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讀書筆記大全
2023-10-04 17:43:50 1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導性作品。以下是「紅星照耀中國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篇一:《紅星照耀中國》讀書筆記】
如果中國沒有解放,在一個個充滿槍聲、炮聲的日子裡,百姓是多麼痛苦啊!我想你們都在繁華的城市生活,我們今天的幸福,誰又想過這些都是怎麼來的呢?這些都是誰得來的呢?
這都是工農紅軍得來的。這幾天我懷著好奇地心情讀完了《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這本書用講故事的形式,勇猛戰鬥,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戰勝敵人,在失敗中不灰心,不氣餒,在途中幫助過許多百姓,深受百姓的愛戴。
這本書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紅軍被敵軍重重圍困。紅軍團長許光達突然看見有一條長長的藤羅,馬上帶領300多名紅軍戰士用藤羅順利下官帽山。紅軍戰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圍了。
還有一個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為共產黨員,1928年,由於叛徒的出賣,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起義詩: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從這兩個故事中讓我知道了紅軍戰士們以他們的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勝利的凱歌,為中國人民事業立下了不朽功績。紅軍的精神,是一筆精神財富,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做祖國的棟梁之才。
【篇二:《紅星照耀中國》讀書筆記】
如果中國沒有解放,在一個個充滿槍聲、炮聲的日子裡,百姓是多麼痛苦啊!我想你們都在繁華的城市生活,在吃喝玩樂的時候,誰又想過這些都是怎麼來的呢?這些都是誰得來的呢?這都是工農紅軍得來的。
這幾天我懷著好奇地心情讀完了《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這本書用講故事的形式,勇猛戰鬥,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戰勝敵人,在失敗中不灰心,不氣餒,在途中幫助過許多百姓,深受百姓的愛戴。這本書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紅軍被敵軍重重圍困。紅軍團長許光達突然看見有一條長長的藤羅,馬上帶領300多名紅軍戰士用藤羅順利下官帽山。紅軍戰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圍了。還有一個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為GCD員,1928年,由於叛徒的出賣,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起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從這兩個故事中讓我知道了紅軍戰士們以他們的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勝利的凱歌,為中國人民事業立下了不朽功績。
紅軍的精神,是一筆精神財富,激勵著中國後來人。紅軍將士們為了崇高理想而百析不撓,奮勇拼搏的革命精神。從這裡給我的啟示是:我們不能辜負戰士們對我們的期望,要勤奮學習,做一個祖國的棟梁,為祖國做更多的貢獻。
【篇三:《紅星照耀中國》讀書筆記】
《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當時因為便於在「白色中國」發行才譯成「西行漫記」。坦率地講,我更喜歡「紅星照耀中國」這個名字,覺得更有中國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響力和衝擊力。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斯諾的印象還一直停留在高中歷史課本上——「1970年秋天,斯諾和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諾一起來到中國,並於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和毛澤東親切交談」。那個時候我總覺得這個洋鬼子不就是來過幾次中國,至於這麼大肆報導他嗎?等真正讀了這本書,才發現斯諾和歷史書上給人的印象完全不同。我覺得,在那個年代,他是一個發自內心尊敬、熱愛紅軍的國際友人。斯諾站在一個「老外」的角度,深入延安,深入根據地,深入這片西方媒體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去真正了解一下「土匪」們的革命精神,去了解一下是什麼讓他們戰無不勝,是什麼讓他們奮不顧身。告訴讀者們「土匪」們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又紅又專」,為世人呈現一個較全面也較客觀的「中國紅區」。
