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對劉協態度(從真命天子劉協的結局)
2023-10-25 08:07:30 3
漢獻帝在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中,知名度較高,這主要是源於漢朝是一個對中華民族影響深遠的朝代,就比如我們的民族叫漢族;另外通過傳統的評書、影視劇等形式,使《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廣為流傳,讓老百姓對其中的故事耳熟能詳,其中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讓大家對漢獻帝的遭遇充滿了同情,認為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一、真命天子劉協
漢獻帝劉協可謂是「真命天子」。經歷一波三折,最後登上帝位,也驗證了一句俗話:「是你的跑也跑不掉,不是你的爭也爭不到」。
漢獻帝劉協的父親是漢靈帝劉宏,劉宏的皇后何氏生有一個兒子叫劉辯。劉宏原來有幾個兒子都夭折了,劉辯的出生,讓劉宏非常高興,對這個兒子也很是寵愛。但是後來,劉宏又喜歡上王美人,這王美人不久也懷了龍胎。天生嫉妒心強的何皇后就擔心,王美人如果生下皇子,將會威脅到她和兒子劉辯的地位。就派人威脅恐嚇王美人,讓王美人吃藥打掉肚子裡的孩子。王美人非常害怕,就服下了打胎藥。也許是肚子裡這個孩子命太大,也許這個孩子肩負有特殊的使命,打胎藥竟然沒有起作用,孩子還是生下來了,他就是後來的漢獻帝劉協。
何皇后見王美人竟然也誕下皇子,豈肯善罷甘休,就派人毒死了王美人。漢靈帝劉宏得知何皇后毒死王美人的事後,非常震怒,準備將何皇后廢掉。但當時的朝廷宦官當權,何皇后和宦官的關係處的挺好的。在宦官的極力勸說下,漢靈帝才打消了廢后的念頭。但自此以後,漢靈帝對何皇后也就疏遠了,連帶著對她生的兒子劉辯也沒有以前那麼喜歡了。漢靈帝擔心何皇后再謀害小兒子劉協,就將劉協交給董太后撫養。
當立太子一事擺在漢靈帝面前時,他覺得大兒子劉辯為人輕佻,外表也不威嚴,不是做皇帝的料;再加上,董太后偏愛由自己撫養的劉協,也經常在漢靈帝面前勸說立劉協為太子。於是,漢靈帝就準備立小兒子劉協為太子。可是,按照「立長不立幼」的規矩,廢長立幼是犯大忌的。這些規矩先不說,擺在漢靈帝面前的還有一個非常嚴重障礙;就是何皇后的哥哥何進手握兵權,現在正在領兵守衛京師,他的勢力早已遍布朝野。如果留劉協而不立劉辯,將會引起嚴重的後果。思慮再三後漢靈帝劉宏也難以下定決心,直到他重病在床這事也沒定下來。漢靈帝在臨死之前,將這個難題交給了他信任的一名宦官蹇碩,他將蹇碩叫到面前,將劉協託付給了蹇碩。這蹇碩是漢靈帝設的西園八校尉之一的上軍校尉,八校尉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袁紹和曹操。
蹇碩受到漢靈帝的臨終囑託,就制定了一個計劃。他打算趁漢靈帝去世之時,秘不發喪,然後假傳靈帝旨意,將大將軍何進宣進宮中,一舉將其殺死後,再擁立劉協為帝。蹇碩的計劃挺好,但他沒有料到他的手下出了叛徒。蹇碩的手下司馬潘隱與何進是老朋友,他派人將蹇碩的計劃告訴了何進。當假聖旨傳到何進那裡後,何進稱病沒有進宮,蹇碩見何進已有防備,只得放棄計劃。眼睜睜地看著劉辯繼位,也就是漢少帝。這是漢獻帝劉協第一次與皇帝的位子擦肩而過。
劉辯繼位後,作為皇帝舅舅的何進,在朝中的勢力更是非比從前了,何進為了報復蹇碩曾計劃暗殺自己,就將蹇碩誅殺了。但何進也為此和宦官結下了仇,特別是十常侍張讓等人還有很強的勢力。為了對付宦官,何進在袁紹等人的建議下,下令各方豪強進京勤王。就這樣,一代梟雄董卓就要閃亮登場了。十常侍張讓等人那邊,已經知道了何進的計劃,他們商量如其等別人來滅自己,不如主動出擊,先下手為強。張讓等人又採取了蹇碩的那一招,假傳太后的旨意叫何進進宮。這一次雖然也有人勸何進不要去,但何進認為太后是自己的妹妹,皇帝是自己的外甥,進宮也沒有什麼危險。當何進大搖大擺的一走進嘉德殿,尚方監渠穆迎面走來,何進正要問話,渠穆突然亮出兵器,手起刀落將何進的人頭砍了下來。
得知何進被殺,他的部下帶兵包圍了皇宮要捕殺宦官,袁術等人在九龍門放火,想逼宦官出來。見到大事不妙的張讓等人,劫持著太后和漢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從北宮出宮逃跑。在逃到黃河的渡口小平津的時候,被前來追趕的閔貢追上,閔貢斬殺了幾個宦官後,張讓見大勢已去,也跳進黃河自殺了。
閔貢救下漢少帝和劉協後,轉頭返回京城。董卓得知消息後召集大臣到北芒迎接皇帝。史書記載,漢少帝見到董卓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是一個勁的哭。反倒是少帝身邊的陳留王劉協應答自如,將被劫持的事,從頭到尾給董卓講了一遍。有人說,董卓就是從此時喜歡劉協而討厭漢少帝劉辯的。
董卓在掌握朝廷的大權後,迫切需要徵服百官、威懾朝廷,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採取了歷代權臣慣用的辦法「廢帝」。董卓對百官說:
