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傣族的民風民俗(雲南河口民族風俗)
2023-10-24 06:46:05 1
傣族是河口較早的世居民族,多居於紅河沿岸,因河水時常泛濫成災而大部分遷往越南。境內傣族大部分是明代由玉溪元江遷至文山、馬關,於清乾隆、嘉慶年間進入河口的。主要分布於橋頭鄉的白黑、石巖腳等地和紅河沿岸。根據其服飾、語言的差別分為水傣、漢傣、傣良(即黑傣、紅傣)3個支系。河口的傣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橋頭鄉的傣族禮儀習俗、節日、婚俗、喪葬、飲食等與彝族大同小異,僅黑傣婦女服飾稍有差別。黑傣婦女著黑色長裙,藍色斜襟長袖上衣,胸襟飾有素雅圖案。頭戴高冠帽,前額上方綴有銀泡飾品,紅傣亦著黑色長裙,裙腳邊鑲寬約15釐米紅布條邊,水傣喜著藍、綠緊身鑲邊姊妹裝,下著黑色扭襠大褲腳長褲。壩灑農場曼峨一帶的傣族婦女飾品與壯族近似。
一、人口與族源
河口縣傣族主要居住在橋頭的白黑、乾田寨、白泥寨、石巖腳、方羅成,壩灑農場曼峨。
傣族古代與布依族、壯族是百越人中的雒越人。東漢時期分離為鳩僚。西漢時期稱「滇越」、鳩僚,戰國時期稱土僚或鳩僚、滇越。唐代稱「金齒」、「銀齒」、「茫蠻」。元明時期稱「金齒」、「白夷」。清代至民國稱「白衣」、「擺衣」。
傣族內部分若干支系,有傣羅迷、傣巒、傣南、傣勒、傣達、傣納、傣雅、傣良、傣仲、傣卡、傣朗、傣德、傣張、傣灑等14種。河口縣的傣族有傣卡(漢傣),傣良(紅傣)、傣納(水傣)3支系。
二、服飾
漢傣:居住在白黑、乾田寨、拉基寨、老汪山。婦女用青布製成馬鞍形戴於頭上,腦後訂一條寬5釐米布條,布條上鑲銀泡,布條下端綴五色絲線,稱為錢片。額系一條5釐米寬的布條,布條上鑲銀泡,稱為勒子。衣服為青色斜襟衣,襟和衣領鑲銀泡,肩用紅、黑、白、藍四色絲線鎖邊。耳墜銀環。裙長而黑,需六尺布製作。裙腳用綠、藍綢緞鑲制,腰間系圍腰,圍腰兩側鑲綠色綢緞。男子穿大襠黑色褲,上身穿對襟黑色衣,頭包布帕。
紅傣:紅傣居住在老汪山村石巖腳、白泥寨、竹林寨村的方落成。婦女頭包布帕,頭帕鑲銀泡,衣著藍色斜襟衣,衣袖長而細,鑲紅色布條,外穿對襟領褂,面襟兩側鑲銀泡,下身穿筒裙,裙下段鑲紅布。圍腰相似漢傣。男服也接近漢傣。
水傣:水傣居住在壩灑農場曼峨,衣服已經漢化,老人還會講傣語,年輕人講壯語。原服飾,婦女頭包黑帕,穿白色大襟上衣,衣長至膝,衣領、衣擺鑲淺色邊。褲子肥大。腰系圍腰。喜戴耳環、手鐲、戒指。
三、禮儀習俗
傣家有客人來臨,主人招呼坐凳,找水煙筒、刀煙、點香交給客人。無論男客、女客來到都如此。留客人吃飯,安排菜飯,如果客人過夜,要安排對歌,客是男,女人來對,客是女,男人來對。對歌一定要招待煙。如別家的客人晚上串家,要招待夜宵,早上來串家,要招待喝早酒。
節日
正月初一「過年」。臘月中旬便忙著縫製新衣,殺年豬、舂粑粑、臘月三十晚吃年飯,煮隔年飯和長菜,初一婦女休息,男入廚,整日素食,忌竄門、掃地、洗衣,禁用一切生產工具,至初四才開封,節日間青年男女盡情玩樂,互敬合氣煙。
彈月琴、吹木葉,上山對歌,談情說愛,尋找意中人。
二月初二「姑娘節」。殺雞宰鴨請出嫁姑娘回家團聚,夜間,姑娘小伴唱歌直到天明。
六月二十四「火把節」。邀請其他民族親友團聚,夜間用幹竹片捆札在門前燒,人多的村寨舉行集體活動。
九月十三「老人會」。全村老人各自提酒肉到會頭家聚會。
圖片綜合來源於「河口史志」,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原文作者:張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