很多人看完《紅星照耀中國》,會常用這樣幾個字眼來評價:「熱情」、「魅力」、「氣質」、「青春」、「活力」等等。斯諾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在這我並不想詳述全部。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紅小鬼的話。當紅小鬼給斯諾端來水,斯諾更正之前的「餵」的稱呼,改稱「同志」道謝,「那個少年先鋒隊員大膽地看著我,『不要緊,』他說,『你不用為了這樣一件事情感謝一個同志!』」要知道,這些孩子當時只有大概十二三歲。可以看出,即使在那段艱苦的時間裡,人們雖然物質生活極度匱乏,但是精神上卻有著極高的信仰和信念,這些青年人作為長徵中的特殊群體,用自己的青春視角見證了這一偉大的徵程。我想紅軍長徵能夠勝利很大部分跟這股「青春力量」不可分割,因為有數據顯示,長徵時紅軍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5歲,戰鬥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0歲。「青春」無論作為一個象徵符號,還是作為一種實際政治力量,對於塑造中國20世紀的作用影響巨大:一般來說,青年倒向了哪邊,歷史就向哪個方向前進。曾經在《時代》上看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對中國「80後,90後」的批判,認為中國「80後,90後」是「自我一代」,既是追求個人發展,不關心公共事務。其實我想,在中國,並不只是單獨的一個特定群體「80後或者90後」不關心政治。或者某美女到底與某領導到底有什麼關係。我記得我大家在寫思想匯報時,常寫到「我很關心國家大事,經常看某臺某報」。其實我想,你那不是關心政治,是關心宣傳。亞里斯多德說:「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就是說,人類對公共生活的關心與參與是人類的本能和人性。政治並不比我們去春遊野炊時大家自發討論分配誰帶水、誰做飯、誰洗碗,怎麼分攤費用。在今天,這種天然的、自發的關心政治的人類本能成為王小波所說的「反熵」行為。這是一個無奈的事實。中國青年與美國青年在政治上所表現不同程度的關心,我想並不能歸結為「個人覺悟」,政治環境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能夠為年輕人參與政治提供一個「無形保障」。我想,紅軍長徵期間,能夠大量湧向這樣一批的被後人所讚賞的青年,不僅因為他們有著堅定的信念,當時的政治環境也造就了他們這樣堅韌的性格。
斯諾的語言詼諧幽默,讀來生氣盎然。比如他形容鄧發是「中國共產黨秘密警察的頭子」,在敵人的鼻子底下,在刀口上跳舞,稍有差遲,便會遍嘗天下所有的酷刑,最後腦袋搬家,葬身荒野。但他居然那樣談笑風聲,有一種黑豹的優美風。他說賀龍是說起話來能叫死人活過來打仗。對周恩來的描寫就相對的中規中矩,「他個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結實,儘管鬍子又黑又長,外表上仍不脫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於熱情。他確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是羞怯、個人的魅力和領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產物。他講英語有些遲緩,但相當準確。他對我說已有五年不講英語了,這使我感到驚訝。」然而,對於毛澤東,斯諾則是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敘述,這在相當程度上也是一個中國革命的故事。在斯諾的筆下,毛澤東被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有缺點,有個性的一個人。當我想像著毛澤東把湖南不是說成「Hunan」,而是說成「Funan」時不僅黯然失笑。我們不對不承認,毛澤東對於中國革命的影響以及其歷史地位,儘管其在這過程中犯下過缺點。或許毛澤東的一生都跟其性格有著極大的聯繫。少年的毛澤東很有個性,離家出走,甚至自殺。大約18歲的時候,他退學但是擬定了一個自修計劃,並且非常認真嚴格執行,持之以恆。其實想想,我們現在的大學生,上課時候都很難堅持去上,經常逃課了,更別說,如果退學後還能堅持按自己的想法持之以恆去學習。青年的毛澤東是一個熱血的青年。他和他的夥伴們,「熱心於體育鍛鍊,在寒假當中,我們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繞城,渡江過河。遇見下雨,我們就脫掉襯衣讓雨淋,說這是雨浴。烈日當空,我們也脫掉襯衣,說是日光浴。春風吹來的時候,我們高聲叫喊,說這是叫做『風浴』的體育新項目。在已經下霜的日子,我們就露天睡覺。」種種的描述,讓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被官方神化了的掛在城樓上的偶像,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既偉大也不乏缺點的人。一個浪漫的詩人,一個有著女人為他生,為他死的男人。我想毛澤東在是屬於中國的,他的每根毛髮和血管都刻著中國印記。他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雖然他也曾希望通過一種來自西方的方式來改變中國,但是他發現,中國不是西方,中國是獨特的,無法複製他人的,所以他還是要回歸他所激烈批判過的傳統,他的一生就是從反抗傳統到回歸傳統,體現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就是歷史的重複。作為半個知識分子,他具有敢於行動和實踐的膽量。
