宵節。
3.主要習俗
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迎紫姑等
4.文化意蘊
如意太平、團團圓圓
5.常考相關詩詞句
(1)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2)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3)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李商隱《觀燈樂行》
(三)寒食節
1.時間及別稱
清明節前二日,亦稱「禁菸節」、「冷節」
2.起源
為了紀念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遭到晉獻公姬詭諸的追殺,顛沛流離十九年,介子推與一批老臣始終追隨左右。在最艱難的時刻,介子推甚至割股肉供重耳充飢。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介子推,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山林。晉文公聽信小人讒言,下令放火燒山,意外將介子推及其母親燒死。
3.主要習俗
禁菸、冷食等
4.文化意蘊
拜掃祭祖
5.常考相關詩詞句
(1)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宋之問《途中寒食》
(2)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韋
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四)清明節
1.時間
春分後十五日
2.起源
清明節得名源於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
3.主要習俗
掃墓、戴柳、植樹、踏青、蕩鞦韆、放風箏等
4.文化意蘊
對先人的緬懷、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5.常考相關詩詞句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2)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五)端午節
1.時間及別稱
農曆五月初五,又稱五月節、浴蘭節、重五等
2.傳說
有三種傳說。
(1)紀念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伍子胥多次勸誡吳王夫差殺掉勾踐,夫差聽信讒言,賜劍讓伍子胥自殺,後將伍子胥屍體在五月五日投江。
(2)紀念孝女曹娥。曹娥的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而哭。過了十七天後,曹娥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
(3)紀念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屈原遭受排擠被流放,楚國亡國後,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三個傳說中,以紀念屈原流傳最廣。
3.主要習俗
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佩香囊,飲雄黃酒等
4.文化意蘊
愛國情懷、適應節令、驅邪避害
5.常考相關詩詞句
(1)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遊《乙卯重五詩》
(2)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3)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吳文英的《澡蘭香·淮安重午》
(六)七夕節
1.時間及別稱
農曆七月初七,又稱乞巧節等
2.傳說。
牛郎、織女兩人相愛,玉皇大帝認為神仙不能下嫁給凡人,於是拆散二人。後又被兩人的真情感動,準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初七相會一次。相傳這一天,喜鵲飛上天庭,為牛郎織女搭鵲橋。
3.主要習俗
乞巧、拜魁星
4.文化意蘊
崇尚美好與幸福
5.常考相關詩詞句
(1)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2)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七)中秋節
1.時間及別稱
農曆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八月節、追月節等
2.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3.傳說
后羿因射下九個太陽,被王母娘娘賞賜長生不老仙丹,后羿將仙丹交由妻子嫦娥保管。后羿門徒蓬蒙威逼嫦娥交出長生不老仙丹,嫦娥自知不是蓬蒙的對手,情急之下吞下仙丹飛升上天。后羿回家後痛心不已,於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擺下宴席,盼著與嫦娥相聚。
4.主要習俗
拜月、吃月餅
5.文化意蘊
對團圓的渴望
6.常考相關詩詞句
(1)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中秋作》
(八)重陽節
1.時間及別稱
農曆九月初九,又稱重九節、登高節等
2.起源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重陽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3.主要習俗
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等
4.文化意蘊
步步升高、高壽的意願;對親朋好友的思念
5.常考相關詩詞句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岑參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少數民族特色節日、飲食及文化
(一)壯族
【特色節日】三月三
【代表性飲食】五色糯米飯
(二)傣族
【特色節日】潑水節
【代表性文化】孔雀舞
(三)藏族
【特色節日】雪頓節
【代表性飲食】青稞酒、酥油茶
【代表性文化】格薩爾王
(四)回族
【特色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
【代表性飲食】饊子
(五)蒙古族
【特色節日】那達慕大會
【代表性飲食】馬奶酒、手抓羊肉
【代表性文化】蒙古長調、嘎達梅林
(六)維吾爾族
【代表性飲食】饢
【代表性文化】阿凡提的故事
(七)滿族
【特色節日】背燈祭
【代表性飲食】薩其馬、滿漢全席
(八)朝鮮族
【特色節日】老人節
【代表性飲食】泡菜、打糕
【代表性文化】《阿里郎》民謠

同學,別忘了關注、點讚、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