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攘外必先安內(攘外必先安內與)
2023-10-23 20:19:24
「攘外必先安內」與「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1950年10月,毛主席在做著艱難的抉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已在朝鮮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已全線敗退。戰火眼看就要燒到鴨綠江邊。剛剛誕生於襁褓中的新中國,該何去何從?是迎接挑戰,還是委曲求全?
二十年前,國民政府的最高統治者蔣介石也曾面臨類似的選擇。那時日本帝國主義步步緊逼,吞併中國的野心已昭然若揭。蔣介石選擇了「攘外必先安內」。理由也簡單:中國落後日本太多,武器不如人,組織不如人,訓練不如人,國力差距太大了,用什麼抵抗侵略?還是讓列強來幹涉一下,讓國聯遏制制裁日本吧。國民政府要做的,就是「先安內」。如何「安內」呢?就是要鎮壓紅軍,剷除異己,獨裁統治。結果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大失人心,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紅軍完成了戰略轉移,在「全民族抗日」的大旗下一步步壯大起來。後來「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在各方壓力下,不得不抗日。
毛主席這位不世出的偉人自然也非常清楚新中國與美帝國主義之間實力差距。但他看得更遠,他知道,這一次,中國必須勇敢面對,中國人必須挺起胸膛,迎接挑戰。他對自己親手締造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更加了解。這個黨久經考驗,百折不撓,堅忍不拔,與人民群眾血脈相連;這支軍隊紀律嚴明,身經百戰,是一支從血裡火裡成長起來的鋼鐵之師。在人民解放軍將星璀璨耀眼的光芒中,他看到了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排山倒海的力量。他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力排眾議,頂住了天大的壓力,大膽提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在史達林決定暫不能給中國提供支援的情況下,毅然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浴血奮戰,經過五次戰役,創造出了一次次戰爭奇蹟,把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到了三八線附近。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被迫於1953年7月27日籤署了《朝鮮停戰協定》。
這一戰,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打掉了帝國主義們的囂張氣焰;這一戰,打沒了國內蠢蠢欲動的反動分子的壞心思,打服了內戰中被俘的國軍將領;這一戰,為新中國贏得了長期的和平穩定,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保障;這一戰,為中國的話語權做了充分的信用充值,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提升;這一戰,開啟了中國的富強之路,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開始。
,