我很欣慰地看到作者沒有把這本書的任何人寫成具有神性的人,而是寫出了許多個終身為了中國革命而兢兢業業,準備奉獻自己一身的人。
我覺得這種本書其實完全可以當成一本遊記來看,雖然是60年前寫的書,但是美國人的那股滿不在乎的灑脫勁變成文字後真的很有魅力。斯諾以他充滿熱情和生動的筆觸,記錄了日漸成熟的中國共產黨在蘇區的一點一滴。大到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著名論斷、共產黨的基本政策,小到黨員和民眾的言語神態,斯諾以他出色的紀實文學技巧記錄了正在成長中的陝北蘇區的一副立體而豐富的影像,讓閱讀者無不身臨其境般的為之動容。但是我個人覺得是沒有可比之處的,畢竟很多時空限制太多。但是我仍然覺得那個時代的共產黨,已經成為一個傳奇,他們有些孤獨,或者是非常孤獨,但卻在幽暗的歷史隧道中閃光。
【篇四:《紅星照耀中國》讀書筆記】
16歲兒子近來偏愛讀史,幾日前將《從沉淪到榮光—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讀完,我推薦他再讀讀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家裡現存的那本是17年前我從老家調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時買的,扉頁寫有「生命旅途,願智慧之光照耀一生」感言。
書本記述的1936年是中國國內局勢大轉變的關鍵一年:日本依然用高壓手段威脅中國接收廣田三原則,大規模增兵天津和華北,德國和日本籤訂防共協定。戰爭一觸即發,智慧之光何時照耀中國引導全民合力抗戰?帶了當時無法理解的關於革命與戰爭的無數問題,斯諾於六月間由北平出發,經過西安,冒了生命危險,進入陝甘寧邊區,成為在紅色區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它不僅是一部採訪錄,還是一部詳盡的歷史資料。在誕生後的七十多年裡,一直是許多國家的暢銷書,是國外研究中國問題的首選讀物。
斯諾首先在當時蘇區臨時首都保安(即志丹縣)和毛澤東同志進行長時間的對話,搜集了關於二萬五千裡長徵的第一手資料。然後,經過長途跋涉,他到達了寧夏南部的預旺縣,最後他冒著炮火,從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順利地到了西安。當他回到北平時,正是西安事變爆發前夕。他在北平首先為英美報刊寫了許多篇轟動一時的通訊報導,然後彙編成一本書,書名是《紅星照耀中國》。這是一本真實描述紅色中國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國共產黨。
作者以出色的紀實文學技巧記錄了正在成長中的紅色蘇區一幅幅立體而豐富的影像,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鬥爭,以及西安事變爆發前夕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伯渠、徐海東等中共領導人對時局的看法以及他們各自的傳奇經歷。除了領導者,斯諾還描寫了許許多多的黎民百姓,從火車上偶遇的老者,到飛奪瀘定橋的敢死隊員,還有穿得破破爛爛、頭上拖著辮子的農民,這些普通人是組成陝北蘇區最真實鮮活的畫面。
「我以前從未見過任何中國青少年有這樣一種人格尊嚴……隨著我更深入蘇區,我發現在這些紅紅臉蛋、歡樂愉快、精神飽滿、忠誠不渝的「紅小鬼」身上,洋溢著一種令人驚奇的青年運動的蓬勃精神。」斯諾看慣了羸弱無助的中國孩子,「紅小鬼」表現出的蓬勃朝氣讓他著迷。隨後接觸的那群歷經二萬五千裡長徵的紅軍戰士震撼,「有時我幾乎不能相信,只是由於這樣一批堅決的青年,有了一種思想的武裝之後,竟然能夠對南京的千軍萬馬進行了群眾性鬥爭達十年之久。」斯諾筆下的蘇區普通百姓活靈活現,真實生動,他們的精神狀態,折射出當時蘊藏在民眾思想裡的智慧之光,這是正義的力量,也是中國的希望。
「讀史使人明智」,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之際,中華民族復興之時,再讀《紅星照耀中國》,不僅讓我們重溫抗日戰爭那段非凡的歷史,領略真實鮮活的紅色中國,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奪取中國革命勝利並成功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原因。
【篇五:《紅星照耀中國》讀書筆記】
斯諾在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並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為基礎,完成本書的寫作。作為一名西方記者,斯諾所站的是一個公正客觀的角度去描述當時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狀態。除此之外,還表現出了紅軍及其領袖們的精神狀態和思想狀況。這本書可以說是讓人們可以進一步的去了解當時十分神秘的中國的紅色革命。並且,他把自己在紅色區域的所見所聞都一點一滴的記錄下來。後來彙編為《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的內容豐富而且生動。
1936年,中國革命與戰爭最兇猛、最危險的時期,長途跋涉來到西貝蘇維埃地區,尋找紅色中國。故事都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更是讓我對當時的人民、紅軍、毛澤東等等都有了嶄新的可謂是顛覆性的認識。
