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中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關於千與千尋20件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2023-10-25 07:01:01 1
自從去年年末首次引進宮崎駿動畫《龍貓》在大銀幕上放映之後,在他所有作品中最被人們喜愛的《千與千尋》就被提上日程。
在電影院看到這部作品,絕對是「有生之年」系列!
這部常年盤踞豆瓣top250前十名,日本動畫影史票房第一,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和柏林金熊雙料大獎的影片,可以在國內大銀幕看到了!
或許很多人走進影院,都是為了重溫舊時記憶。影片的意義已經無需贅述,我想我們之所以難以忘懷這樣一部經典的作品,一方面是故事呈現了只有成年人才能看懂的黑暗世界;另一方面,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尋找自我救贖而已。
《千與千尋》
Spirited Away
導演 / 編劇: 宮崎駿
主演: 柊瑠美 / 入野自由 / 夏木真理 / 菅原文太
類型: 劇情 / 動畫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上映日期: 2019-06-21(中國大陸) / 2001-07-20(日本)
片長: 125分鐘
俗話說,常讀常新。希望在大銀幕上重溫的你我,能收穫不一樣的感動吧。
那麼,這部經典的動畫電影背後,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千與千尋》的20個幕後故事。就讓我們一起帶著答案,走進影院重溫經典!
1
吉卜力的大製作
《千與千尋》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宮崎駿執導。電影曾在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出版了16種語系以上的配音。
而且,這也是首部用6.1環繞音效聲道的日本制影片,亦是日影史上第一個採用DLP高清顯像技術的電影。負責本片的動畫師數量,是當時吉卜力找來的動畫師人數最多的一次,超過了40人。
2
關於片名
影片最初的全名直譯過來是《千與千尋的神隱》。名字來源是故事中千尋神隱後,被湯婆婆取名為千。
中文版的翻譯怕大家不了解神隱的意思,所以保留了《千與千尋》。但很多習慣的影迷還是喜歡稱作《千與千尋的神隱》。
3
時間暗喻
《千與千尋》上映的時間為2001年,但具體製作年份卻在2000年初。對於這種世紀之交的暗示,在影片中有所體現。電影開頭千尋一家驅車去往鄉下,途經的公路位於日本JR線的「四方津」站附近。
此處屬於日本的「20號國道」,千尋一家經過的岔路口路標上標著「21號國道」。而她家車的牌號上寫著「1901」,這種「從20世紀」而來的隱喻非常巧妙。
4
千尋的原型
關於千尋原型的來歷,很多影迷都知道,來自於奧田誠治的女兒千晶。據說她在宮崎駿嶽父在長野縣所搭建的小木屋度假時,曾發生了不小心把鞋子掉進了河裡。大家都跑到河裡幫她找的小插曲,而這也成為千尋幼時的故事。
而且最初的名字也不是千尋,而是千晶。只是隨著故事的展開,後來改成了現在的。
5
送給小朋友的禮物
這部電影,在宮崎駿的說法是,「送給10歲小朋友們」的故事。主角千尋登場時10歲,根據電影公映時間,她出生於1991年。
那正是日本處於經濟泡沫的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失去的十年」。這段時間出生的孩子,被稱為 「Lost Generation」。
所以千尋的角色也有隱喻之意,她折射的是那一代人,需要尋找迷失的自我,走向新生活。
6
創作靈感
宮崎駿最初是從兒童文學作品《霧中的奇幻小鎮》發現靈感的,而且一開始也打算將這部作品動畫化。
結果在反覆研讀和尋找有趣點之後,得到的結論卻是:如果改編成動畫需要大幅度改動原作,還不如用心做一部原創的動畫。
7
3小時的時長?