太后逼迫永樂太后,令以憂死,逆婦姑之禮,無孝順之節。天子幼質,軟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著在典籍,僉以為善,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陳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
董卓以太后多年前逼死王美人之事為由,將太后和漢少帝給廢了,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就是漢獻帝。
之所以說漢獻帝是「真命天子」,說的是劉協小時候,其父皇劉宏要立其為太子沒成功;後來蹇碩要殺何進後扶劉協繼位也沒成功;到最後沒想到,董卓出來將漢少帝給廢了,又立劉協為帝,這一次終於成功了。
劉協雖然成功當上了皇帝,但也註定是個悲催的皇帝。漢室已是衰微,漢獻帝先是成為董卓手中的傀儡皇帝。等到董卓被呂布殺了後,漢獻帝又被董卓的部將李傕和郭汜挾持,過了一段逃亡的日子,於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回到洛陽。曹操聽從了謀士荀彧的建議,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將漢獻帝迎接到許昌。就這樣,漢獻帝又成為了曹操手中的傀儡皇帝,只有皇帝名號,而無皇帝的權力。這一次,漢獻帝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曹丕以後,才算是結束了長達三十一年的傀儡般的皇帝生涯。
二、退位後的劉協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在曹操去世後,曹丕繼承了父親的職位。他要完成父親曹操沒有完成的任務,就是代漢自立。曹丕沒有採取武力逼迫漢獻帝退位,而是採取了文明的方式。先是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少的祥瑞的事件,比如,石邑縣就出現了鳳凰聚集、譙縣竟然出現了黃龍現身等。這些祥瑞都是吉兆,朝野之上傳的紛紛揚揚。漢獻帝見天下人心都向著曹氏,知道漢室氣數已盡。就到高祖廟中祭祀祖宗,告訴先輩要將皇位禪讓給曹丕。
其實,說實話,在東漢末年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盯上皇帝位子的人有很多,可以說如果不是曹操將漢獻帝迎到許昌,東漢政權可能早就滅亡了。即便取代漢室的不是曹氏,也可能是其他人。就連滿口仁義道德的皇叔劉備,其實也早就盯上皇帝的位子了,不信你看看劉備給自己兒子取的什麼名字。劉封、劉禪,連起來就是封禪。
劉協決定禪位後,派御史大夫張音受持符節將皇帝的印綬給曹丕。曹丕在幾番假意謙讓後,於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二月十八日,在受禪臺,完成登基大典,改國號為魏。自此完成了以魏代漢,東漢政權徹底完結。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曹丕還同時給劉協留了句客氣話:「天下的好東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劉協退位後來到封地山陽城(今焦作)居住。突然從爾虞我詐的宮廷走進了民間,劉協從開始的不適應,到慢慢接受,再到喜歡上這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徹底放鬆了,和皇后曹節(曹丕的妹妹)一起過起了幸福的田園生活。他涉足農桑,訪貧問苦,還利用在皇宮中學過的醫術,親自到雲臺山上採來中草藥,和皇后曹節一起為當地百姓看病。劉協在山陽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感受到了他在宮廷中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尊重。直到今天,當地還流傳有山陽公的故事。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劉協壽終正寢,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親自哭祭。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諡號為孝獻皇帝。
三、曹丕人性中的善惡真假
曹丕是魏國的開國皇帝,後世對他的評價負面的很多,主要認為其陰險狡詐,和其父親曹操一起篡奪了漢朝的江山,都屬於奸臣一類的人。而最影響後世對曹丕評價的就是曹植的《七步詩》,說曹丕為打擊曹植,不惜手足相殘,也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曹丕陰險毒辣的印象。但事實的真相又是怎樣的呢?