在蘇維埃社會一節中,有兩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產黨在西北所以受到群眾擁護,其當前的基礎顯然不是各盡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點象孫逸仙博士的主張: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說明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有基礎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蘇區裡,警衛工作幾乎全部由農民自己組織起來擔任的。」
如「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總結的那樣,正是由於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農民才會主動組織起來保衛自己的紅色政權;也正是由於秉承了這樣的理念,共產黨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始終得到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不斷推動革命事業向前發展。
在我的認知範圍中,當時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錮並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訥。但是事實卻是截然不同的。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會進行批評和抱怨,這無疑就是他們言語自由開放最直接的證據。大部分農民團結一致,並且看好「蘇維埃」和「紅軍」,以此證明他們思想覺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標,並且堅定不移的支持著自己的信念。對比當今,我們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這一塊兒,這是我們所欠缺的地方。
這本書中所描繪的紅色中國,與我們教科書上所學到的是有許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更加真實、可靠。
說道紅軍,就不得不提軍隊。在斯諾看來,他感受到了紅軍高度的政治覺悟,認為紅軍是中國唯一的一支從政治上來說是鐵打的軍隊。在真正的紅軍一節中,作者這樣描寫到:「他們向來都同士兵並肩作戰,團長以下都是這樣。一位外國武官這樣說,單單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說明紅軍擁有極大優勢的敵人的作戰能力。這就是紅軍的軍官們習慣說的:「弟兄們,跟我來!」而不是「弟兄們,向前衝!」。同樣是六個字,差別卻是很大的。第一種是把自己與士兵放在了同一個位置,與士兵們心連心。
提到紅軍,另一個比提的就是長徵了。電視裡所演的長徵真的是驚心動魄、驚險萬分。紅軍通過各種巧妙的戰術突破敵人的重重圍堵,擺脫危險困境。無論是四度赤水河、勇奪瀘定橋、飛度金沙江等等都顯示了紅軍的有勇有謀。當時,當他們面對一些少數民族的人民時,噹噹地人民對他們聞所未聞,他們仍舊是勇往直前,他們的功績、作為都幫助他們贏得了少數民族的友誼,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來參軍。這足以證明了中國紅軍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紅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是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戰略轉移,是一次武裝巡迴宣傳,是一個奇蹟。它體現了共產黨強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裡素質,而這些也僅僅佔了全書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說,紅軍的長徵也僅僅佔了中國革命的一小部分。
提到書中關於領袖的描述,就不得不說斯諾對毛澤東的描述中這樣寫道:「不可否認,你覺得他身上有一種天命的力量。你覺得這個人身上不論有什麼異乎尋常的地方,都是產生於他對中國人民大眾特別是農民——這些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貧窮飢餓、受剝削、不識字但又寬厚大度、勇敢無畏,如今還敢於造反的人們——迫切要求做了綜合表述,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
毛澤東的經歷是本書的一大重點,這在相當程度上也是一個中國革命的故事。斯諾寫到「毛澤東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常常到深夜二、三點鐘才休息。他的身體仿佛是鐵打的。他認為這要歸因於他的少年時代在父親的田裡幹過苦活,要歸因於他在學校讀書的刻苦時期,當時他與幾個志同道合的人組成斯巴達俱樂部一類的團體。他們常常餓著肚皮,到華南山林中作長途的徒步跋涉,在嚴寒的日子去遊泳,在雨雪中光著脊梁——這一切都是為了要鍛鍊他們自己。他們直覺知道,中國的來日需要他們有忍受最大的艱難困苦的能力。」讀到這段的時候,反觀我們現在的大學生。逃課、遲到的比比皆是。好多大學讀書的風氣早已蕩然無存,大家上大學似乎都只為了文憑這一張紙,沒有人關心是否真正學到了知識,是否真正度過了一個有意義難忘的大學生活。