電影在製作之前,原設定為2小時時長。在原本的故事中,錢婆婆的體型要比湯婆婆更高更瘦,並且威力更大。是支配湯婆婆的幕後大boss。結局是千尋與白龍合力擊敗湯錢二人,最後成功救出父母。
但要完成該劇情,作畫需要再拖一年半時間,而且時間會延長到3個小時。因為製作組才決定讓湯錢二人設定成雙胞胎,在這個過程中還催生了讓無臉男成為主要角色之一的機會。
8
參考《銀河鐵道之夜》
影片中大家最喜歡的場景之一,就是千尋與無臉人乘坐電車一段。宮崎駿曾想加入一個小千在電車裡睡著的場景。
「一覺醒來,不知不覺間已是夜晚,周圍一片漆黑,城市廣場的黑影從車窗下閃過。電車剛剛開離車站。這是第幾站了?自己現在在哪裡?慌忙站起往外一看,發現城市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頓感不安,快跑至乘務員室,敲了門但是無人回應。鼓起勇氣打開車門,只見城市的燈光如同黑暗中的星雲般浮於夜空之中……」
這是宮崎對《銀河鐵道之夜》的印象。在繪製分鏡的過程中發現無法加入這樣的場景,所以遺憾的最想加進去的場景被刪了。
9
神明泡澡來源於「霜月祭」
日本霜月祭的祭典很有趣。人們會在當天呼喚神明出來泡澡,讓神恢復精神。在影片中加入這樣的情節,在宮崎駿看來,日本的神明應該都挺累的,為了放鬆肯定會到澡堂泡澡。
就像霜月祭那樣。所以他就想像那些無名的神明們會像職工旅行一樣,集體光顧澡堂。
10
雙胞胎姐妹花人物塑造
錢婆婆和湯婆婆是一對雙胞胎,在外貌上難以區分,但可以通過氣質、性格、說話方式來加以區別。姐姐溫柔慈祥,妹妹霸道貪財。一個住在「沼之底」,一個住在「天」上的油屋。
兩個人物的設置,暗含了一陰一陽、一明一暗的對比,合起來才算一個完整的整體。也有隱喻人性之意。
11
油屋和風俗店
千尋在油屋工作的靈感來自於「不善交際的少女在夜總會、風俗店工作,從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實現成長」一事。
鈴木敏夫在廣播節目中曾提到,他認識的某個大人物愛去夜總會,問其原因,卻說,夜總會的女孩子本來都是不善交際的。正是這樣的女孩才會想在夜總會工作,那樣的地方需要她們靈活交際,時間一久人也會慢慢變得精神。
當鈴木原話告訴宮崎之後,便有了油屋的故事。
12
油屋原型
電影中湯婆婆的油屋原型,是二戰之前建造於愛媛縣松山市的道後溫泉本館。由於這裡曾是吉卜力工作室員工旅行的地點,因此事後被選中為油屋原型參考。
道後溫泉本館外景
而在1931年搭建的,位於東京都目黑區的豪華建築目黑雅敘園,則是片中油屋室內裝潢的靈感來源。宮崎駿動畫取景之雜,可見一斑啊。
目黑雅敘園內景
13
沒在臺灣取過景
《千與千尋》在臺灣九份取景的說法一度在網上廣泛流傳,都覺得九份山城的樣子很像湯屋一條街。
後來宮崎駿在電視節目裡公開闢謠。
否認三連
「在日本,很多人都覺得既然做電影,那就要在自己的地方取景。做《龍貓》的時候也是,雖然是在我家附近取材的,但在九州也會有人說「取景地是在我們這裡」。只能說明各地都有相似的風景吧。」
這話完全沒毛病,畢竟有個重慶的朋友,信誓旦旦地說湯屋一條街是在洪崖洞取的景……
重慶洪崖洞
14
兩支預告片
電影宣傳時,鈴木敏夫設計了兩支預告片。一個主題是千尋闖入神隱世界;另一個則是千尋和無臉男之間的交互。
一開始,大家都反對第二個預告片,認為故事應該圍繞千尋與白龍展開。但是宮崎駿和鈴木覺得,劇情應該是千尋和無臉男的故事。
為了說服大家,鈴木細數了所有角色在分鏡中出現的次數,結果發現除了出場率最高的千尋,排在第二順位的就是無臉男。
15
無面人原型
據鈴木敏夫曾提到,無面人的原型是米林宏昌導演,他執導過《記憶中的瑪妮》和《瑪麗與魔女之花》,成為日本動畫電影的新貴,更曾經是《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懸崖上的金魚姬》的動畫師。
米林宏昌
宮崎駿把無面人比作「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對於無面人的初期構想和現在是有區別的。最開始只是一般配角,中間才變得了次於千尋的第二主角。
宮崎駿還為無面人的同名角色歌親自作詞。收錄在久石讓的《千與千尋·印象歌集》中。
16
聲優天團都有誰?