曹丕和曹植的「手足相殘」之說,我認為可信度不高,即便有曹植的《七步詩》為證,但我認為這不過是曹植的文人性格,發洩心中不滿的牢騷而已。說曹丕要殺曹植,無外乎是說曹植對曹丕的帝位有威脅,曹丕想除掉曹植以免後患而已。要說對曹丕的帝位威脅最大的,是漢獻帝劉協而不是曹植。曹丕能夠容忍劉協的存在,怎麼可能容不下自己的弟弟?曹植的個人政治能力和曹丕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他身後也基本沒有什麼支持的勢力。所以曹丕根本沒有必要非殺曹植而後快。
我們再來看看曹植,「才高八鬥」的曹植為人不拘小節,縱性妄為,而且喜歡飲酒,還毫無節制。曹操活著的時候,曹植就因為飲酒被曹操懲罰過。曹植有一次喝醉了酒,乘馬車在魏王專用的車道行駛,到鄴宮司馬門時,曹植強令守門人給他開門。曹植此舉有以魏王自居的架勢,曹操知道後大怒,將主管宮門的公車令處死,以示對曹植的懲戒,從此後對曹植也有些疏遠了。主要這公車令死的真冤。曹操提倡節儉,曾下令不準婦女穿綢緞衣服,而曹植的妾室有一次穿著綢衣被曹操看見,曹操立即將其處死。通過這些事情,可以看出來,曹植並是不是一個十分守規矩的人。
曹丕繼位後,曹植到了自己的封地,爭儲的失敗,也給了曹植不小的打擊。他除了舞文弄墨抒發心中的不快,就是整日酗酒玩樂來排解不滿的情緒。有一次,曹植喝的大醉,在曹丕派來的監國使者面前傲慢無禮,被舉報到曹丕那裡。朝中大臣紛紛上書要求治曹植的罪,但曹丕念及兄弟之情,並沒有治曹植的罪,只是將他的爵位貶為安鄉侯。對此,曹植也有所醒悟,向曹丕上書檢討自己的行為,並寫了《寫灌均上事令》,表示自己將會嚴格自律。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改封曹植為鄄城侯,次年改封為鄄城王。黃初四年(223年),曹丕又改封曹植為雍丘王。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徵吳國歸來路過雍丘時,親臨弟弟曹植的王宮,看望曹植,兩人共話兄弟之情,曹丕還為曹植增加了食邑五百戶。由此可見,曹丕對曹植還是有著不錯的兄弟感情的。所以曹丕不可能有手足相殘的打算,如果他真的有殺害曹植的想法,不可能憑曹植的一首《七步詩》就能讓曹丕改變了主意。
從曹丕對待漢獻帝和曹植的態度來看,我認為曹丕並不是一個惡人。我們從他對待漢獻帝的態度可以看出來,他雖然取代漢獻帝成了皇帝,但曹丕並沒有將漢獻帝殺掉。歷史上的朝代更迭,前朝的末代皇帝有好下場的不多,大多數都是死於非命。可以說漢獻帝是歷史上亡國之君中結局最好的皇帝,他退位以後,曹丕並沒有為難他,最後還得以善終。
再說說曹植。曹植那桀驁不馴、肆意妄為的文人性格,註定他不是一個守規矩的人。他的一些所作所為,連對他寵愛有加的父親曹操都難以容忍,就更別說他哥哥曹丕了。再看看歷史上那些為了皇位,父子、兄弟相互殘殺的例子不可謂不多。而曹丕並沒有對曹植給予過份的處理,只是因為曹植的性格輕浮,難以擔當大任,曹丕讓其遠離了政治中心而已。
所以,我認為歷史上那些對曹丕不見得真實的評價,只不過是人們喜歡同情弱者的習慣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