美國記者西奧多。H。懷特曾對《紅星照耀中國》做過如此評價:「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一樣,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一個未知的中國革命,也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革命的成長史更是對當時的人民、當時的社會一種全新的描述。
【篇六:《紅星照耀中國》讀書筆記】
在中國人民爭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經有很多國際友人對中國給予過各種形式的幫助,比如埃德加?斯諾。
毛主席曾經說過,斯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作為一個美國記者,斯諾是第一個把中國共產黨、紅軍介紹給全世界的人,讓更多的人知道,在東方的大國有著這樣一個政黨,這樣一隻隊伍。
《紅星照耀中國》的意義不只是向外界介紹了中國的革命情況,它還是一部詳盡的歷史資料。
通過和共產黨、紅軍的接觸,斯諾終於明白,為什麼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不惜犧牲生命而依然加入共產黨,為什麼紅軍在人數、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能夠轉戰南北,為什麼人民群眾會如此的支持著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才有希望,因為紅軍是真正的人民軍隊。
《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證明了一個記者的正直和職業道德,斯諾客觀詳實的報導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綱領,讓全世界知道,在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真正的未來在哪裡。
另一方面,這本書也是研究黨的歷史、了解領袖們的資料,作為在當時寫成的第一手資料,其中不僅詳細介紹了紅軍的徵戰史,並且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進行了報導和解釋,從某種角度來講,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國介紹給世界的書,也是中國人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回顧黨和軍隊的途徑。
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國土,而當權者的屠刀則指向人民,整個中國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這個時候,迫切的需要有人站出來挽救危局,這個人無疑就是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
在黨的初期,由於共產國際的幹預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過很大的損失,新生的中國共產黨多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領袖們的睿智使黨走上了正確的道路,確立堅定不移的綱領,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為中國,為中國人民,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頑強抗爭。
只有人民擁護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讓國家看到未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沒有被侵略者的刺刀擊退,沒有被當權者的白色恐怖嚇倒,在無數人的流血犧牲之後,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來,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崇高的事業。
在多方打擊和封鎖的情況下,共產黨和所領導的隊伍卻在逐漸壯大,在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徵之後,沒有人能再輕視這股不可抵擋的力量,一切關於「無知土匪」的謠言不攻自破,這是一個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政黨,這是一個有著執著信仰、嚴格紀律的政黨。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
《紅星照耀中國》可以讓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所經受過的苦難、犧牲,今天的幸福來自昨天的奮鬥,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們今天的輝煌。
歷史是沉痛的,幸而這種情況不會再次發生,黨領導下的中國日益強大,但是,昨天的硝煙雖已散去,鮮血雖已乾涸,這段歷史卻該永遠保存在後代子孫的記憶。
了解過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這種偉大,將會給中國帶來新的輝煌!
