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歷史出現最嚴重的大分裂時期(華夏民族必須遵守的三大)
2023-10-24 01:59:40 2
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化沒有中斷,延綿至今,而且保持了華夏民族血統的相對穩定和純正。
華夏民族歷經數千年生生不息,先輩們歷經千辛萬苦也頑強地繁衍生存了下來,靠的就是代代相傳的華夏「族規」。
成事之規:不屈奮鬥,命由己造
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勝起事時說:「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意思是壯士當為建功立業而死,不可窩窩囊囊死去,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我們為什麼不能!
這句話之所以傳頌千古,是因為背後承載的是一種不甘平庸、不屈服於命運的豪邁氣概,是一種對命運不公的不滿和對抗。
與其他文明把宗教及神鬼崇拜作為維繫社會紐帶的做法不同,我們華夏祖先恪守「自我奮鬥」為社會發展及個人安身立命的最高準則。
中國人始終堅信,美好的生活需要靠自己來創造。
當所有中原大國之君都沉溺太平時,是秦王嬴政「內修守戰之具,務耕織」,「外連橫而鬥諸侯」,西域偏僻之彈丸小邦,一夜之間崛起為問鼎中原之萬乘大國。
終以日,金戈所向,萬國俯首,自強的秦人實現了「序八州而朝同列」的七代帝王夢。
當所有江東文臣們抱頭鼠竄,紛紛請降時,是周瑜一語定乾坤,西聯劉備,北拒曹操。
獻連環,施苦肉,使反間,用詐降,一夜赤壁火,千秋碧水江,為後人留下了一段「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秋神話。
盡人事,聽天命;不成功,便成仁;不能建功立業,也要爭個無悔!
華夏文明能屹立數千年,憑的就是這股勁兒!
這就是為什麼《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會成為華夏精神的一大代言。
為人之規:做真君子,達濟天下
君子,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理想人格,是修養深厚、品格高尚的象徵。
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真正的君子,都會近乎嚴苛地要求自己,以求「心底無私天地寬」;但是不會苛求他人,總是寬容厚道。
《中庸》有言:「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自己先端正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先把精力放在要求別人上面,這樣就不會產生怨恨。
「正己」是指一個人有很強的反省能力,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對內自我修煉;「不求於人」是一個人對其他人沒有控制欲,對外不去苛責。
君子凡事都要求自己先做好,以身作則,那自然能夠感化他人,而且人家心服口服,不會有怨言。
正己,才能化人;仁者,才能愛人。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仁者愛人,這是儒家的理想道德和社會狀態,所主張的愛的方式。
如果人人都只顧自己的利益,彼此互相猜疑、提防、踐踏,最後自己的利益蛋糕就只能剩下眼前的一塊並越來越小,還要擔心被別人搶去,想多吃就只能搶別人的。
長此以往,只能是多敗俱傷,誰也落不著好。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善其身」與「天下」就是華夏人的為人根基。
處世之規:遵規守則,有尺有度
《道德經》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無狀之狀」的自然。
其意思是,人法則於地,地法則於天,天法則於規則,規則法則於自然。
天地之間尚且有規法,何況人間。規矩和法則本身沒有錯,只是有大與小、合理與否之分。天地萬物因為規法而井然有序,人世間也要靠規矩才能有條不紊。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人在社會立足,總有規矩要遵守。
上學有作息制度,上班有勞動紀律,開車有交通規則,排隊有先來後到…
社會是如此,人的自身管理和人生軌跡也同樣如此。
飲食作息要有規律,身體才能健康;心中抱著原則底線,做人做事才不會隨波逐流、不擇手段、沒有下限。綜合起來,人生路才能走得長、走得穩、走得遠。
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則要有尺有度。
距離之間有把尺,交往行事要有度。既別冷漠疏遠,也別過於親密;既不能無原則的幫忙,也不能冷淡漠視。
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如果一直感情升溫,一定會退溫的,這是自然不變的規律。
莊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和人的感情,清淡如水就好,這樣的關係,能夠維持的久。
如果一直形影不離,不斷升溫,那麼兩人在一起的時間恐怕不會太長了。
淡淡相交,淺淺歡喜,聊得來,說得開,不掩飾,不累心,這是人與人相處最好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