這次,為了內地上映還特別製作了《千與千尋》的國語版,配音陣容更是包括周冬雨、井柏然、彭昱暢、田壯壯和王琳,倒是引起了不少爭議,網友們生怕被毀了童年。
實在是因為,原本的配音實在是太經典。
千尋的配音是日本聲優柊瑠美。6歲起就開始配音。當宮崎駿第一次聽到她的配音後,就立馬敲定瑠美是不二人選。而瑠美隔年就憑此片拿下了東京動畫最佳配音獎。
白龍的配音是入野自由。在參與《千與千尋》配音時,宮崎駿曾建議他多讀書,增加自己的語言深度。
湯婆婆和錢婆婆的配音是同一個演員夏木真理。她在《醫龍》《野豬大改造》等日劇中都有非常精彩的表現。
坊寶寶的配音是神木隆之介。他後來還參與了《哈爾的移動城堡》《夏日大作戰》《你的名字。》等動畫的配音。
17
真香劇組
在影片中,有許多吃飯的場景。比如千尋吃下白龍給的飯糰,千尋爸媽在店裡大吃狂吃的鏡頭,都是製作組將真的飯糰、炸雞等食物帶入錄音室,讓聲優們一邊吃一邊配音。
至於效果嘛……這麼晚了,大家自己感受吧。
18
經典配樂
千與千尋的配樂是電影成為經典的重要元素。可以說,宮崎駿與久石讓是互相成就彼此的典型。兩人相識於1983年,那時宮崎駿已經成名,而久石讓還未有名氣。是宮崎駿力排眾議選擇他來製作《風之谷》的音樂。
《千與千尋》雖然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但為了表達對美國出兵伊拉克一事的反對,他沒有本人到現場領獎。久石讓也在採訪中支持好友「我和宮崎先生一樣,對獲獎本身完全沒有興趣」。
這種話,也只有這種大牛才能雲淡風輕說出口了~
19
紀錄保持者
影片質量過硬是一方面,一部電影的成功,也離不開大力宣傳。鈴木敏夫早就意識到這點,所以在宣傳上下足了功夫,各種報紙、新聞、期刊都投放大量關於《千與千尋》的廣告。
最後不出所料,影片在日本創下了約2350萬觀看人次和304億日元以上的票房成績,以及連續11周獲得票房冠軍的記錄。這個成績,至今無人能破。
20
關於片尾曲
影片片尾曲《永遠常在》(いつも何度でも)由作曲家木村弓和詩人覺和歌子兩人完成。創作的契機是木村弓看了《幽靈公主》後特別感動,旋即向宮崎駿毛遂自薦。宮崎駿就邀請他為正在籌劃的《繪描煙囪的玲》製作主題曲。
一個月後某天,木村弓在突然想起了一段她覺得不錯的旋律即幾段歌詞。當她將該旋律及《繪描煙囪的玲》的劇情告訴友人覺和歌子時,覺和歌子心中浮繪出「一名女子登上煙囪後、望著一片廢墟城鎮的平地及遠方的海洋」這樣的場面,便寫出一整套的歌詞,完成了歌曲《永遠常在》。
之後木村弓將《永遠常在》寄給了宮崎駿、並向他建議這首歌適合放在《繪描煙囪的玲》當中,但眾所周知,這部作品最後無法完成製作而流產,這首歌也就沒了去處。
直到宮崎駿在製作《千與千尋》時,發覺木村弓先前寄來的《永遠常在》裡的歌詞「若是一切歸零開始,心境反而更加充實」(ゼロになるからだ 充たされてゆけ)與千與千尋故事劇情頗有共鳴。
於是他將《永遠常在》作為千與千尋的片尾曲,取代了原先久石讓完成的主題曲《回到那一日的河川》(あの日の川へ)。
還記得影片最後千尋被湯婆婆要求「找出父母,否則就不能銷毀契約」時,千尋能一下子認出其中沒有自己的父母嗎?帶著答案再去尋找吧。
希望無論何時發生何事,就像中國版海報上寫的那樣,「值得所有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