【篇七:《紅星照耀中國》讀書筆記】
《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作者埃德加·斯諾,他是一位美國新聞工作者,來到動亂的中國在報社工作。埃德加·斯諾常年跟隨紅軍共同生活,並時常和中共的領導面對面交流,他與中共主要領導結下深厚的友誼,依據切身體驗而著此書,其真實的經歷和感觸是其寫作的基石。
此書是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導性文學作品。埃德加·斯諾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導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書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採用的語言等,都是當時的親臨經歷者所講述的,是我們認識中國共產黨黨史的重要資料。毛澤東和周恩來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書作者以最貼近生活的語言,最生活化的寫照介紹了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和周恩來。使讀者從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受領袖的親近與領導人信念和中國共產黨宗旨的可追隨性。中共的發展也是由於有這樣的領導人,才能民心所向,才能團結一心,共同抗戰。
我們還可以從本書中了解到:「中國共產黨」這五個字在「建設」時的艱巨;中國共產黨在決策上的精明與謹慎;中國共產黨在每次戰鬥中的艱苦與戰術上的精湛。
起初,中國共產黨只能在「地下活動」,並不敢公開中共黨員的身份,這種誣衊足以說明中共黨員是在怎樣艱難與危機中渡過的今天的我們很明確的知道毛澤東領導我們走的道路是一條光明大道。但在當時的中共難以被人認可,甚至是被人誣衊的「匪賊」。可想而知,毛澤東是在怎樣的逆境中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在當今社會,我們能感受到黨引領給我們的幸福,但唯一不能體會的是建設中國共產黨和帶領中國共產黨走向勝利時的艱辛路程。故為了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我們應更多的閱讀類似的書刊。
書中還多次提到中共在面對困難時所作出的決策,最著名的就是中共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走的「長徵」之路。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裡長徵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中國紅軍長徵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敵人嚴密的封鎖線,接下來就是巧奪大渡河。在這期間,他們贏得了少數民族的友誼,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參加紅軍。這足以證明了中國紅軍在人民中的威望與感召力。萬裡長徵中紅軍犧牲無數,也是中共革命軍經歷的最嚴酷、最壯烈的「生命之徵」。長徵所折射出的「長徵精神」是我們世代人都應該去學習和發揚的。斯諾也對長徵表達了欽佩之情,斷言長徵實際上是一場戰略「撤退」,稱讚長徵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代史上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徵。斯諾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血的歷史圖冊,它可以讓我們知道,中共及其軍隊所經受的苦難、犧牲。我們今天的幸福來自昨天中共黨人的每一次浴血奮戰,多少人的鮮血鑄就了我們的今天,可想而知今天的幸福是用鮮血凝結而成的。《紅星照耀中國》的另一魅力,在於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
這不得不使筆者想到《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靜毅然離家出走,投身「地下革命」事業,為革命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熱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為黨的革命事業傾盡一生心血,鞠躬盡瘁。在為黨的事業而奮鬥的路程上,面對重重挫折打擊,不管是林道靜還是保爾,他們都不曾放棄,儘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儘管他們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可他們只當這些打擊、坎坷是豐富人生的元素來對待,從沒有放棄自己的命運,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的精神,在現在當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了。
以上的種種,不得不使筆者在深有感觸與熱血激情的情況下,去闡發感慨:這是怎麼樣的黨,多麼偉大的黨!縱有千萬文字的追捧也捧不「紅」這樣的黨,文字是多麼蒼白無力,但有林道靜、保爾以及本書的作者埃德加·斯諾這樣血淋淋的人物存在,他們願意為黨的勝利傾注一切,就連出身在美國在生活背景、語言、習俗各方面有差異的埃德加·斯諾都從中國革命和它的領導人身上,感染了火一樣的熱情,在艱苦鬥爭時用自己的筆進行戰鬥,只為了他開始「信仰」的一切——黨。
筆者閱讀紅色書刊並不甚多,但僅憑以上幾個鮮活的人物以及《紅星照耀中國》中所述的黨在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時的艱辛與犧牲。我們就可以體會黨在困難時期的艱苦卓絕;體會黨在鬥爭中的崢嶸歲月;體會黨在領導人民走向勝利時的無限偉大!心系這樣的黨,我們應該感到榮幸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